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形成与先天特异体质及外感邪气有关,病机多以气虚卫表不固、血热化燥生风为本,风邪、湿毒等外邪侵袭为标。临床上采用祛邪扶正、内外并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形成与先天特异体质及外感邪气有关,病机多以气虚卫表不固、血热化燥生风为本,风邪、湿毒等外邪侵袭为标.临床上采用祛邪扶正、内外并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辨证施治,介绍周次清教授的诊治经验。急性期多为外感风热或风湿而致。轻者治宜祛邪为主,重者扶正为先。恢复期多为虚中兼实,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慢性期以虚为主,有阴虚、阳亏之别,应以扶正补虚为宜。后遗症期多为气血不足、阴阳双亏,重在养心与补肾。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脏腑功能已趋衰弱 ,正气抵御外邪能力降低 ,罹患外感热病的机会明显增多 ,并且患病后更易呈现正虚邪盛的病理状态。正虚当扶正 ,邪盛当祛邪 ,因此扶正祛邪成为老年外感热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但扶正不当易致留邪 ,而祛邪太过又可更伤正气 ,因此 ,发挥辨证论治优势 ,恰当地处理扶正与祛邪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以下是随师临床及自己临床实践的体会。1 扶正祛邪当因人的体质而异多数老年人有正虚的表现 ,而且 ,正虚有气血阴阳及虚损轻重程度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 ,其感受邪气的性质及邪气入侵后证候传变往往也不相同 ,因此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江苏省名中医黄煌教授运用薯蓣丸治疗化疗后肺癌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机为气血阴阳俱不足,夹有风邪。病位在肺、脾、肾,以调补气血,扶正祛邪为该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并偏重于扶正,寓祛邪于扶正之中,而薯蓣丸正是扶正与祛邪兼备之方,与肺癌的病症特征相对治。临床实践中常以薯蓣丸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常常佐以补肾之品。   相似文献   

6.
邪正关系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相互对立制约的重要因素,正虚易感外邪,邪犯必伤正气。外感热病虽以正虚为根本原因,然不可妄补,皆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之邪正关系,就某种意义而言,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是为了尽快恢复失和之正气,但必须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勿伤正。正气失和,外感热病就常易出现兼挟,无论伤寒、温病均应重视邪之兼挟,临证邪及兼挟,必须要同治分消。文章就伤寒、温病的证治,举临床医案为佐证来探讨强调邪正关系在外感热病发生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分消法治疗兼挟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老年病治疗要点是祛邪不可峻攻,扶正不可蛮补,以护养脾肾,确保先后天功能相对稳定为首务.外感当究正气之虚实,治外不忘安内;内伤当究五脏之生克,治此不忘调彼.气血俱亏者,益气尤急于补血;阴阳两虚者,扶阳尤重于救阴;虚实难判者,治虚当先于治实.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在经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增损,变化无穷其桂枝汤类方不仅适于外感病,亦适于内伤病;不仅用于祛邪,亦可用于补益以及调和。桂枝汤类方最主要的功用在于调和。张仲景在桂枝汤类方中的运用中,若桂芍用量相等,一般用于阴阳气血营卫不和以及脾胃失调;若桂枝用量小于白芍,一般用于阴阳气血营卫不足及脾胃虚损;若桂枝用量大于白芍,一般用于阴阳俱虚,而阳虚较甚。桂枝汤类方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调和中寓有扶正、祛邪之用,补益中寓有调和、祛邪之用,祛邪中寓有调和补益之用。或调补并重,或攻补并重,或攻和并重。  相似文献   

9.
庄礼兴教授认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扶助正气,平衡阴阳,增强患者体质,抵御病邪.在治疗该病时庄礼兴教授采用"督脉排针法"激发患者阳气,扶正以祛邪;采用"调神针法"调神醒脑,化生气血."督脉排针...  相似文献   

10.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1.
膏方是传统中医8大剂型之一,其具有调阴阳,益气血,补五脏,助正气,补虚扶正,改善体质,祛邪治病的作用。重在改善体质偏颇状态,已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岭南地区膏方在近年逐步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地域组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3.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从扶正和祛邪,补阴和补阳,健脾和补肾三个方面论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治疗的几个问题。强调祛邪是治疗再障不可缺少的方法,运用补法治疗再障,应气血阴阳兼顾,先后天并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相似文献   

15.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给温病下了一个新频的定义:温病是由外感温热病邪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发热疾病。综观近年各地对温病的治法,括言之有五:祛邪解毒法、扶正养阴法、通里攻下法、活血化淤法、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心理临床诊疗过程中提炼出阴阳两极思维病机。该研究从阴阳、两极、阴阳两极思维等基本概念切入,引申出太阴思维、太阳思维、有无思维的3种基本思维模式,并衍生出对立排斥、动态交替、静态守恒的3种基本关系,为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发展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以外感热性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的规律。该书所论外感热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寒之邪随着病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机体现出不同的“祛邪于外”的反应,致病动因往往对抗机体的正气祛邪外出形成疾病。治疗之要,在于准确识别病机之关键,充分利用人体正气祛邪的机能,因势利导。代表了胆与三焦综合功能的少阳之气,启运阳气联络脏腑,影响机体阳气的抗邪能力。本文仅就少阳枢机及疏通少阳在祛邪反应和祛邪外出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希望对于深入探讨仲景治疗外感病的规律及指导临床有所裨益。并求正于同道。1 人体祛邪外出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理论和临床两方面阐述了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规律。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病理特点,肺虚为本,痰饮及瘀血为标。治宜标本兼顾,急性发作期以祛邪治标为主,重在化痰祛瘀,佐以扶正;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重在调补肺脾肾三脏,佐以祛邪。  相似文献   

19.
病位辨证在外感热病辨治中的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位是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属于外感热病的病位辨证体系。病位辨证是中医诊治外感热病临床辨证的关键。对疾病病位的判定决定了相应的治则和方药。病位辨别准确,方药运用精当,则疗效显著。病位辨证是判定病势发展、转归的依据,是决定外感热病治疗法则和治疗禁忌的基础,是扶正、祛邪,阻断病势发展的前提,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应重视病位辨证,遵循中医理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魏克民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肿瘤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已50余年,擅长治各种血液系统及肿瘤疾病,在血细胞减少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魏教授认为,血细胞减少性血液病的病机特点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治疗上以补益脾肾之气,扶正固本为治疗原则;魏师认为恶性增生性疾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上选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魏师创新使用自拟方,除辨病辨证外,同时兼顾患者兼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重要目标之一,调畅患者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