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RCLECG)QRS波群振幅性别、年龄差异规律。方法测量331名正常人右胸导联(RCL)QRS波群r、s波振幅,比较性别、年龄差异。结果男女各年龄组V3R~V6R导联r、s波振幅依次递减。同导联各年龄组之间:男性V3R-V6R导联r波振幅与年龄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V3R、V4R导联S波振幅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0.05)。女性r、s波振幅与年龄增长无显著的负相关(P〉0.05)。同年龄组男女之间:V3R—V6R导联QRS波群r、s波振幅均男性大于女性(P〈0.01)。结论正常人RCL ECG中QRS波群振幅性别、年龄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2.
体位变化对QRS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不同体位对QRS波形态的影响。方法 40例接受ECG及95例接受DCG检查者分别进行卧位、立位心电图描记,每例2种ECG描记于5min内完成。结果 ECG:肢体导联:RaVR、SⅠ,胸导联:RV2~5、SV1、V3~6波形差异有显著性(P〈0.05)。DCG:肢体导联:QⅢ、aVR、aVL、RⅠ、Ⅱ、Ⅲ、aVL、SⅠ,aVR、aVF;胸导联:RV3~5、SV1~3波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论ECG还是DCG记录,卧位、立位记录的QRS波存在显著差异,DCG的肢体导联QRS波变化较ECG显著。  相似文献   

3.
体位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心电图各波段振幅的改变,并分析体位对其影响。方法50例受检者均接受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及12导联电话传输远程心电图(TTM)记录,分别比较TTM和Holter在5种不同体位下的心电图各波段振幅。结果在II导联,体位对TTM和Holter各波段振幅造成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TTM的V1导联T波右侧卧位振幅较平卧位大(p=0.047),V5导联P波立位较平卧位高(p=0.044);Holter的V1导联S波左侧卧位较平卧位低(p=0.045),V5导联R波左侧卧位较平卧位高(p=0.04)。结论体位改变对TTM和Holter所测各波段振幅在肢体导联没有影响,胸导联振幅受体位影响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900名正常人,男女各半,分年龄组分析右胸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ST段及T波,比较男女变化规律。结果 V3R→V6RQRS波群振幅、ST段抬高率及振幅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T波女性以倒置为主,男性直立多见(P〈0.01)。V3R→V6R均倒置者女性多于男性(P〈0.01);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者男性多于女性(P〈0.01)。结论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V3~V5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均表现为V4〉V5〉V3,T波对称性倒置,呈V4〉V5〉V6。V3~V6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均〈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常规心电图显示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T特征性改变,要高度考虑心尖肌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6岁。糖尿病Ⅱ型10年,因心律不齐于2008年5月12日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1)示:为Ⅰ、Ⅱ、Ⅲ、aVR、V1、V6导联。上述均为6导联同步记录。肢体导联中P波不能肯定,Ⅰ导联“↓”处有可疑P波。P—P间距为0.60s,QRS波宽达0.14s,心电轴为-75°,SⅢ〉SⅡ、RaVL〉RⅠ、aVR、Ⅰ导联有终末S波,V1导联呈“M”型,V邓导联R/S〈1,终末S波〉0.10s。胸导联R4波提前,  相似文献   

7.
