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组织学研究证明,移植后的脂肪组织部分参与炎症细胞反应,部分与组织融合成为真正的移植物;移植后的脂肪组织将被吸收20%~40%。临床方法研究经历了大块脂肪组织移植、碎片状脂肪移植、皮肤脂肪移植和微粒脂肪注射移植的演变过程。注射脂肪可重复进行,弥补了多年来人们对脂肪吸收的疑虑。  相似文献   

2.
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结合肿胀技术,是90年代发展的一项新的脂肪抽吸方法,该方法具有易于掌握、创伤小、花费少、抽吸精确、所抽吸的脂肪可以注射及术后恢复快等众多优点。 脂肪注射移植是随着注射器脂肪抽吸术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好的软组织填充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重复注射,移植后脂肪组织的存活率高于其它方法。 为提高脂肪组织移植后的存活率,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提出的前脂肪细胞理论及细胞培养技术,为提高脂肪组织移植后体积的维持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邹雅琴  张培华 《医学综述》2012,(22):3754-3756
脂肪移植后脂肪组织颗粒存在高吸收率和低存活率的问题,至今仍无突破性的进展。脂肪干细胞有着来源广泛、含量丰富、分离简单、体外扩增稳定容易,并有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血管形成和多向分化潜能等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肪干细胞辅助一起进行脂肪移植,可以有效预防移植后脂肪组织的萎缩。现对脂肪干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1889年,Vander Meulen首次运用人类自体脂肪组织移植,上世纪初脂肪移植术甚为流行,但由于效果不稳定,其应用日趋减少。20世纪80年代随着脂肪抽吸术的兴起,Illouz、Chajchir等提出将抽吸所得的纯化脂肪颗粒,用注射器注射到软组织缺位的方法,即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2001年5月以来,我院为56例患行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充填额面颈凹陷及除皱术,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共同移植后是否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脂肪注射移植的存活.方法 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SCs,并在体外扩增培养3代.将ASCs与人体吸脂术获得的脂肪组织混合移植于18只裸鼠背部,本实验共分4组,DMEM对照组(A组)、ASCs组(B组)及纤维蛋白胶组(C组)及ASCs+纤维蛋白胶组.4组的注射部位进行随机分配.术后6月观察移植物情况,通过组织观察、HE染色和毛细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DMEM对照组移植物的存活率仅(18.10±2.11)%,纤维蛋白胶能轻度改善其存活(27.70±3.04)%.但ASCs能明显改善移植物的存活(52.10±10.62)%,ASCs+纤维蛋白胶的效果更加理想(62.50+6.34)%.组织学检查发现ASCs处理后的移植物其组织结构只要是成熟脂肪组织,而对照组可见大量的脂肪坏死及纤维化,4组纤维化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ASCs+纤维蛋白胶混合移植后,移植物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 维蛋白胶与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共同移植能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地促进脂肪注射移植的存活及血管化.  相似文献   

6.
<正> 自体脂肪移植是整形美容外科的手术方法之一,其应用历史已有一个世纪之久。早期人们是将大块脂肪组织直接移植,但这样移植后的脂肪吸收较多,且容易发生液化和感染,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织代用品如硅橡胶等的大量涌现,故使整块脂肪移  相似文献   

7.
自体脂肪组织因来源丰富、移植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等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软组织填充材料,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整形外科领域,尤其是在隆乳术中。自体脂肪移植技术虽广泛应用,但移植物难以在受区完全存活仍是目前自体脂肪组织移植的难题。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移植物的获取、纯化及注射技术,受区的环境,机体特征,Brava和细胞辅助技术的应用等都可能影响术后脂肪体积保持率。此外,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并发症及肿瘤学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视角——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随着脂肪抽吸术的兴起,游离脂肪移植再掀高潮,尤其是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对游离脂肪移植的应用范围、颗粒脂肪的获取与纯化、移植后的转归、影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术中注意事项及手术并发症等问题作了探讨并总结。  相似文献   

