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伤寒论》中的药物起效时间,笔者于《中医药信息》杂志1989年4期曾经叙述过,今再就《温病条辨》中的药物起效时间进行归纳分析.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方,首见于《伤寒论》,但书中未标明其药效的显效时间,在《温病条辨》中则有明确指出:“……煮取三杯,先服一怀,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从中我们可了解到,服大承气汤后,约过二个时辰(现在的四个小时),就可攻下燥屎邪热.如病重燥屎不下者,则应接着再服.新加黄龙汤为治疗阳明湿病,气血两虚,热邪伤津过甚,致大便燥结不通之方剂,以其“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汗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 相似文献
3.
"风伤卫,寒伤营"肇端于《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此后唐·孙思邀认为"麻、桂、青龙"三方三法,"凡疗伤寒,不出之也。"至宋·成无已进一步认为"卫为阳,营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同气相求,故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俱中伤营卫。"明代方有执将"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病"列为三纲。清初喻昌则较为完整地提出"三纲鼎立"之说。 相似文献
4.
中药炮制是我国一项传统的药物加工技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就记载着炮、炙、燔、煅、熬、渍等多种炮制方法.<黄帝内经>也有"治半夏"等的记叙.而<伤寒论>,全面系统地总结发展了汉代以前中药炮制的方法,使之成为中医理法方药的一重要内容.本文试归纳分析如下,欠妥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5.
试述《伤寒论》的药物煎煮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汤剂101方中,药物煎煮的不同溶剂,有普通凉水、沸水、了水等。集合了前人对各种溶剂的理解,阐述了各自的功效,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的治疗学有其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而人与环境的统一、与时间的联系就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内经》用较多的文字论述了人与自然统一的重要性,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既深刻又广泛的相互通应关系,四时寒暑、昼夜晨昏、日月星辰、阴晴风雨等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必然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7.
凡是学习过張仲景伤寒论的,对“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这个问题,大概沒有人会感到陌生。但因这是一个为历来注家所聚訟紛紜的问题,又不禁令人有迷惑难解的感觉。因此,現在提出这个問题来加以討論,还是有必要的。追究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我认为似应从伤寒論辨脉法第十二条谈起,这条条文是:“寸口脉浮而紧,浮則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則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煩痛,当发其汗”。脉經指出:“风伤阳,寒伤阴,卫为阳,荣为阴,风为阳,寒为阴,各从其类而伤也。”因此,成无已乃有风并于卫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为荣强卫弱、风寒两伤荣卫为荣卫俱实之註,从而初露了桂枝湯治中风、麻黄湯治伤寒、大青龙湯治中风寒見寒脉或伤寒見风脉的端倪。方有执据此而明确地标立三大綱于所著伤寒论条辨太阳篇 相似文献
8.
9.
10.
新安医家张节《伤燥论》认为燥邪既作为六淫之一,就不应拘于季节发病来认识,仅言"秋燥"是不够的。张节主张以《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强调医者当重视天时、地域、体质等差异,全面阐述燥症的病原、病证、病脉及病辨。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寒热症状的辨析精细入微,洵为后学楷模。现略谈寒热症状的辨析在伤寒六经辨证中的指导意义。一、从寒热辨阴阳属性《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然其具体运用,无不贯穿于八纲辨证内容之中。临床诊察疾病,首当区分阴阳。《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张介宾曰:“凡治伤寒,须先辨阴阳二症”。而阴证阳证诊断的建立,又主要是通过寒热症状来体现的。发热多见于三阳,恶寒则多见于三阴,论中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确地指出了寒热之辨为区分阴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笔者重温《伤寒论》涉及用桂枝的方剂41方,约占全书112方的36.6%,条文达70余处,所用遍及三阴、三阳、表里、寒热、虚实诸证。现就《伤寒论》中的桂枝应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黄帝内经》中的时间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医学认为,人体的养生防病、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疾病的治疗均与时间周期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黄帝内经》一书中并没有提出“时间医学”之概念,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现就《黄帝内经》一书中的“时间医学”之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孙松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2):107-109
<内经>药物阴阳分类法对后世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药物阴阳分类法的核心是"寒热",并以此为基点,勾画出中药寒热药性序列的轮廓.为中医药理论由博返约,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恶风与恶寒是很常见的自觉症状 ,《内经》中就有描述。风邪与寒邪虽然经常相提并论 ,但恶风与恶寒却是感觉不同、表现不同、所提示的病理意义亦不同的两个必须加以分辨的症状 ,《伤寒论》中论述甚多 ,并以此二者作为诊断的重要指标 ,来分辨性质不同的证候 ,进行迥然不同的治疗。但后世对此分辨不够严谨 ,甚至认为恶风、恶寒只是轻重分别而已 ,因此 ,笔者就《伤寒论》范围 ,对恶风、恶寒从症状表现、证候性质方面进行辨析与讨论。1 症状辨析恶风 ,描述的是病人惧怕、憎恶外界的风 ,不但怕寒冷之风 ,即使温暖之风亦同样感觉不舒而憎恶。如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