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虹  杨淑玲  张少卿  毛锐  邹威凤  谭杰 《广东医学》2012,33(24):3728-3730
目的评估诱导痰细胞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与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及气道反应性的关系。方法观察61例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按ACT评分将患者分为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完全控制组,应用高渗盐水激发试验测定患者气道反应性并检测诱导痰上清液中ECP、ICAM-1、IL-13的浓度。结果诱导痰ECP浓度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分控制组显著低于未控制组(P<0.05),完全控制组显著低于部分控制组(P<0.05);诱导痰ICAM-1、IL-1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P浓度与ACT评分显著负相关(r=-0.569,P<0.001),诱导痰IL-13浓度与气道反应性显著负相关(r=-0.638,P<0.001)。结论诱导痰ECP、IL-13浓度能分别反映哮喘症状严重程度及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测定诱导痰细胞因子ECP、IL-13有助于指导哮喘的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2.
诱导痰技术在检测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诱导痰技术在哮喘气道炎症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正常人,11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1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进行痰液诱导测试,并对受试者血浆及诱导痰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33例受试者中32例完成了测试;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的血浆及诱导痰IL-8水平、ECP水平、MDA水平与缓解期哮喘患者相比显著增高(P均小于0.01):而缓解期哮喘患者的血浆及诱导痰IL-8、ECP、MDA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志愿者(P均小于0.05);且哮喘患者诱导痰的IL-8、ECP、MDA水平明显高于其血浆的IL-8(P<0.05)、ECP(P<0.01)、MDA(P<0.01)水平。结论:诱导痰技术安全、可靠;诱导痰IL-8、ECP、MDA水平可用于监测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3.
庞华春 《当代医学》2013,(24):78-79
目的探讨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气道反应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1月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和中度支气管哮喘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给予临床治疗,治疗方案为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其中轻度哮喘患者剂量为50/100mg,每日2次;中度哮喘患者剂量为50/250mg。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气道反应性。结果轻度哮喘和中度哮喘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其症状积分、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吸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症状积分、FEV1%及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2个月内会有明显的气道反应性改变,但是在3个月后会维持在一定水平,需要医生引起重视,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收集20例哮喘、26例慢性COPD和12例健康者的诱导痰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4和IL-8浓度,采用放免法检测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哮喘组痰液中嗜酸细胞比例增高,IL-4浓度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5);COPD组痰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IL-8浓度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和COPD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气道慢性炎症,IL-4参与了哮喘的炎症过程,而IL-8参与了COPD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轻、中度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各15例.两组病人均予吸人布地奈德400~800 μg/d,同时B组患者口服红霉素0.2 g,每日3次.疗程8周.两组病例试验前、后均予肺通气功能检查和组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病人治疗前的组胺PC20-FEV1差异亦无显著性,但治疗后B组病人的组胺PC20-FEV1显著高于A组,(0.9±0.4)g/Lvs(0.6±0.2)g/L,P<0.05.[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有降低哮喘患者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官和立  刘晓俊  杨恂  高凌云 《重庆医学》2013,(24):2854-2856
目的探讨气道反应性与支气管哮喘吸入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每日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最大呼气流量(PEF)、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及比气道传导率下降35%或以上时吸入乙酰甲胆碱浓度(PC35sGaw)。结果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EF、FEV1明显上升,全部病例支气管激发试验仍为阳性;6个月后超过80%的患者哮喘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正常,但激发试验阳性病例为38例,达76%;12个月后,超过90%的患者肺功能恢复正常,29例(58%)激发试验阳性。结论哮喘临床症状达到完全控制的时间早于气道反应性达到理想水平的时间,气道反应性指标在调整治疗方案中的价值优于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是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疗效判断及停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5,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24和48h进行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嗜酸阳离子蛋白(ECP)及总IgE水平.结果:吸入IL-5后嗜酸性粒细胞(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绝对细胞数以及ECP水平均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至24h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IL-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血清总IgE水平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吸入重组IL-5不仅可以促使循环中EOS数明显增多,而且还能导致其活化从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道高反应性(AHR)又称支气管高反应性,是指气道本身对各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主要表现为气道平滑肌的过早或过强的收缩反应、支气管痉挛和黏液腺体分泌的亢进。AHR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种反映哮喘患者气道功能异常状态的关键指标,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5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随机选择8例哮喘患者雾化吸入人重组IL-5,并分别于吸入前,吸入后2h,24h和48h以放射免疫法测定痰液中嗜酸阳离子蛋白水平。结果发现吸入IL-5事ECP水平均随时间而明显升高,而24h达最高值,48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学文  赵宇  陈济明 《中外医疗》2010,29(27):19-20
目的研究对比支气管哮喘与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间最大气道反应性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反应平台的分布情况。方法支气管哮喘组患者46例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者42例分别吸入较高浓度的乙酰甲胆碱作为支气管激发剂,当FEV1下降至激发前水平的50%或出现最大反应平台后终止实验,最终分析比较2组出现反应平台所占的比例及平台水平值。结果支气管哮喘组有16例患者出现反应平台所占的比例为34.8%,显著低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组24(57.1%),反应平台的水平值支气管哮喘组显著高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组(P〈0.05),但2组PC2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最大气道反应性可表明哮喘气道高的灵敏度与其临床表现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较大的相关性,且支气管哮喘的气道反应性显著高于咳嗽变异性哮喘。  相似文献   

11.
