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胆囊壁厚度、胆囊周围粘连以及体重指数之间的危险度。结果 8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愈,23例中转开腹。统计发现中转开腹率在年龄≥60岁者显著高于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0高于体重指数<24.0,坏疽性胆囊炎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胆囊壁增厚以及胆囊周围粘连者中转开腹几率增大,其比值比(OR)分别为5.87、4.76、3.11、9.23、10.06,与性别及是否存在并存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体重指数≥24.0、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粘连以及年龄≥60岁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詹建兴  申海军 《西部医学》2012,24(10):1871-187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住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0例临床资料,其中中转开腹1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手术成功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壁厚度(≥0.4cm)、胆囊炎发作到手术时间(≥72h)、胆囊三角的清晰度、血清总胆红素(≥17μmol/L)、胆囊结石嵌顿以及墨菲氏征阳性均为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论正确认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对降低手术中转开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引发中转开腹的临床发病因素。方法:采集本院收治的需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共120例,按发病时间分为三组。均实施相同手术方法,观察手术后需进行中转开腹的发病率。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救治时间对引发中转开腹有着直接的影响(P0.05)。同时患者的体温、胆囊壁厚度、胆囊有无肿大,以及白细胞计数等均对中转开腹率有着直接的影响(P0.05)。结论: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后72 h内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最好治疗时机,同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等因素与引发中转开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方法3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常规三孔法或四孔法。结果3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7例,放置腹腔引流管28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14d痊愈出院。结论在规范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部分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行Lc术安全、可行;部分复杂病例应及时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保证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时机。方法:回顾分析急性炎症期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动及被动中转开腹的原因,手术中转时机。结果:中转开腹11例。其中因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主动中转开腹7例,被动中转开腹的4例均为出血。结论:急性炎症期胆囊炎LC是安全可行的,处理好胆囊三角是关键,也要对中转开腹有正确的认识,能及时、果断的在发生严重并发症之前掌握中转时机是患者得到安全、有效手术治疗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杨青松  张文俊 《安徽医学》2019,40(7):790-792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中转为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急性胆囊炎LC术的1 0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LC中转开腹,1 005例未中转成功行LC。以37例LC术中转开腹患者为中转组,在1 005例顺利完成LC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11例作为LC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史(OR=0. 093,95%CI:0. 030~0. 289,P <0. 005)、急性发作病程(OR=0. 203,95%CI:0. 078~0. 531,P=0. 001)和胆囊壁厚度(OR=0. 165,95%CI:0. 059~0. 459,P=0. 001)是急性胆囊炎LC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前应进行充分评估,预测中转开腹的可能性,并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选择及影响中转开腹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28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接受手术的时间进行分组,Ⅰ组93例患病时间在48 h内,Ⅱ组86例患病介于48~72 h之间,Ⅲ组66例患病超过72 h,Ⅳ组43例患者择期手术.结果 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Ⅲ组、Ⅳ组中转开腹率高于Ⅰ组,手术时间长于Ⅰ组(P<0.05),Ⅱ组及Ⅳ组中转开腹率低于Ⅲ组,手术时间短于Ⅲ组(P<0.05).体温≥38℃患者、有胆囊肿大、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15.0×109/L、胆囊壁厚度≥6 mm、有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及手术时机>48 h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中转开腹率(P<0.05).白细胞计数及手术时机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症状发作后48 h内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最佳时机,影响中转开腹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白细胞计数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胆囊壁及胆囊三角区域充血水肿,组织易出血,Calot 解剖三角不清,手术难度大、耗时长、出血量多,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超声刀较之高频电钩,具有止血确切、术野清晰、热传导低等优点,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已逐步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本文回顾性分析超声刀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崇亮 《当代医学》2021,27(23):95-97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用时分为早期组(n=53)和晚期组(n=52).早期组发病至手术用时<48 h,晚期组发病至手术用时≥48 h.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期组手术时间短于晚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计数>15×109/L、胆囊壁厚度≥5 mm为影响患者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发作后48 h内行腹腔镜胆囊手术更利于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但对于年龄≥60岁、WBC计数>15×109/L、胆囊壁厚度≥5 mm的患者应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及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方法:对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急诊LC,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3例成功完成LC,9例中转开腹。急诊LC成功患者的胆囊壁厚度、急性胆囊炎的发作次数、上腹部手术史、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9例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胆囊壁厚度、上腹部手术史、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 3次)、胆囊管结石嵌顿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仔细分析危险因素,掌握操作技巧是降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因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22例。依据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组和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组,分别为124例(29.38%)和298例(60.6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腹腔镜治疗74例,剖腹胆囊切除术治疗50例。