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血管疾病位居中国病死率之首,我国卒中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死亡率约为60120/10万。约20%的脑卒中归因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AF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第一年病死率高达50%,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其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律者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8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342例不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F组有以下特点:年龄偏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颈内动脉闭塞常见;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住院的261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203)、治疗方式(P=0.002)和高血压(P=0.0003)是老年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合并高血压的高龄NVAF患者应进行正规的抗栓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近3a收治的56例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组的患者大面积梗死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意识障碍的程度深,神经缺损造成的偏瘫重,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结论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各年龄段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的病因分布,脑卒中发生率以及心房纤颤类型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对329例NVAF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按年龄分为A组(≤60岁)、B组(61~70岁)、C组(71~80岁)、D组(>80岁)4组,调查各组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NVAF各年龄组患者的首要病因均为冠心病;A、B组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病因构成均明显高于C、D组(P<0.05).各年龄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1.79%、26.61%、35.85%和50.00%,脑卒中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P<0.05).对不同NV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按年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仅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是NVAF各年龄组的首要病因;脑卒中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持续性和阵发性心房纤颤类型在年龄≤60岁的年龄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239例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IS史将患者分为NVAF+IS组(n=112)和NVAF...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和肠溶阿斯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口服华法林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另一组口服阿司匹林150~200 mg/d,并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服用华法林组30例,发生脑梗死1例;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服用阿司匹林组30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1例,死亡7例.结论 口服有效剂量华法林能有效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阿司匹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大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患者可无心脏病。本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则是心房颤动最多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收集2000年3月~2004年3月收治4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6例合并心房颤动。现结合文献对其所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防治进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调查抗栓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随访收集近年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9例NVAF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为主207例(6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001)、房颤类型(P=0.006)、高血压(P=0.04)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P<0.01).结论 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在本地区的应用率极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也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抗血小板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抗凝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患者1年,联合组患者在1年内发生次要终点事件和主要终点事件均低于抗血小板组患者和抗凝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不同性别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的病因,临床伴随疾病以及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将随机纳入的329名海南NVAF患者按男女性别进行队列分析。结果NVAF男、女两组的首要病因均为冠心病,次要病因在女性组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17.39%);在男性组为高血压性心脏病(10.75%)。两组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十分接近,但伴随疾病各有特点。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女性NVAF为高血压(P=0.003)和未抗栓治疗(P=0.028),在男性NVAF为高血压(P=0.004)、未抗栓治疗(P-=0.049)和年龄(P-0.004)。结论海南地区女性和男性NVAF患者各自具有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及发生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伴随疾病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高卒中风险的美国和欧洲患者作为替代华法林预防卒中治疗是合理的选择,但在中国还缺乏大型的临床数据支持,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亚专科行Watchman左心耳封堵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在全麻或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随访观察术后7 d和6个月的器械或手术相关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心血管死亡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及45 d和6个月的左心耳封堵程度。 结果 共入选70例患者,术后7 d内所有患者均无器械或手术相关严重事件、卒中、全身性栓塞及全因死亡发生,6个月随访中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4%(1/70),45 d经食道心脏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提示48.5%(34/70)左心耳完全封堵,6个月TEE有55.7%(39/70)完全封堵,在45 d和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封堵器均达到有效封堵标准。 结论 左心耳封堵术治疗高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该研究结果为中国长期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NVAF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非瓣膜性房颤所致的脑栓塞为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新近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参与了一部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深入认识两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临床中个体化防治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及左房直径对评估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临床价值,从而为筛选出血栓栓塞事件高危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20例)和血栓栓塞事件阴性组(29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V1导联f波振幅、时限、f-f间期和左房直径,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f波振幅低于阴性组(0.075±0.025)mV vs(0.091±0.023)mV,(P<0.05),f波时限短于阴性组(0.097±0.025)s vs(0.122±0.028)s,(P<0.05),f-f间期短于阴性组(0.120±0.03)s vs(0.156±0.036)s,(P<0.05),左房直径大于阴性组(48.60±6.30)mm vs(41.51±7.62)mm,(P<0.05),左房直径与f-f间期呈负相关(r=-0.312),显示左房直径愈大,f-f间期愈短。结论:心电图f波和左房直径可作为临床简单易行的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T2DM对NVAF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646例NVAF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T2DM组(n=110)与非T2DM组(n=536).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年脑梗死、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患者1年内脑梗死、心血管死亡发生的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以及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的应用率均明显高于非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T2DM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为14.5%,明显高于非T2DM组的5.1%(P<0.05).T2DM组、非T2DM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2.7%、6.4%,组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TIA或脑卒中、T2DM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心力衰竭、T2DM是心血管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合并T2DM可增加NVAF患者脑梗死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