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歪嘴风”。本病发病急 ,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 ,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 ,以致气血阻滞 ,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杨长森主编的《针灸治疗学》1985年版第 85页“面瘫”一节中引用《内经》“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急则目不合 ,热则筋纵 ,目不开 ,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缓 ,不胜收故僻”。谓之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似有不妥之处 ,特述如下 :查《灵枢·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太阳为目上纲 ,阳明为…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多因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主要为阳明、太阳等经)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祖国医学在《灵枢·经筋篇》有谓:“卒(突然)口僻,急者目不合。”又《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阴、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所云极似本病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脾胃与皮肤病发病关系的记载。如《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明代《外科正宗》、清代《医宗金鉴》等书,均对此有所阐述。朱老重视脾胃学说,并擅长以此为指导治疗皮肤病,他认为脾胃的每一生理功能失调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均与皮肤病息息相关。故调理脾胃在皮肤科中尤其重要。本文即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纲,阐述其发生病变时与皮肤病的  相似文献   

4.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交承浆,却循頣后下廉……”。各家大多认为是在交会承浆穴后,退转到同侧循行。但《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刊登陈得心先生“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质疑”一文,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因茎孔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患。由于中西药物和其它物理疗法不及针灸有效,针灸疗法已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鉴于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面瘫时因面部腧穴所施用的手法各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笔者拟结合中西医有关本病的认识和个人临床体会谈针刺治疗面瘫时面部腧穴的手法适宜问题。一、关于针刺角度与深度《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深浅不得,反为大害,”这是说针刺要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只有深浅适当,方能扶正祛邪以治病。因此,治疗面瘫的针刺深浅应依其病位所在而定。《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口目为僻”,“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金匮要略》说:“( 口呙)僻不遂,邪在于络”。由此  相似文献   

6.
“二阳之病发心脾”语出《素问·阴阳别论》.历代医家对此含义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阳”先病为本,心脾后病为标;有的认为心脾先病为本,“二阳”续发为标.笔者认为不论是以“二阳”为本,还是以心脾为本,明确何谓“二阳”是关键.《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日:“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阳  相似文献   

7.
现代针灸言经脉、络脉者多,言经别、经筋者少。而《灵枢》有关经别、经筋的精辟论述中所蕴含的辨证思想,对现代针灸临床同样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现就《灵枢·经筋》中“卒口僻”证治加以辨析。 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其相应的经脉有关。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经筋的循行都经过头面部,因此和头面部的病证如“项筋急”、“肩不举”、“痛引颔”、“不可左右视”有密切关系。“卒口僻”则在足阳明经筋一节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关于经筋的分布,原文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病候表现为:“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缺  相似文献   

8.
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对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早有明确阐述,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咏皆属於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夫十二经咏,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干面而走空窍,其精明之气上于目而为晴”,《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而为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於脑”,说明五脏六腑精气,通过十四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输注,精气皆上注于目。经络理论是眼针疗法的治疗基础。古籍《内经》、《难经》、《甲乙经》均记载了眼睛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的有机联系。一、眼睛与十二正经的联系“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颊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  相似文献   

10.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11.
眩晕证论治     
眩晕是一种证象,临床上有单独出现的,亦有伴随其他证候同时出现的。眩晕又称头眩,亦作眩运。眩指的是眼发花,甚至发黑,晕是指头旋晕转。《素问·至真要大论》从病机上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则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历来医家叙述眩晕之病因,虽说法各异,但总是以《素问》《灵枢》所说为立论之基本。其中突出论眩晕病因的,以刘河间之由于“风火”说;朱丹溪之由于  相似文献   

12.
季节气候变化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天人相应”的自然生物统一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不仅依赖于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以生存,而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也密切影响着人体,同时,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等过程具有周期性相适应的变化。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经文从四时多发病的角度,说明五脏之气的强…  相似文献   

13.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辨少阴病》篇说:“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山者,苦酒汤主之。” 按:《灵枢·经脉》篇说:“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肾少阴经脉动为病邪所侵,致咽部今之所谓滤泡增多增大,而为“咽中伤”者,即“咽中生创”也。古代无“疮”字,止作“创”。  相似文献   

15.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16.
痿是肢体痿弱无力,甚至形肉枯削不用之证。《灵枢·根结篇》说:“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馀不足。”可见治痿者独取阳明,本调虚实和逆顺之治法,并非只是教人补之之意。本文择古今医案之要者浅述泻阳明之法。  相似文献   

17.
梦游症治验     
梦游症类似于祖国医学的“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灵枢·邪客篇》:“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病邪犯心或精神刺激过度而出现的神志异常,均可导致“神不守舍”。  相似文献   

18.
正面瘫多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灵枢》称其为"口喎"、"僻"、"卒口僻",  相似文献   

19.
前言面神经瘫痪在神经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祖国医学书籍中对于面神经瘫痪的症状记载极早,《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风口喎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认为本症是由于足阳明、手太阳经受风邪影响所致.本症治疗方法极多,但到目前为止,其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针灸疗法为祖国医学的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读您刊1981年第11期“关于《灵枢·经脉》篇‘是动’病、‘所生病’之浅见”一文,很有受益。联想到《灵枢》经脉篇在描述了十二经脉循行之后都有“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这样一段文字。所谓“是动、所生病”一般即指此而言。历代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