结果: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占急性胆囊炎的30.1%,与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相比在发病因素上有明显的差异,分别经相应的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性发病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性别、CRP、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计数、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增大、胆囊壁厚度等。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和白细胞计数这4个因素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独立主要因素。通过对患者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指标的检测统计分析,对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治疗腹腔镜临床疗效要优于开腹手术切除,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和白细胞计数,临床工作中应当密切注意这些方面对于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在治疗方式上腹腔镜治疗效果优于普通开腹手术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云龙 《当代医学》2013,(20):78-78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9名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39名患者中有32名成功完成手术,7名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胆总管损伤、胆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中应用的技术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3年1月因急性坏疽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余均成功,术后无出血、胆瘘、胆总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7~11d。结果术中应用吸引器,生物夹,有效处理胆囊三角,必要时部分切除胆囊,减少和避免术中误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为LC的相对适应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东  杨剑  储君  马程  张宁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4):256-257,2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全部行彩色多普勒MRCP检查,其中5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例主动中转开腹手术,6例因胆总管结石术前行ERCP术,逆行法胆囊切除术34例,全部行胆囊窝引流,无1例被动中转开腹,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胆瘘,5天后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评估手术难度、逆行胆囊切除、主动中转开腹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90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是否中转开放手术,分析中转开放手术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上腹部手术史、胆囊壁厚度、焦虑情绪、胆囊炎病程患者,中转开放手术的例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与年龄、上腹部手术史、胆囊壁厚度、焦虑情绪呈正相关,与胆囊炎病程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上腹部手术史、胆囊壁增厚、术前焦虑情绪、胆囊炎急性发作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时降低中转开腹的手术技巧.方法 将26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术中解剖胆囊三角困难即中转开腹;治疗组117例术中采用穿刺减压,颈部切开取石,胆囊管插入导丝引导解剖胆囊管,胆囊腔内解剖胆囊管内口缝合等方法处理胆囊三角,以降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症LC中转开腹.结果 前一年150例中转开腹39例(26%),后一年117例手术中转开腹共13例(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穿刺减压,颈部切开取石,胆囊管插入导丝引导解剖胆囊管,胆囊腔内解剖胆囊管内口缝合等方法明显降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症LC手术时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17.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被广大外科医师和患者接受,成为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金标准"。在其开展的早期,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由于胆囊三角解剖难度大,易发生大出血、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1],一般将其列为相对禁忌证。但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指征的扩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不再是腹腔镜的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佳手术时机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30例。按从症状发作到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时间间隔分为4组,Ⅰ组(74例)为症状发作48 h内手术的患者;Ⅱ组(69例)为症状发作后48~72 h内手术的患者;Ⅲ组(53例)为症状发作72 h后手术的患者;Ⅳ组(34例)为入院后先给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症状缓解2~4周后再择期手术的患者。比较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及手术时间,同时分析影响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结果 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P>0.05);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F=7.9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体温、胆囊肿大、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手术时机7个因素与中转开腹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r=1.298,OR=3.698,95%CI(1.867,4.789)〕和手术时机〔r=1.062,OR=2.265,95%CI(1.688,3.82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发作后48 h内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最佳时机,白细胞计数和手术时机选择是影响中转开腹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行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需要中转开腹分为A、B两组,A组为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B组为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等情况。结果两组上腹部手术史、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管结石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有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性、碱性磷酸酶、胆囊管结石及上腹部手术史。术前加强评估,一旦出现需要中转开腹的情况,要及时果断开腹,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2年5月间老年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06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肺部感染、6月内无急性心梗,无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证。其中13例老年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同期93例老年急性胆囊炎(包括部分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行常规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组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牢方面明屐要优于常规方法LC组(P〈0.01),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并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老年急性坏痕件胆囊炎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