以支气管组胺激发试验和支气管扩张剂试验对31例缓解期哮喘进行了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阻塞可逆性测定。结果,气道反应性测定对判断哮喘存在非常敏感,并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测定结果与基础肺功能及受检时缓解期长短密切相关。本文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改善≥15%作为判断气道“可逆性”的标准,结果符合者仅35.4%,肺功能接近正常者大多无支扩反应,提示气道阻塞可逆性测定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哮喘控制测试(ACT)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ACT应用于已在哮喘门诊定期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每月应用1次,观察哮喘患者在药物治疗、应用ACT6个月末时ACT试用率、治疗的依从性、哮喘控制情况。在哮喘患者应用ACT前药物治疗时、应用ACT 6个月结束时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和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预计值),同时测定ACT评分。结果:每月1次坚持应用ACT66例,使用率97.1%;坚持使用规范的治疗64例,治疗依从性达94.1%;症状完全控制率达47.1%,良好控制率达75.0%。应用ACT前FEV1%预计值为55.13±18.23,ACT评分16.08±3.34。应用ACT 6个月后,FEV1%预计值为76.70±14.60,ACT评分22.44±2.86。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0、18.02,均P0.01);ACT与FEV1具有良好相关性(r=0.83,P0.01)。结论:ACT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哮喘控制率,是哮喘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特异性IgE与EC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7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Phadiatop法)和其中的46例同时作了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有67.7%是由吸入性变应原所引起,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有关,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与血清ECP小平是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说明EC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吸入型(外源性)哮喘的变态反应水平,可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分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岳红梅  余勤  张佳宾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38-134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与观察组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40例,经多导睡眠图确诊的单纯OSAHS患者20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20例,比较3组间血压及NF-κB、ICAM-1水平;选取OSAHS合并高血压组中自愿接受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治疗者10例进行6个月的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NF-κB、ICAM-1水平。结果治疗前健康对照组、单纯OSAHS组、OSAHS合并高血压组NF-κB值分别为(16.13±8.03)‰、(101.74±57.48)‰和(171.55±3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AM-1值分别为(453.53±67.14)‰、(623.90±99.43)‰和(733.67±6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接受呼吸机治疗者6个月后血压、NF-κB、ICAM-1水平均明显下降,治疗前血压为(139±10)/(87±9)mm Hg,治疗后为(116±11)/(71±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NF-κB值为(168.67±32.92)‰,治疗后为(129.44±28.34)‰;治疗前ICAM-1值为(691.40±30.78)‰、治疗后为(648.95±52.43)‰。OSAHS患者晨醒后血压明显增高,单纯OSAHS组与OSAHS合并高血压组NF-κB和ICAM-1水平均增高,且OSAHS合并高血压组增高程度大于单纯OSA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患者存在NF-κB活性改变和ICAM-1表达增强,且与OSAHS的严重程度有关;CPAP治疗可降低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NF-κB活性和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异丙芬、氯胺酮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的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及平均气道压(Pm)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术中用异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2.5%);异丙芬组(P):术中用异丙芬6 mg/(kg.h)-1及异氟醚(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1%)维持麻醉;氯胺酮组(K):术中用氯胺酮2 mg/(kg.h)-1及异氟醚(呼气末异氟醚浓度维持在1%)维持麻醉。上述三组术中均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芬太尼维持麻醉,且用量无差异。三组分别在手术开始时(T1)、手术一小时(T2)记录SpO2、Pm。结果:在T1、T2时,P组、K组的SpO2均比N组显著升高,P组、K组的Pm均比N组显著下降;K组与P组相比,两组SpO2无显著变化,但K组的Pm均比P组低,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临床浓度范围内,异丙芬、氯胺酮均具有不同程度扩张支气管的作用,且氯胺酮扩张支气管作用优于异丙芬。  相似文献   

16.
