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噪声环境采样的嗓音声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噪声环境对发声的影响。方法:选择听力正常、声带正常的健康青年25例,分别在安静环境、白噪声环境、语音噪声环境下进行录音,分别录元音/a/、/i/,持续3~4s,用MDVP软件对嗓音各参数进行分析。测试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F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a/音,女性/a/音、/i/音基频(F0)在噪声环境下明显提高,频率和振幅的扰动指标无显著变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0与谐噪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噪声环境可使正常听力者发声时F0提高。  相似文献   

2.
单侧声带麻痹嗓音计算机声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单侧声带麻痹患者嗓音学特征,探讨计算机声学测试分析方法在该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计算机嗓音学测试系统对50例正常成人及30例单侧声带麻痹患者持续元音/a/声信号进行检测,对其主要声学参数及声谱图特征进行分析,并畿冯不同麻痹声带位置的声学特征,观察了杓状软骨拨动治疗前后嗓音声学性质变化。结果 单侧声麻痹各项声学参数值较正常值明显增高,判别有显著意义;声谱图表现中高频区谱 及共振  相似文献   

3.
发不同元音时嗓音声学分析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发不同元音 |a|、|i|、| |时嗓音声学分析参数是否有差异 ,明确嗓音声学分析的最佳声样。方法 :对 40例正常人及 130例病理嗓音患者根据声嘶程度分组 ,比较发 3种不同元音时的嗓音声学分析参数。结果 :正常人及病理嗓音患者发元音 |a|和 | |时 ,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及轻度嘶哑组发 |i|音时参数 jitter,shimm er,NNE均较发 |a|和 | |音低 ,SDF0 无差异 ;中度及重度嘶哑组 ,发 |i|时 jitter,shim mer,NNE,SDF0 均较发 |a|和 | |音高。结论 :正常人和轻度声嘶者作嗓音声学分析时 ,|a|、| |为首选声样 ,|i|音对评价中重度声嘶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老年合唱团员的嗓音状况,探讨合唱对中老年人嗓音、心理、体格的影响。方法 对88名中老年合唱团员进行喉部检查、最长发声时间测定、嗓音声学检测,随访三年,并将嗓音声学分析结果与嗓音正常的中青年组(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 88名中老年合唱团员未检出明显喉部衰老征象;声时检测高于国内报导同龄人的声时参数,而与中青年对照组声时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嗓音声学分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三年,累积出现轻度嗓音疲劳者4人(占4.55%),演唱水平有较明显提高。结论 中老年合唱有利保持嗓音不衰,经过合理训练仍可提高歌唱水平,并能增进心理、体魄健康。  相似文献   

5.
不同发声方式下正常儿童嗓音的声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正常儿童三种发声方式下嗓音声学参数的特点。方法 对 2 4 0例正常儿童的自然舒适音、真声最高音、真声最低音进行声学分析。结果 正常儿童的微扰值、规范化声门噪声能量值均为真声最低音 >舒适音 >真声最高音 ;基频标准差值为真声最高音 >真声最低音 >舒适音 ;谐噪比、信噪比与性别、年龄及发声方式无关。结论 正常儿童三种发声方式下的嗓音质量是不同的 ,嗓音声学测试结果的判断应结合受试者的发声方式。  相似文献   

6.
歌唱艺术嗓音声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我国歌唱艺术嗓音声学参数特点。方法采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使用泰亿格公司生产的Dr.Speech软件采样分析,对166名18~22岁音乐学院的各专业学员自然舒适状态下发长元音/a:/进行声学参数的检测和分析,并以嗓音健康普通人群做对照。结果Jitter值男、女通俗组和民族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himmer值的差异存在于各组(P<0.05);NNE值男美声组高于通俗组、民族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比为P<0.05),而女民族组高于通俗组、美声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歌唱艺术嗓音声学参数有其自身特点,在正常范围内参数的差异有无意义,或对嗓音质量的评估有无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人正常嗓音特点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常人不同性别及年龄阶段嗓音声学特点和差异 ,分析相关因素 ,确定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嗓音参数正常参考值。方法 :对 12 0 0例正常国人按性别、年龄分组后行嗓音声学检测并测最长声时和s/z比 ,另外频闪喉镜下观察各年龄组受试者喉部形态。结果 :男女性多项嗓音参数存在明显差异 ,基频、频率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等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最长声时、各共振峰频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且随年龄增长男女各参数变化趋势不同 ;频闪喉镜下 ,不同年龄男女性声带各有特点 ,与嗓音参数变化相符。结论 :国人正常嗓音各声学参数具有显著性别年龄差异 ,与声带大体结构及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嗓音的声学检测(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3 病态嗓音的频谱分析除艺术嗓音外 ,临床上主要是病态嗓音的应用 ,这个范畴的应用 ,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有限定的 ,某些方面可以利用 ,而某些方面又不应利用 ,应选择性地、能说明问题地加以利用。为了说明问题 ,选择一部分临床病例叙述如下。5 .3.1 嗓音嘶哑疾患的声学评价 以声带麻痹及沟状声带为例。声带麻痹 :我们进行了男女各 8名的频谱检查 ,主要检查了基频 (舒适发音 )、最低音、最高音及假声 ,算出了真声音域及假声音域 ,见表 2 1。表 2 1 不同性别声带麻痹患者嗓音频谱检测 (x±s)性别例数舒适发音 (Hz)真声音域 (O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嗓音声学分析与嗓音障碍指数(voicehandicapindex,VHI)用于小学教师嗓音质量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嗓音正常教师(G1组)与同一学校年龄、性别、教龄相匹配的30例嗓音障碍教师(G2组)均行间接喉镜检查、嗓音声学分析、V…量表自我评估,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嗓音障碍组(G2)中慢性喉炎占77%(23/30)、声带息肉占1O%(3/30)。声带小结占13%(4/30)。嗓音障碍组(G2)的Jitter.Shimmer、噪谐比(NHR)均高于嗓音正常组(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嗓音障碍组(G2)与嗓音正常组(G1)的功能(functional,F)、生理(physical,P).