《心电学杂志》2010,29(2):186-186
本例为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可见窦性P—P间期规则,频率102次/min,其中R5、R8、R14、R17、R18之前的P—R间期固定为0.24s,从V5、V6导联可见QRS时间为O.08s,为窦性P波顺传;ST段在Ⅱ、Ⅲ、aVF导联明显抬高且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即所谓“损伤型单向曲线”(或巨“R”波),V5、V6导联呈现弓背型抬高,V6较V5导联更明显。而在I、aVL、V1~V4导联明显压低。各导联均未见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高血压病(EH)者V1、V5、V6导联T波改变。方法对96例EH者(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94例之间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Tv1/Tv5〉1伴V6T/R〈1/10在A组中占23.96%,B组曲占6.38%,A组显著高于B组(P〈0.01)。②A组中Ⅰ、Ⅱ、Ⅲ期中分别占48.57%、16.13%和3.33%。Ⅰ期与Ⅱ、Ⅲ期比较有统计意义(P〈o.05、P〈o.01),而Ⅱ期和Ⅲ期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Tv1/Tv5〉1伴V6 T/R〈1/10与早期EH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高血压病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心脏远程监护中同一用户不同时间心电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量31例心脏远程监护用户两帧不同时间心电图的心率、QRS波振幅、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渡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结果显示,对于CM1通道记录,两帧不同时间的心电图中,心率、P波振幅和Q—T间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对于CM5通道记录,两帧不同时间的心电图中。心率、P波振幅、T波振幅和Q—T间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认为在不同时间心率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同一用户心电图的QRS波振幅、R-(Q+S)、QRS波宽度、P波宽度、T波宽度、P—R间期和Q—Tc七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这些指标可为同一机器不同用户心电图的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华  池慧  李全忠  秦荣芳  方炳森 《山东医药》2010,50(23):111-11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体表心电图(ECG)中,Ⅰ、aVL、V5(6)导联因同为左侧肢体导联而有相同的主波方向,多表现为宽而有切迹的R波.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们发现5例CLBBB患者动态心电图(DCG)出现Ⅰ、aVL导联与V5(6)导联主波方向不一致的现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心向量图和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Q—T间期离散度(Q—Td)。方法使用Metronics心电工作站分别对确诊的心肌梗死组100例(其中心电图ST—T正常和异常者各50例)、正常组100例、对照组50例(心电图ST—T均异常)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D1)、心向量图(正交心电图,D2)和时间心向量图(D3)检测,并测定和比较Q—Td。结果心肌梗死组中ST-T异常者D1(27.49±25.32)ms,明显大于D2(7.35±13.01)ms和D3(1.56±4.08)ms(均P〈0.01):正常组D1(15.72±15-71)ms,明显大于D2(1.22±4.7)ms、D3(1.60±4.92)ms(均P〈0.01);对照组D1(46.37±23.80)ms,亦明显大于D2(16.88±20.56)ms和D3f4.334-9,47)ms(均P〈0.01)。心肌梗死组无ST-T改变者D2、D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1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方法可影响Q-Td的大小,12导联心电图Q—Td的增大与ST—T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波段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半模拟"12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异同之处,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例正常人采用"半模拟"12导联及常规12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各波段.结果"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无论是平卧位还是直立位,P波的形态、方向均几乎与常规一致,P波振幅普遍较常规增高,有8%的人直立位时表现为"肺型"P波;QRS波的形态在胸导联V1~V6及肢导联aVR与常规相似;在"半模拟"Ⅲ、aVF导联ST段表现与常规符合率较低(81.5~88%),其余导联的符合率较高,>90%.有少数受检者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mV,无一例超过0.1mV.T波在平卧位"半模拟"Ⅰ、Ⅱ、V1~V6导联与常规导联符合率较高,为99%~100%;"半模拟"12导联未见异常U波出现.结论如果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ST段压低超过0.1mV有病理意义的可能性大,胸导联QRS波形较肢导联QRS波形对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较准确,出现异常U波有病理意义."