9.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将取供区脂肪组织,经处理后注射到受区,改善受区外观的一种微创美容外科技术,其用于面部凹陷填充技术已日趋成熟[1,2]。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面部软组织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辅助颗粒脂肪移植是否能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方法采集人颗粒脂肪及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SCs分离、培养、标记,对照组以ASCs直接与同一患者颗粒脂肪混合.实验组以ASCs加bFGF后与同一患者颗粒脂肪混合.各组细胞颗粒脂肪混合物注射移植至裸鼠皮下,6周后检测脂肪形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比较两组脂肪标本.结果成功获得ASCs用于移植实验.在实验组(ASCs+bFGF+颗粒脂肪组)及对照组(ASCs+颗粒脂肪组)均形成脂肪组织,新生组织湿重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bFG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辅助颗粒脂肪移植,通过改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增殖及移植组织血运,提高了移植脂肪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正>运用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治疗人体软组织缺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2]。由于自体脂肪组织源于自身,无排斥反应,且移植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切口,不易留瘢痕,术后填充部位形态自然逼真,故自体脂肪成为了临床上最常用的软组织填充物。1889年Meulen首先用游离脂肪移植于凹陷部位,但术后观察发现,移植后脂肪吸收率达到50%以上,不能完全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局部注射移植颗粒脂肪组织的方法,观察VEGF对移植组织早期的血管增生情况以及提高脂肪存活率的效果。方法: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3组:生理盐水注射组、VEGF 100ng注射组、VEGF 200ng注射组。于术后第10,30天取出各组的脂肪移植体,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组移植体脂肪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进行微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移植体第30天的剩余体积。结果:实验组的移植物保存体积和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VEGF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脂肪成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有效浓度的VEGF能够提高移植后颗粒脂肪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大剂量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应用常规注射器吸脂法从身体某处皮下脂肪堆积处抽取脂肪颗粒,将其洗净后注射移植至乳房后间隙及皮下。结果:33例受术术后随访3~25个月,31例效果良好,另2例大部被吸收。结论: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大剂量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脂肪干细胞对自体脂肪移植的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n=2),裸鼠背部两侧筋膜下分别注入0.5mL待移植脂肪颗粒与不同浓度脂肪干细胞的混合物,脂肪干细胞浓度如下: 200μL脂肪颗粒.A组1×106、B组1×105、C组1×104脂肪干细胞,D组(对照组)注入单纯脂肪颗粒。每2周测量脂肪团块长短径观察裸鼠背部脂肪团块生长情况。6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脂肪组织,称质量,H-E染色及CD31血管免疫组化染色对脂肪组织存活、脂肪细胞形态及组织血管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 脂肪团块长短径测量显示,脂肪团块均有缩小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A、B、C、D各组之间脂肪组织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提示B、C、D组脂肪细胞生长良好。CD31血管免疫组化检测显示B组微血管形成情况良好。结论 脂肪干细胞浓度过高时,与脂肪组织的生长竞争导致脂肪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受区空间容量也对脂肪干细胞混合脂肪颗粒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哲 《医学综述》2012,18(15):2401-2403
自体移植颗粒脂肪的成活率受到再血管化及组织细胞分化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对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ASCs)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中应用的研究中发现,两者能明显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后的成活率。现广泛查阅近年ASCs和bFGF在颗粒脂肪移植中作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ASCs和bFGF在颗粒脂肪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辅助游离移植脂肪组织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脂肪混合移植至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未添加细胞单纯脂肪移植。移植后6个月取材,通过组织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组织块法可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织移植6个月后取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体积及重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E染色两组也未见差异,免疫组化可见特异性对抗人GAPDH反应阳性细胞存在。结论:以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游离移植脂肪组织与单纯脂肪移植无差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游离移植脂肪组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提取脂肪干细胞(AD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的鉴定,并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观察移植后的脂肪组织的存活情况。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磷酸盐缓冲液清洗,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1 h,离心,取沉淀,用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ADSCs用于成脂、成骨鉴定;另取第3代ADSCs用于移植,分为两组: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脂肪颗粒1.5 mL组,分别移植于大鼠背部两侧,共移植24只大鼠,分别于2周、1、3个月时脱颈椎处死8只大鼠,再取出背部脂肪组织。结果大鼠ADSCs成脂、成骨诱导后,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移植2周、1个月时,两组取出的脂肪组织的体积变化不大;但移植3个月后,取背部脂肪组织,称重:脂肪颗粒1.5 mL组平均重量为(0.4551±0.0024)g,而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的平均重量为(0.7798±0.0033)g,两组脂肪组织的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代分离、培养的ADSCs生长状况良好,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后组织的存活率高,并能够改善脂肪颗粒单独移植时的液化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8.
自体颗粒之脂肪移植隆乳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肪移植隆乳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特制注射器于自体肥胖部位抽吸取自体颗粒脂肪,经冲洗、纯化后移植于乳房后间隙,每侧每次移植60—200ml。共1~6次。结果接受手术的50例,术后乳房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或乳房弹性增加,效果满意。结论移植的脂肪颗粒能在乳房内存活,抽吸取脂肪颗粒、注射量和注射层次是提高脂肪颗粒成活率的关键。脂肪移植隆乳后的乳房手感、形态均逼真,成本低且隆乳与体型塑造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9.
bFGF对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及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毋巨龙  李世荣 《重庆医学》2008,37(12):1314-1316
目的观察bFGF对注射脂肪成活率的影响,建立一个客观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像学判断标准。方法选取女性双侧颞部凹陷要求手术者20例行颗粒脂肪注射填充术。每20毫升脂肪颗粒中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000u及庆大霉素8 000u,注射手术结束后第2天、3个月分别照相,CT成像,3个月后计算脂肪吸收率,判断疗效。结果本组20例40个凹陷部位,每个部位每次脂肪颗粒注射量10~16mL,平均11mL,术后无感染、血肿、脂肪液化、脂肪栓塞发生,1~3个月内均可见移植物部分吸收体积变小,3个月后外形基本稳定。一次注射后优16个部位(40%),良20个部位(50%),差4个部位(10%)。CT检测3个月后注射脂肪吸收率为(27±5.6)%。结论bFGF能够提高临床脂肪移植的成活率。计算机辅助CT成像技术检测注射脂肪后吸收率这一无创方法客观、准确,值得在临床研究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自体脂肪移植是整形外科一个常见的手术,临床应用广泛。然而,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ADSC)是近年来从脂肪组织中发现的一类具有多功能分化能力的干细胞。ADSC能够在自体脂肪移植中起到辅助作用,增加脂肪存活率,这一技术又叫做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术(cell-assisted lipotransfer, CAL)。本文对CAL的现状进行综述,为ADSC在脂肪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