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95名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发生率为88.42%;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63.16%,医师次之占17.89%;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是病区和手术室,分别占61.05%和23.16%;操作后整理物品、拔针最易发生锐器伤,分别占29.47%、24.21%;致伤器具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针头,所占比例为34.74%和28.42%;暴露源前3位是乙型肝炎病毒、不明原因、梅毒,分别占58.95%、21.05%、11.58%;经过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必要的预防用药及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对暴露者暴露部位及时处理和针对性的预防用药是降低暴露后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监测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63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其中以护士为主占68.25%,多集中在20~25岁低年资职工占42.86%,职业暴露科室多见于外科占36.51%,科室以病房居首位占49.21%,主要以锐器刺伤为主占79.37%,拔针、手术缝合和抽血分别占26.98%、17.46%、15.87%),为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34例,占53.97%,以乙型肝炎为主(25例),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结论 通过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教育与培训,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组织职工年度体检及预防接种,能有效减少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其伤害.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8)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预防控制和监测处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发生职业暴露的87名医务人员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系列科室最多,占62.07%,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发生率最高为67.82%,医师为32.18%;职业暴露源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梅毒、不明暴露源,分别占33.33%、28.74%和21.84%;发生职业暴露的方式主要是锐器伤;损伤锐器类型中针刺伤为主;锐器伤操作环节以操作完成后处理锐器发生率最高为31.03%,其次是输液拔针和回套针帽,分别占25.29%和16.09%;经过规范的处理和预防用药,随访6月(HIV随访1年)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最根本的途径,规范操作是避免失误发生的基本要求,标准预防是防止职业暴露的最佳方法,必要的防护用品配备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物质保证,采用安全注射系统切断了职业暴露发生的必要环节,完善报告流程是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的重要保证,保护暴露者隐私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是帮助暴露者减轻精神压力和提高处置依从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腔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咨询、查询医院感染上报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10年1-12月口腔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处理措施及防护措施.结果 口腔科医务人员共计36人,发生职业暴露26人,发生率为72.22%;其中护士5人占19.23%,医师4人占15.38%,实习学生10人占38.46,技工6人占23.08%,保洁员1人占3.85%;工作年限<2年的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人数最多,占69.23%;26人中有23人(88.46%)为针刺伤和锐器伤,3人(11.54%)为黏膜接触;所有人暴露后均能够正确处理伤口,医院感染管理科均进行跟踪随访,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 应制定并健全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制度,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强安全防护的意识,保障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58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职业暴露主要以30岁以下、工龄小于4年的医务人员为主,其中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55.18%,医师次之占25.86%;职业暴露地点主要以病房和手术室,分别占56.90%和34.48%;暴露方武主要以针刺伤为主,占87.93%,处理针头、手术缝合分别占20.69%和18.97%,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暴露源以HBV、HCV为主,分别占60.35%和20.69%,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经随访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现象。结论:制定严格的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操作技术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行为,能有效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晋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19
为更好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源,现将我院2007-2008年工作人员职业暴露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全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2007年20人,2008年48人,共计68人进行调查分析.
2 结果
68名职业暴露者暴露源分布构成比,见表1.
3 讨论
3.1 建立预防机制 表1暴露源分布显示,血源性传染病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云南省为乙型肝炎感染高发地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04年1月-2009年12月69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对其职业、科室分布、职业暴露发生的操作环节、暴露源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为55.07%,其次医师,为26.09%;外科发生职业暴露最多,占55.07%;手术中发生锐器伤占首位,占30.43%,其次为护士拔针操作,占23.19%;暴露源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占60.8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培训,规范操作环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处理损伤性废物,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触后的应急处理、随访与咨询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职业暴露防范管理对策。方法监测2009年1月-2012年12月53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高危人群和科室、环节、报告、追踪、处理措施及管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报告例次逐年增加再到逐年减少,暴露者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的风险,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多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而对于经常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可见医务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因此医务人员有必要了解职业暴露的相关问题及职业防护的知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好处理以减少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医务人员经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经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为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参巧。方法对163例医务人员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的锐器伤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喷溅污染了粘膜或破损皮肤的原因、方式以及发生地点、工作类别、职称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追踪。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63例次,暴露率10.2%。暴露原因锐器伤146例次,占总数的89.6%。暴露率以手术室最高(占71.7%),其次为急诊科(47.5%)。暴露人群以护士、初级以下职称暴露率最高,分别为26.4%、14.3%。不同科室、职业、职称发生职业暴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无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个案。结论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低年资护士是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最高危群体。医务人员尤其护士的防护意识仍较薄弱,不按规程操作是导致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规范操作,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和行为,减少针刺伤乃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医护人员营养KAP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现状,为今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教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成都市某医院医护人员2 6 4人进行营养KAP的现况调查。结果:医护人员营养知识(K)、态度(A)、行为(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 . 2 33、0 . 12 7、0 . 4 85 ,P <0 . 0 5 )。营养知识受年龄(r=0 . 2 4 5 ,P =0 . 0 0 0 )、专业(r=0 . 36 5 ,P <0 . 0 1)、学历(r=0 . 315 ,P =0 . 0 0 0 )影响较大,而态度、行为与年龄、职业等因素无关(P >0 .0 5 )。调查对象的营养知识不足,但具有良好的接受营养知识和改变自身行为的态度。结论:非常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问卷调查及手卫生微生物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职业(X2=3.40,P=0.07)、性别(X2=1.35,P=0.25),手消毒方式对(X2=0.77,P=0.38)医务人员洗手前的手卫生状况无显著影响;但年龄(X2=6.22,P=0.01)、单位类别(X2=9.23,P=0.01)、洗手方式(X2=4.75~7.59,P=0.00~0.03)及手卫生相关知识得分(X2=14.58,P=0.00)可显著影响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后,职业(X2=4.34,P=0.04)、手卫生相关知识得分(X2=9.70,P=0.00)及洗手方式[(肥皂和流动水(X2=5.41,P=0.02)、消毒液浸泡(X2=5.83,P=0.02)]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显著相关.[结论]针对影响手卫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部分医师、护士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及从中寻找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向医院6个科室的医师、护士发放调查表。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回收进行统计。结果大部分人员表示对职业暴露的概念有了解,但仅小部分能真正掌握。同时医生护士均表示需增加培训及防护用品,并要求医院加强管理。结论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掌握有欠缺,需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增加相应的防护用品、加强职业暴露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16.
17.
通过调查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医学生医德素质现状,对调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提出我们对医学生医德素质现状的基本认识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凝炼医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基本内容,探索医学生医德素质培育的基本模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代医院》2015,(5):114-115
目的了解广州市各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分析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方法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手卫生进行不定期的消毒效果抽样监测。结果 2014年共监测医务人员手188例,消毒效果合格率为84.00%;医生和护理人员手卫生效果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05);2014年较2013年总体合格率上升,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4.346,p﹤0.05);比较感染高风险重点监测部门(包括手术室、ICU、新生儿室、产科、血透室等)与其他科室(包括门诊、治疗室、口腔科等)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4,p>0.05);比较不同级别医院手卫生消毒效果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X2=1.100,p>0.05)。结论各级医院手卫生现状还有待加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质量,需实行长效管理,同时要从监测、指导及提高相应有效措施方面入手,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