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HSES)于1983年由Levin首先报道并加以命名。HSES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生存者易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其临床特点是突发的抽搐和昏迷、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水样腹泻、代谢性酸中毒、肝肾功能障碍。该文对HSES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休克及脑病综合征(HSES)时的高热是否在病理生理学上有重要意义尚有争论。外周血中白细胞核呈放射状分裂(即“葡萄状核”)见于成人中暑患者已有报道,并认为是该病的特征。作者曾观察4例年龄为2~4个月的HSES患儿,其中3例有高热及穿衣过多史。所有患儿发病时均有大汗湿透衣服、意识消失、休克及痉挛,其中2例于入院时外周血中检出大量带有葡萄状核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于24小时后消失,另2例于起病后18小时才检测血液,未发现此种白细胞。以前在HSES患儿中尚未报道过有此种改变,作者认为于疾病早期注意寻找此种白细胞对HSES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 (HSES)有效的急救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过程 ,干预措施及对干预的反应。 结果  HSES的主要危害是脑功能的损害。 结论  改善和保护脑功能是治疗的重点 ,关键是迅速恢复氧通气、脑灌注 ,即迅速稳定呼吸和循环功能。休克纠正越快 ,预后越好 ;扩容应迅速而大胆。可尽早气管插管和正压通气 ,纠正低氧血症。正压通气、纠酸、抗DIC、抑制炎症反应均有利于循环功能的改善 ,应尽早进行。降颅压并不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的干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HSES)有效的急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过程,干预措施及对干预的反应。结果 HSES的主要危害是脑功能的损害。结论 改善和保护脑功能是治疗的重点,关键是迅速恢复氧通气、脑灌注,即迅速稳定呼吸和循环功能。休克纠正越快,预后越好;扩容应迅速而大胆。可尽早气管插管和正压通气,纠正低氧血症。正压通气、纠酸、抗DIC、抑制炎症反应均有利于循环功能的改善,应尽早进行。降颅压并不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重症超声对休克患儿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1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休克患儿,并对休克患儿应用休克患者快速超声评估(rapid ultrasound in shock,RUSH)方案进行心肺及腹部形态、功能评估,以辅助休克诊断及治疗。结果26例休克患儿,入院时立即根据RUSH方案进行评估,诊断为脓毒性休克8例,心源性休克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6例,混合性休克6例。心源性休克患儿左室射血分数(26.5±8.24)%,下腔静脉宽度均大于10 mm,休克纠正后左室射血分数上升至(32.17±26.11)%。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73.25±1.28)%,休克纠正时左室射血分数(50.12±31.41)%。26例休克患儿液体复苏1 h后9例(34.6%)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其中,心源性休克液体复苏1 h后约50%患儿肺部超声发现较多B线,存活患儿休克纠正后11例(57.9%)出现较多B线,但仅有6例患儿查体可闻及水泡音。结论根据RUSH方案对休克患儿容量状态、心脏功能、容量反应性及病灶进行评估,结合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更早更准确地分辨休克类型并辅助指导液体复苏,利于患儿的精确、个体化液体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已发表,是在国际指南的引领下,并结合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在2006年制定的《儿科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诊断治疗推荐方案》基础上,主要就儿童脓毒性休克定义、诊断和早期集束化治疗方案进行了部分修订。《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的制定旨在指导临床一线医师对儿童脓毒性休克早期识别和早期积极干预,并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科ICU(PICU)白血病休克病例的发生特点和转归.方法对47例合并休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7例患儿测定了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IL-10.结果47例患儿占同期PICU内休克病例的20.8%,死亡32例,病死率68.1%.起始休克类型感染性休克1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8例、中毒性休克3例、"神经-心源性休克”6例、"混合性休克”12例.休克前均存在多脏器损害,感染、药物细胞毒性是重要诱发因素.所测TNF-α、IL-10均明显增高.血培养阳性率58.9%.结论本组均符合亚急性-复杂型休克特点及预后.对脏器低灌注和失控炎症-免疫反应的监测可能有助于防止和早期发现休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乳酸对新生儿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326例休克新生儿(轻度147例、中度105例、重度休克74例)在复苏同时及早期复苏后(约6 h)检测动脉血乳酸并计算乳酸清除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乳酸对新生儿休克的预测效能。结果 治疗前休克患儿的血乳酸均增高,以重度组最高、轻度组最低(P < 0.01);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窒息性休克患儿的血乳酸水平以感染性休克最高(P < 0.05);治疗后进入恢复期的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血乳酸 ≤ 4 mmo/L休克患儿的病死率低于乳酸 > 4 mmo/L患儿(P < 0.01);乳酸清除率 < 10%患儿的死亡风险高于清除率 ≥ 10%患儿(P < 0.01)。血乳酸为11.15 mmol/L时,对重度休克预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6.8%;血乳酸为10.65 mmol/L时,对休克患儿死亡风险预测的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4.1%。结论 动脉血乳酸水平随新生儿休克严重程度而增加,且与预后相关,可用于休克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亚甲蓝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疗效。 方法   4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休克常规治疗。实验组除按休克常规治疗外 ,早期应用亚甲蓝治疗 ,并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监测。 结果 实验组患儿总治愈率、重型休克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氧代谢变化两组患儿大致相同。 结论  亚甲蓝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儿血液动力学方面异常 ,提高感染性休克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儿肠套叠和嵌顿疝引起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肠套叠和嵌顿疝患儿的手术方式、休克临床过程、液体复苏、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儿均出现超高热、惊厥、脓毒性休克,其中3例成活患儿均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而4例死亡患儿均未进行液体复苏,发生难治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从休克至心跳骤停时间平均仅11 h.入院早期仅3例诊断为休克,2例接受液体复苏治疗.7例患儿均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白细胞减低.其中6例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 临床医生对小儿肠套叠和嵌顿疝并发脓毒性休克认识不足,且液体复苏常不充分,极易导致肠套叠和嵌顿疝患儿进展为难治性休克,短期内迅速恶化,病死率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