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分成4组,分别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和3种不同腹透液(分别含4.25%葡萄糖、4.25%甘露醇、1.5%葡萄糖)刺激3h,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不同腹透液刺激后AQP1的表达。结果4.25%葡萄糖腹透液组和4.25%甘露醇腹透液组腹膜间皮细胞AQP1表达显著大于阴性对照组和1.5%葡萄糖腹透液组(P<0.01);4.25%葡萄糖腹透液组腹膜间皮细胞AQP1表达显著大于4.25%甘露醇腹透液组(P<0.01);1.5%葡萄糖腹透液组腹膜间皮细胞AQP1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糖腹透液可以促进腹膜间皮细胞表面AQP1的表达,糖本身或糖降解产物可能是促进其表达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造血微环境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微环境是由除造血细胞以外的所有(微血管系统、神经、基质和结缔组织等间质成分)支持和调节造血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内环境。主要由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血细胞粘结蛋白等糖蛋白)及造血生长因子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骨髓基质细胞,它通过分泌造血生长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介导细胞。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调控造血。本文就造血微环境与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层粘连蛋白受体(LR),是重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的受体。它是一个多功能蛋白,与肿瘤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能够介导病毒和朊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并且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本文就层粘连蛋白受体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肾衰宁对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景明  孙奕 《武警医学》2005,16(8):567-56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肾衰宁灌肠液(以下简称肾衰宁,SSN)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冀以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探讨肾衰宁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和放免法,观察SSN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胶原Ⅵ(Col Ⅳ)的影响.结果肾衰宁灌肠液大鼠血清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FN、LN和ColⅣ,其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对系膜细胞产生FN、LN和ColⅣ的抑制率也相应增加.结论肾衰宁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FN、LN和Col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肾衰宁抑制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是预防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及功能代谢的影响,为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生长良好的兔正常关节软骨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10%新生小牛血清的DMEM条件下体外单层培养,细胞贴壁后随机分组,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和(或)IGF-1;培养液不加任何因子为对照组,以四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数,二苯胺显色法测各瓶细胞DNA含量,咔唑硫酸法测基质中糖醛酸含量,以间接反映蛋白多糖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亚时相分析。结果: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两种因子均促进细胞增殖,DNA合成及增加胞外基质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当IGF-1浓度≥10ng/ml,bFGF浓度≥1ng/ml时,其促进效果较显著(P<0.05,0.01)。bFGF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更为明显,最大为对照组的1.32倍,而IGF-1对细胞外基质葡萄糖醛酸含量的影响更显著,最大为对照组的1.78倍,bFGF能明显缩短DNA合成前期(G1期)和分裂前期及分裂期(G2M期)时间;bFGF IGF-1作用后,同样缩短G1期和G2M期时间,显著缩短G1期时间;而IGF-1仅缩短G2M期时间。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bFGF及IGF-1均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影响细胞,刺激细胞增殖及功能代谢,两种因子的协同作用仅表现在对细胞的增殖作用上,对细胞功能代谢没有明显影响。两种因子促进细胞增殖是通过缩短细胞周期不同亚时相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60Coγ射线照射大鼠肝区后,不同时间分批活杀,进行肝脏病理(常规及多种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表明:单次照射病变明显重于分次照射且发生时间早;照后早期枯否细胞增多为显著,而晚期贮脂细胞增多为明显,胞浆内Ⅳ型胶原呈强阳性;纤维连接蛋白在肝纤维化早期明显增多,晚期则为胶原所取代;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在窦壁沉积进行性增多,可见完整基膜包绕肝窦,使之呈毛细血管化;肝细胞浆内纤维连接蛋白、Ⅲ及Ⅳ型胶原增多.最后,作者对上述肝间质成分变化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成体肌肉干细胞—卫星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分化规律,了解卫星细胞生长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用MTT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粘附细胞仪等手段,检测不同年龄段大鼠多代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和细胞数量。