半模拟"12导联心电图表现的左室肥大、右室肥大、异常深Q波不可轻率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体表心电图(ECG)特征。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HCM患者60例,同时选取本院同期查体的正常人60例,作为对照组,要求两组人员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分析ECG各导联QRS波时限和R波、S波振幅,异常q波情况,QTC时限,R/S比值, ST段下移与抬高,T波低平、倒置,P波时限等指标。 结果 ①HCM组的V2、V3导联QRS波时限;Ⅱ、V4导联异常Q波比例;QTC时限;P波时限;左心室肥厚ECG诊断公式SV1+RV5/V6及(SV3+RaVL)×QRS波时限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②HCM组的I、aVR、aVL、aVF导联QRS波时限;aVR导联Q波所占比例; I、Ⅱ、Ⅲ、aVL、aVF、V3、V4、V5、V6导联QRS波主波与T波方向一致性; V4、V5、V6导联R/S比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ECG诊断HCM首先要满足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再结合上述ECG导联的特异性参数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6岁。因心累、气紧3月余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运动前查心电图(图1A)示:V,导联心率62次/分,QRS波呈rsr’型,r〉r’;V2导联QRS波呈RSr’型,r'波振幅为0.1mV;V5、V6导联终末向量增宽不明显,QRS波时限〈0.12s。运动后立即查心电图(图1B)示:V1导联心率120次/分,QRS波呈rSr’型,r〈r’;V2导联r'波增高明显为0.2—0.5mV;V5、V6导联终末向量增宽明显为0.06s,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6个月入院,有高血压史5年。外院查心电图示正常。查体:血压160/100mmHg,心率70次/分,律齐,两肺(-),随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图略)示:异位心律,心房率68次/分,Ⅱ、Ⅲ、aVF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0s,QRS间期0.09s,STⅡ、Ⅲ、aVF、V5-V6下降0.05mV,V5-V6导联中U波倒置。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各导联均无P波.代之以纤细的f波。Ⅰ、Ⅱ、Ⅲ、aVF导联呈R型.aVL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qR型(图略)。图1为Vs导联,R波间距、振幅不等.心室率平均210次/分。R11~15呈右束支阻滞型,其前有0.40s长间歇,符合阿什曼现象。心电图诊断:①快室速性房颤;②室内差异传导伴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79岁。4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经休息或口服利尿剂缓解,无典型心绞痛症状,未经系统治疗。于2004年12月气短加重,不能平卧。心电图(ECG)(图1A)示:P波顺序出现,Ⅰ、Ⅱ、Ⅲ、aVF、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振幅、时间均正常,ST—T改变(ST1、aVL、V4-V6呈下斜型下移达0.3mV,TI、aVL、V4-V6倒置0.2~0.5mV)。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28岁。平索体健。单位组织做健康体检,平卧位描记常规心电图(图1A)示:Ⅰ、Ⅱ、Ⅲ、aVF、V1、V2、V3、V4、V5、V6导联P波倒置,aVR、aVL导联P波直立,P—R间期为0.08s-0.11s,P波时限、电压正常,频率为90次/分,心律齐。坐位时描记常规心电图(图1B)示:Ⅰ、Ⅱ、Ⅲ、aVL、aVF、V1、V2、V3、V4、V5、V6导联P波直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正常中国人中,对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所记录肢体导联心电图的波段进行定量比较。方法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均正常者共84例,列为正常人。结果两类导联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标准肢体导联相比,Mason-Likar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差异包括:①心电轴右偏,平均增加23.3±26.7度;②II、III和aVF导联中R波和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下移,III和aVF导联T波振幅降低或T波转为倒置,其中III导联变化最大;③I和aVL导联QRS波振幅显著增加,ST段显著上移伴T波振幅增加。与心电图改变有关的相关性包括:①R波振幅改变与QRS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②ST80ms和T波振幅与T波电轴偏移存在相关性,与QRS波振幅改变也存在相关性。结论应充分认识两类导联系统所记录心电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不同型号心电图机其心电图R波振幅的差异 ,提高心电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 40 8例病人 ,采取同一病人 ,同一时间 ,同一部位 ,同一医生操作 ,以日本光电 -65 11型单导仪描记 ,R波振幅在正常范围内作为对照组 ,日本光电842 0型 12导联同步仪描记 ,作为观察组 ,对两组同一导联R波振幅测定对比。计量资料取 x±s,作t检验。结果 两者R波振幅比值对比 ,有明显差异。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单导联R波振幅测定对比 ,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两者有明显差异 ,了解两者的差异 ,防止错误的诊断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