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停  刘小晓 《右江医学》2022,(11):833-83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D-二聚体(DD)、血小板体积数目(MPV)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枝江市中医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DD、凝血功能指标(FIB、TT、APTT、PT)以及MPV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血清DD、MPV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对ACI患者的病情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浆FIB、DD及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的ACI患者FIB、DD及MPV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MPV、FIB及DD截断值分别为7.79 fL、3.51 g/L及0.80μg/mL,MPV、FIB及DD对于ACI患者病情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883、0.968,以DD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DD、FIB及MPV在A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三者对预测ACI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分析两组PT、TT、FIB等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研究组PT(14.84±0.82)s、TT(18.83±2.11)s、FIB(4.35±1.90)g/L、D-二聚体(2.39±0.04)mg/L、APTT水平(18.8±4.21)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较高,对观察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指标.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0年7月一2011年6月我院48例脑梗死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4.
创伤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创伤骨折患者受伤部位血管组织损伤,受炎症、水肿、凝血等的影响容易导致严重的血液淤滞,术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创伤骨折患者非预期死亡的主要因素[1].因此对创伤骨折患者机体凝血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同时D-二聚体(D-D)水平可有效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骨折患者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患者常有脂肪栓塞,且因制动情况而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两者均可使患者凝血机能激活而呈高凝状态。D-二聚体(D-D)检测近年已被列为DVT的重要筛选检查项目。在临床上,为预防DVT的发生,已常规使用小剂量肝素作为预防性处  相似文献   

6.
党颖徐  段欣  李英 《海南医学》2013,24(7):1000-100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确诊。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本文所选对象均取清晨空腹抗凝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胃癌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较对照组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发生紊乱,检测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其病情观察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力华 《中外医疗》2008,27(29):175-17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中型、重型患者血浆D-2聚体水平均较轻型患者显著升高( 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方法]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0例正常人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治疗后第2,3周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血浆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纤溶亢进,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及抗纤溶治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宫鑫  张干  苗青  周媛  孙静 《实用全科医学》2011,9(6):880-88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比色法、直接法检测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45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凝血酶比浊法检测Fib水平,并比较ACI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 ACI组中TG、TCH、LDL-C、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ACI严重程度的增加,TG、TCH、LDL-C和Fib水平逐渐增高,HDL-C水平逐渐降低,ACI轻型组、中型组TG水平与重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TCH、LDL-C、HDL-C水平与重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Fib水平与中型组、重型组相比,中型组与重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监测ACI患者血脂、Fib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检测血浆中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的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和分组,观察不同预后与不同进展各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的含量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组相比,非进展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较低,纤溶酶原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Hcy、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含量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Hcy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含量可有效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和进展,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梗死后心绞痛(PIA)患者血流变、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54例P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滴注,疗程两周;观察两组血流变、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流变、血脂均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PIA患者血流变及调整血脂,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6例患者按病因分为心肌梗死组(69例)、脑梗死组(72例)和脑梗死合并心肌梗死组(65例);7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心肌梗死组患者的UA、Fib水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MPV、L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且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对UA、Fib、MPV、LDL-C指标的改变无交互效应(P>0.05)。脑梗死组和心肌梗死组患者的PDW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C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H和APOB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和APOA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对PDW、PCT的改变有交互效应(P<0.01)、对TG、TCH、APOB、APOA1、HDL-C的改变有交互效应(P<0.05)。结论检测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92例携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脑梗塞患者血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92例携不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脑梗塞患者血脂变化,结果显示:ε4携带组TC水平明显高于ε3纯合组、ε2携带组及对照组(P<0.05),LDL-C水平明显高于ε3纯合组(P<0.05)、ε2携带组及对照组(P<0.01),ε2携带组TG水平明显高于ε3纯合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ApoE多态性对脑梗塞的影响可能是干扰脂代谢所致,而携ε3纯合基因的患者似与脂代谢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54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HP抗体(HP-IgG),同时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A、B(ApoA、ApoB)及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HP-IgG阳性率为66.7%(36/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22/50)(P<0.05);观察组中HP-IgG阳性患者血清TG、TC、LDL-C、ApoA、ApoB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HP-IgG阴性患者(P<0.05),而HDL-C明显低于HP-IgG阴性患者(P<0.05)。结论 HP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前者可能影响脑梗死患者血脂及 hs-CRP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BH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5例脑梗塞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降纤酶20U或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h,每日1次,使用3d,并与丹参注射液,每日20mL,连用10d作比较。结果:降纤酶具有明显降血脂,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结论:大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BHS疗效优于中等剂量和对照组,且降纤酶降血脂作用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1次/d,4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上升。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C-反应蛋白,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斑块稳定性、血脂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既往有1次脑梗死病史者37例,脑梗死初诊患者59例。对所有患者的血脂水平和超声弹性成像(UE)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考察斑块稳定性和血脂水平对评估脑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脑梗死初诊患者中易损斑块(UE评分≥5分)检出率为33.89%,二次脑梗死患者为72.97%,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易损斑块(UE评分≥5分)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更高(P<0.05)。UE评分、血脂水平是评估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UE评分、LDL-C是最危险因素。结论斑块稳定性和血脂水平对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变化及其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8例脑梗死患者,测量其急性期和恢复期hs-CRP,D-dimer水平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48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hs-CRP、D-dimer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结论:hs-CRP、D-dimer水平升高可作为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