结果:(1)单位重量细胞数与动物年龄呈负相关;(2)不同年龄组间细胞增殖能力从7月龄始明显递减,分化能力从11月龄始减弱。结论:卫星细胞数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老年大鼠卫星细胞生长能力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抗肝纤维化机理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目的 :通过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株HSC -T6增殖及胶原、透明质酸合成的影响作用 ,研究苦参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肝贮脂细胞株 ,以细胞增殖抑制率为指标 ,用噻唑蓝 (MTT)法 ,测定药物对大鼠贮脂细胞株HSC -T6增殖的影响 ;3H -脯氨酸掺入法 ,测定药物对HSC -T6胶原合成的影响 ;放免法测定药物对HSC -T6合成透明质酸的作用。结果 :苦参碱对大鼠贮脂细胞株HSC -T6增殖 ,胶原和透明质酸合成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 ,呈药物浓度依赖关系。结论 :苦参碱通过抑制贮脂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诱导小鼠肾间质纤维化,并从中成功地培养出了成纤维细胞。对成纤维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A(AT1A)受体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肾间质纤维化组织中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和产生纤维连接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的能力明显高于从正常肾间质中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小鼠的血浆和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显著升高。从肾间质纤维化组织中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AT1A受体的表达在蛋白质和分子水平上均有明显增高。表明,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对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外基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层粘连蛋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变性以及其再生过程中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变化规律。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60只)左侧坐骨神经缺损(缺损长6mm),分别于伤后3、7、15、30、60、90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损伤神经近、远端和新生神经中段雪旺细胞,层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 损伤神经近、远SC和LN均于伤后30天达增殖高峰,新生神经中段LN的增殖于伤后60天达高峰,近端SC和LN的数量多于远端,LN在神经损伤区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结论 LN的表达依赖于SC的增殖,LN的浓度梯度引导神经生长和雪旺细胞迁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14例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病变发生于大网膜或肠系膜处4例,盆腔处4例,腹膜后1例,胃肠浆膜面及肠系膜多处累及5例。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或疼痛逐渐加重,5例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多发囊性结节型4例,弥漫囊性结节型6例。  相似文献   

12.
探讨胃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对218例胃癌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126例(简称治疗组)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92例(简称对照组),并对其腹腔转移率,肝转率为3年生存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腹腔转移率27%,肝脏转移率12.7%,3年生存率69.5%,对照组腹腔转移率44.5%,肝脏转移率26.1%,3年生存率47.8%,本结果表明,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毒症腹膜转运特性对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的影响。方法根据腹膜平衡试验(PET),将3 l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分为低转运(L)、低平均转运(LA)、高平均转运(HA)、高转运(H)4种类型,比较4种转运特性腹膜透析患者腹透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结果高转运腹膜组与低转运、低平均转运、高平均转运组比较,ALB、TF、Hb、SGA均显著降低(P<0.05);高转运腹膜组与低转运组比较,ALB、TF、、SGA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溶质清除相同的条件下,腹膜转运性高的腹透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差于腹膜转运低的腹透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原因不明腹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腹膜增厚原因待查患者,其中男26例,女58例,均行CT引导下经皮腹膜穿刺活检.结果 84例腹膜穿刺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60例(71.4%),包括55例腹膜转移肿瘤,4例恶性间皮瘤,1例淋巴瘤;非恶性病变24例(28.6%),包括11例结核病变,13例炎性病变.3例未作出明确病理诊断,临床资料失访.穿刺活检正确率为91.7%(77/84).并发症为1例出血和2例腹水外渗.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腹膜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peritoneal dialysis fluid (dialyzate) as a MR contrast agent to visualize the liver structure and peritoneal adhesion in rats at 7 T.