情感(emotional,E)三方面得分及VHI总分(totalscoresoftheVHl,Tvh)分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嗓音障碍组(G2)VHI量表中除E外,F、P、Tvh与Jitter、Shimmer、NHR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临床上可以用嗓音声学分析中各项指标判断教师嗓音障碍的严重程度,VHI可主观反映教师嗓音疾病的严重程度,二者在嗓音质量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嗓音疾病患者行电子喉镜检查,观察声带运动情况,是目前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通常需进行鼻腔、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这种检查手段是否对声带运动产生影响,嗓音的声学分析是否发生变化;喉内镜导入后是否影响嗓音,这些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嗓音疾病患者鼻腔、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前后及表面麻醉下喉内镜检查时持续元音/a:/、/i:/进行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常成人嗓音频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探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阶段我国正常成人嗓音的声学特征,应用计算机频谱分析技术对145例18~80岁正常人的嗓音进行声学参数检测.结果表明:各年龄段男女基频(F_0),第二、三共振峰(F_2、F_3),频率微扰商(FPQ)以及中、青年男女间振幅微扰商(APQ)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振幅微扰商(APQ)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六十岁以后又明显升高,老年男性基频(F_0)明显升高而老年女性基频(F_0)则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临床嗓音的分析评估提供客观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对声反射增长函数 (acousticreflexgrowthfunction ,ARGF )的影响。方法 对有长期噪声暴露史的工人 5 7例 (10 6耳 )及正常听力青年人 2 5例 (5 0耳 )进行ARGF测试 ,观察受试耳对 10 0 0Hz纯音刺激级由声反射阈 (acousticreflexthreshold ,ART)水平增加至 12 5dBHL时声抗量值变化的函数关系。根据纯音平均听阈 (pure-tonethresholdaverage ,PTA)将噪声暴露耳分为三组。结果 噪声暴露组的声反射 (acousticreflex ,AR)动态范围变窄 ,声抗增长量值减小 ,ARGF曲线坡度变缓 ,反射振幅及声抗增长量值与正常青年组相比有显著下降 (P <0 .0 1) ,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的三个病变组间的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分别用声抗量值及声抗量增幅比随AR刺激级的增加而变化两种方法分析所得数据 ,发现噪声暴露组的ARGF与正常耳有明显差别 (P <0 .0 5 ,P <0 .0 1)。结论 噪声暴露对ARGF有显著影响。ARGF可用作监测早期噪声性听觉损害 (noiseinducedhearingloss,NIHL)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意义。方法选取20例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接触史的工人(接噪组,年龄20~41岁)与20例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青年人(对照组,年龄19~35岁),分别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汉化版噪声下BKB语句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结果接噪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在16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0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8~20 kHz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在9、18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扩展高频DPOAE的信噪比及幅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在10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9 kHz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显示接噪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为4.6±2.19 dB,高于对照组(3.00±2.08 dB)(P<0.01)。结论接噪组相较对照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扩展高频DPOAE信噪比及幅值降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以上三种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Experiments in rodent animal models help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athologies related to hearing loss such as tinnitus or hyperacusis. However, a reliable understanding is still lacking. Here, four different rat strains (Sprague Dawley, Wistar, Long Evans, and Lister Hooded) underw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BRs)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after noise trauma induction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train-dependent trauma effects and more consistent changes across strains, such as frequency dependence or systematic temporal changes. Several hearing- and trauma-related characteristics were clearly strain-dependent. Lister Hooded rats had especially high hearing thresholds and were unable to detect a silent gap in continuous background noise but displayed the highest startle amplitudes. After noise exposure, ABR thresholds revealed a strain-dependent