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尽快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对204例医院天津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内科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最多,占43.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27.5%。50岁以上年龄患者占37.3%.结论 脑出血、 脑梗塞及严重外伤的患者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无菌损伤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掌握医院感染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尽快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4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内科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最多,占43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275%。50岁以上年龄患者占373%。结论脑出血、脑梗塞及严重外伤的患者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无菌操作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2000-11~2001-11医院感染发病率,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 171份出院病历的医院感染状况与特点.结果监测出院人数18 171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人数594人,男性438例,女156例,医院感染发病率4.96%,比去年下降.结论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陆宏翠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6):116-117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入院时即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在医院内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预防交叉感染是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可造成国家和社会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患者额外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外科,外科伤口感染处于前几位,外科切口感染除与医生手术有关外;如:与基础护理备皮,术后切口护理和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护理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微生物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定期对我院各科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物品、高压锅进行微生物学监测 ,即每月定期到各科室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结果 高压锅监测3 99份 ,合格率 83 .3 % ,物表监测 911份 ,合格率 84.4% ,医务人员手监测 1980份 ,合格率 91.1% ,使用中消毒剂监测14 0 2份 ,合格率 99.4% ,空气细菌总数监测 2 5 89份 ,合格率 84.4% ,灭菌物品微生物监测 711份 ,合格率 84.9%。结论 重视医院卫生环境消毒 ,强化环境保洁意识 ,有效控制易感因素 ,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277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该院感染发生的基线,为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患者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及感染管理科的监测资料,应用Excel 2003 建立数据库,再采用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感染率2.29%,例次感染率2.34%,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率不同(χ2=1 125.36,P<0.01),以内科最高(3.45%);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分别占76.2%、9.1%、5.31%;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2.31%;不同年龄医院感染率不同,大于60岁和小于5岁患者感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1994年与1998年两年消毒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8年各项消毒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1994年,1998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1994年。提示建立健全医院消毒组织机构,加强消毒监测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1994年与1998年两年消毒监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8年各项消毒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1994年,1998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1994年.提示建立健全医院消毒组织机构,加强消毒监测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RAPD技术用于结核菌株DNA指纹鉴定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一组2例母女同时发病的肺结核患者和一组2例先后发病的兄妹肺结核患者的病原菌进行了菌种鉴定。采用RAPD技术对它们的基因组DNA进行指纹多态性分析。结果:4株病原菌均为结核分支杆菌。经RAPD分型,其中母女组2菌株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兄妹组2菌株的DNA指纹图谱有所不同。证明母女组所染病原菌的同源性很好,很可能为同一感染源,母女之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兄妹组病原菌的同源性较差,为非交叉感染。结论:RAPD技术适用于结核分支杆菌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交叉感染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深部伤口感染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伤口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对于术后时间小于9个月,植骨未证实融合的患者采取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对于植骨已获得融合的患者行内置物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I期关闭切口。术中取标本作常规培养,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结果:16例患者先行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11例患者深部感染获得治愈;其中5例于清创后的3~24个月再次发生深部感染,复查X线片,植骨均获得融合。10例植骨已获得融合的患者行内置物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I期关闭切口,深部感染获得痊愈。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早期感染植骨融合赢得时间;内固定取出为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DSWI)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胸外科84例采用肌瓣修复重建手术治疗的心脏手术后DSWI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并对DSW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①Ⅱ型DSWI最多见(49/84,58.3%),Ⅰ型有17例(20.2%),Ⅲ型有18例(21.4%).Ⅰ型和Ⅱ型DSWI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伤口裂开和/或脓性分泌物、手术区域自发性疼痛、血象升高等.Ⅰ型DSWI患者更易合并低蛋白血症(P<0.01),早期X线或CT扫描可发现纵隔增宽(P<0.01).部分Ⅲ型DSWI患者仅表现为手术区域局部症状.②37例(44.0%)患者有明确病原学诊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GNB;54.8%),其次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23.7%);GNB中最常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③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8.2%,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70%以上,阴沟肠杆菌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未表现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未表现出耐药.结论 DSWI多发生在心脏术后1个月内,其中Ⅱ型DSWI最多见,且不同类型的DSWI主要临床表现不同;DSWI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96例喉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 96例喉癌患者发生SSI 15例,感染率为15.6%;单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术式及术前气管切开是SS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临床分期(OR=0.273)和全喉术式(OR=8.085)是喉癌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临床分期较晚、手术范围较大的患者,应注意提高术中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正确及时处理术后感染,以减少SSI的发生,降低咽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148例脓液的病原菌培养与分析,厌氧菌阳性率为50%。讨论中提出,阑尾切口感染与手术技术、无菌操作、不同病原菌的关系,以及切口厌氧菌感染的特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地震伤员开放性伤口感染相关因素及目标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四肢开放性伤口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感控办专业人员每天进入收治地震伤员科室,通过对伤员伤口查看、症状体征观察、参加医生护士查房、查阅微生物检验报告及病历资料,对地震伤员开放性四肢伤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及目标监测。结果共监测165例伤员,发现伤口感染66例40.0%(66/165)。从年龄、损伤情况、伤口个数分析:〉60岁伤员感染率高于〈60岁伤员;有骨折伤员感染率高于无骨折伤员;有〉2个创口感染率高于一个创口感染率,P〈0.05。感染病原菌:芽胞杆菌感染2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28例;其它病原菌感染18例。其中多重(〉2种)病原菌感染占47.O%;引起伤口感染的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等阴性杆菌为主。结论及时对地震伤员四肢开放性伤口进行感染目标监测,能早期识别特殊病原菌、及时发现耐药菌感染,对降低继发性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意外伤害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1 387例意外伤害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5.42%;医院感染部住以下呼吸道最多占39.20%,其次为伤口感染占33.67%.医院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73%.结论 加强意外伤害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 44例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 16个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46例 ,感染率 18 44 %。单因素分析发现本次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次数、消毒措施、植入方式、预防用抗生素及易感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的联系 ,又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了 5个相互独立的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联系的因素 :年龄、性别、预防用抗生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和消毒措施 ,其中年龄小于 40岁、男性患者、预防用抗生素种类多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切口抗生素冲洗、消毒措施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给患者增加了不应有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医护管理 ,特别是具有感染危险因素的患者 ,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 ,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止血 ,实施切口抗生素冲洗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合理应用抗生素并施之精心护理 ,对降低心脏起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临床护理干预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护理,能够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准确了解本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预防与控制本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调查2010年7月12日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和死亡病例,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的感染情况。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上报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网。结果 调查病例409例,发生医院感染27例、29例次,现患率为6.6%,例次感染率为7.09%。现患率最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占33.3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57%。结论 加强本院重点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本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