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dialyzate (approximately 0.1 ml/g) yielded excellent and consistent intraperitoneal enhancement that delineated the liver lobular structure in all rats studied (N = 8). It also allowed the MR detection of peritoneal adhesions that were surgically induced. MR measurements of adhesion surface area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postmortem estimations (R = 0.99; N = 6). Dialyzate persisted in the intraperitoneal cavity for up to 2 days. T(1) and T(2) values of undiluted dialyzate were found to be 3017.5 +/- 35.3 ms and 108.4 +/- 2.0 ms,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d dialyzate-enhanced MRI as a potentially valuable technique to localize certain activities within liver (such as local tumor metastasis), and to monit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e.g., against peritoneal adhesion) in preclinical research using small animal mode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膜转运特性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腹膜平衡试验(PET)计算结果,将62例稳定的CAPD患者分为高转运(H)组和低转运(L)组。测定血浆和腹透透出液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并计算蛋白质分解率(nPCR)、标准化总氮出现率相当蛋白(nPNA)、瘦体质量%(LBM%)。同时观察透析充分性指标:每周总肌酐清除率(TCcr/W)与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t/(v.W)],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比较两组营养状态及分析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H组患者腹透液与血中肌酐比值(D/Pcr)和TCcr显著高于L组(P<0.05),而血肌酐(Scr)水平较L组显著降低(P<0.01),H组每日经腹透液丢失的总蛋白质、Alb均显著高于L组(P<0.05)。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比较:H组的Alb、TF水平和SGA评分显著低于L组(P<0.05),其他营养指标也低于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中及经腹透透出液丢失的白蛋白与转运类型相关。结论高转运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态较低转运者差,故应加强对高转运CAPD患者的营养管理及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腹膜病变的18F-FDG PET/CT的代谢和形态特点,探讨18F-FDG PET/CT在腹膜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8F-FDG PET/CT检查腹膜有病变的病人70例,男22例,女48例,平均年龄(58.20±13.18)岁。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恶性组(61例)和良性组(9例)。记录腹膜病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FDG代谢分布特征、大网膜挛缩、病灶大小及边界,测量腹水CT值、SUVmax及腹腔积液SUVmax/肝脏SUVmax的比值(即T/NT值)。2组间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采用连续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大网膜更易出现挛缩,呈不规则状及条状改变(P<0.05),且大网膜及肠系膜FDG代谢摄取多呈局限性改变(均P<0.05);肿块样病变(>3 cm)只在恶性组中出现,大网膜、小网膜、肠系膜、盆腔腹膜的病灶中大结节(>5 mm)病变占比更高(均P<0.05)。良性组大网膜病灶边界不清晰占比更高(P<0.05)。2组间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腹水CT值、SUVmax、T/NT值)(均P>0.05)。结论 病变大小、大网膜及肠系膜FDG代谢分布特征、大网膜挛缩及大网膜病变CT边界等影像特征有助于良恶性腹膜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病理与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粘液瘤,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检查,分析其两种临床病理分型(良性DPAM和恶性PMCA)的影像学表现。结果: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有部分共同的CT表现,比如凝胶状腹水、肝脾边缘扇贝形压迹、肠系膜的浸润性改变、实质器官内浸润性病灶,以及腹膜粘液团在两型均可见到,不同的征象在于大量粘液蛋白性腹水和粘液团块中的钙化更多见于DPAM,网膜饼、淋巴结病变、网膜种植性团块以及原发病灶的显示更多见于PMCA。DPAM常常没有网膜饼形成,但常可见典型的肝脏边缘压迹。结论:两型腹膜假性粘液瘤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其CT征象的不同有利于放射诊断医师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王鑫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158-159
目的评价老年病人腹膜透析的疗效。方法对已进行透析6个月以上能定期门诊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评估时年龄≥60岁为老年组,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观察两组病人透析前后血压、营养性指标(包括血脂、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充分性指标(包括Ccr和KT/V)及生存率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透析前与透析后比较,血压、血红蛋白和血脂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组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降低,而非老年组无变化;老年组Ccr明显低,其中两组腹膜Ccr无差别,主要是老年组残肾Ccr更低;KT/V两组无差别;两组病人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膜透析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适用于老年病人持续性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