pattern of recovery. ABR waveforms varied in detail among rat strain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most prominent at later peaks arising approximately 3.7 ms after stimulus onset. However, changes in ABR waveforms after trauma were small compared to consistent strain-depende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waveform components. At the behavioral level, startle-based gap-prepulse inhibition (gap-PPI)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after noise exposure. A loss of gap-PPI was found in 33% of Wistar, 50% of Sprague Dawley, and 75% of Long Evans rats. Across strains, the most consistent characteristic was a frequency-specific pattern of the loss of gap-PPI, with the highest rates at approximately one octave above trauma. An additional range exhibiting loss of gap-PPI directly below trauma frequency was revealed in Sprague Dawley and Long Evans rats.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se frequency ranges when 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innitus indu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自行设计研制的“多通道语言分析系统”,采用多路体表传感器通过无创、同步、间接测量共鸣腔附近的体表振动信号来间接了解各个腔体于振动时的共振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征;测量歌唱者不同声部头、口、喉、胸四部位的频谱能量分布特征,以了解歌唱者各部位的共振频率特性、基频、共振峰特性。方法用四个传感器分别放在头、口、喉、胸部位,测试63例歌唱者发低、中、高/a/音时的频谱特性和各部位的能量分布。结果男女高音头部共振频率在1 000~2 000 Hz之间;女中音口和喉的能量只集中于1 000~2 000 Hz之间(FR1能量值80.9%);男中音发低音时头和口的FR1和FR3能量值分别是:(头)FR145.20%、(口)FR153.59%、(头)FR321.34%(、口)FR322.66%;花腔女高音在发中音时,头部的共振频率在1 000~2 000 Hz之间最强(头)FR2能量值46.45%,在发最高音时头、口、喉、胸的能量全部主要集中于1 000~2 000 Hz之间(FR2能量值在58.52%~69.32%)。结论歌唱发声时的共振系统并非一个统一的共振频率,而是根据发声腔体的形状、共鸣位置及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各异;各声部的特征主要与声带的自然结构、共振系统的差异及喉内各肌组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15只正常豚鼠的ABR时域波形和频谱特征以及对18只豚鼠通过脑干核团立体定位技术,毁损听觉通路各不同部位后的时域波形及频谱改变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正常豚鼠90dBSPL短声诱发的ABR,呈现波Ⅰ、Ⅱ、Ⅲ、Ⅳ,通过平均功率谱分析,ABR频谱范围在50~2000Hz,有3个谱能量集中区,f0主峰中心频率为187.47±27.68Hz,f1为695.82±103.40Hz,f2为1103.67±81.55Hz。听觉通路不同部位毁损后,除影响一个时域主波形外,每个核团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的形成。频谱图改变,有几个共同特点:(1)各谱峰中心频率向低频偏移;(2)谱分析带宽明显缩窄,高频截止区也向低频移动;(3)谱峰能量全面下降,甚至有的谱峰消失;(4)随毁损平面上行,谱能量损失减少,谱峰向低频区移动的程度降低。大多数核团对f1有贡献,听神经及低位脑子对f2的合成贡献较大,因此,应该认为ABR频谱特征是整个听觉通路各部位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冲噪声致纯音听力损失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异常的自然转归及硫辛酸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纯音听阈正常、DPOAE异常者26例(41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3例。治疗组给予硫辛酸600mg/日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后第2、4、6、8、10天,分别进行纯音听阈及DPOAE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各对应频率的纯音听阈及DPOAE幅值均无显著差别,DPOAE异常频率主要发生在3、4、6、8kHz。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纯音听阈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异常频率的DPOAE的幅值自第8天开始,显著大于治疗前。治疗组异常频率的幅值自第4天开始显著大于治疗前。从治疗后第4天,治疗组异常频率的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时间和频率的幅值。结论人耳对脉冲噪声致纯音听力损失前DPOAE幅值异常有一定的自行修复能力,硫辛酸对其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硫辛酸对爆震性聋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职业性噪声性聋发病工龄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职业性噪声暴露人员的听力状况及其剂量-效应关系,为修订国家职业性噪声性聋诊断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8小时等效连续噪声暴露人员,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排除非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有效调查1001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65.1%(651/1001),显著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3.0%,30/1001)。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26dB的阳性检出率在工龄<10年组为0.0%;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率在10年及以上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年以下噪声暴露基本不会影响作业人员的言语频率听力;在诊断是否"职业性噪声性聋"或"听力损伤"时应考虑剂量-效应关系;建议职业性噪声性聋诊断标准中增加噪声作业工龄≥5年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