背景哮喘患者呼气峰值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存在昼夜变异的特点,评估药物治疗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影响的研究均要求患者在1 d中的相同时间点进行肺功能检测,而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是否存在日间差异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特点及日间变异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就诊的202例哮喘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均完成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根据其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时间分为上午检测组(上午组)81例和下午检测组(下午组)121例;根据患者的病程分组,病程≤6个月为初诊组98例,>6个月为复诊组104例,其中初诊组和复诊组又根据检测时间分为初诊上午组、初诊下午组和复诊上午组、复诊下午组;参照中国肺功能指南气道高反应性分级,根据使FEV1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FEV1)将患者分为极轻度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间气道高反应性特点及主要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值流量(PEF)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pred)、50%肺容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量(MEF50%)占预计值百分比(MEF50%pred)、25%肺容量位的用力呼气流量(MEF25%)占预计值百分比(MEF25%pred)〕及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使FVC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FVC)、PD20-FEV1、使PEF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PEF)、使MMEF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MMEF)、使MEF25%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MEF25%)、使MEF50%下降20%的累积激发剂量(PD20-MEF50%)〕。结果上午组和下午组患者主要肺功能指标及PD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FEV1%pred及PD20-PEF均高于复诊组(P<0.05);初诊组与复诊组FVC%pred、PEF%pred、MMEF%pred、MEF50%pred、MEF25%pred、PD20-FEV1、PD20-MMEF、PD20-MEF25%、PD20-MEF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诊组患者下午MMEF%pred、MEF50%pred高于上午(P<0.05);复诊组上、下午其余主要肺功能指标及PD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上、下午主要肺功能指标及PD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与PD20-FVC、PD20-FEV1、PD20-PEF、PD20-MMEF、PD20-MEF25%、PD20-MEF50%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极轻度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上午与下午、初诊与复诊PD20-FEV1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者病程越长肺功能受损越严重,而气道高反应性在上午与下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烟曲霉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嗜酸粒细胞的募集活化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后雾化吸入法制备Wistar大鼠哮喘模型,采用雾化吸入孢子悬液的方式模拟慢性烟曲霉暴露,并设置相应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测定反映大鼠气道反应性的指标Penh值,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自细胞介素5(IL-5)、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浓度,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性病理改变,测定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瑞士姬姆萨复合染色计数BALF中嗜酸粒细胞比例。结果烟曲霉可引起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升高及气道嗜酸粒细胞增多,加重哮喘大鼠气道过敏性炎症。烟曲霉暴露组中气道嗜酸性细胞增加与IL-5、Eotaxin水平升高相一致。但烟曲霉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的气道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及IL-5、Eotaxin水平改变无显著作用。结论烟曲霉孢子雾化吸入可促进IL-5、Eotaxin的生成从而加重哮喘大鼠气道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并可加重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诱导痰中白介素13对哮喘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诱导痰IL-13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重度组)12例、轻~中度发作(轻~中度组)12例、缓解组10例以及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诱导痰及血清中IL-13水平,并分别与痰液、血液中白细胞分类以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IL-13水平在重度组、轻~中度组、缓解组、对照组的诱导痰和血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分别与痰液和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分数呈正相关(P<0.05),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01).重度发作组痰液和血液的嗜酸粒细胞分数呈正相关(P=0.021).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数在缓解组和轻~中度组中无直线相关(P>0.05).结论 利用诱导痰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及血清IL-13水平有助于诊断哮喘和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OPD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支气管舒张试验测定前后气道阻力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价值。方法用脉冲振荡法(IOS)测定不同严重程度的61例COPD患者、42例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的气道阻力,以2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析两种疾病不同的气道阻力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 COPD和哮喘支气管患者在舒张试验前除X5外各项气道阻力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轻度哮喘患者与中重度患者比较除X5、Rc外各阻力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中度及重度COPD与轻度比较仅有Z5、Fres、Rp有明显差异(P0.05),重度与中度间各气道阻力指标未见明显差异(P0.05)。COPD及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比较除X5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Z5、Fres、R5、Rp指标变异率均明显高于FEV1%pred(P0.05),哮喘组中差异较COPD更为明显(P0.05)。Z5、Fres、R5、Rp在COPD及哮喘均与FEV1%pred呈显著负相关(P0.01),两组均以Fres相关性最好(r值分别为-0.561、-0.761)。结论 IOS法测定气道阻力是判断COPD及哮喘气流阻塞的敏感指标,通过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气道阻力对早期诊断COPD和哮喘及其鉴别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哮喘不同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的哮喘患儿82例,分为控制组(29例)、部分控制组(31例)、未控制组(22例),并同期设立对照组(27例),测定其诱导痰中MMP-9和ECP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诱导痰中MMP-9和ECP水平随哮喘控制水平的不足而逐渐升高,且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未控制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控制组患儿诱导痰中MMP-9、ECP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哮喘患儿诱导痰中MMP-9和ECP可反映哮喘不同控制水平,可能在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