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体外反搏联合丹参治疗突聋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体外反搏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治疗突聋30例(32)耳,同时检测突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结果经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等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听力恢复正常或提高。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6.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提示体外反搏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突聋具有显著性疗效。本文对体外反搏治疗突聋的机理及疗效和突聋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报告以星状神经节封闭(SGB)和丹参治疗特发性突聋(突聋)患者共114例。其中SGB组34例(34耳).丹参组42例(48耳).SGB+丹参组38例(42耳),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SGB组有效率为58.8%,丹参组为58.3%;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SGB+丹参组有效率达81.0%,与SGB和丹参两组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还进一步观察了三组患者起病至治疗时间(病程)和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病程≤15天及听力损失程度≤90dB三组疗效无差异(P>0.05),病程16~30天及听力损失>90dBSGB+丹参组的疗效与SGB和丹参组相比有明显提高。本文还讨论了三组疗法对耳鸣的治疗,结果SGB+丹参组有效率为71.0%,SGB组为44.4%,丹参组为42.9%,提示SGB+丹参组治疗耳鸣也比SGB和丹参二组有明显的效果(P<0.05)。表明SGB+丹参治疗突聋的疗效明显优于二者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扩血管剂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Medline、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的机检,5种中文耳鼻咽喉科杂志手检,和参考文献的查阅,选出以扩血管剂为干预措施来治疗突发性聋的随机对照试验,并且至少有2位研究者独立评估试验质量和提取数据。结果 共13篇文章,1155例病耳符合纳入标准进入研究。扩血管剂与安尉剂比较的4个试验中,没有一个发现扩血管剂疗效优于安慰剂。扩血管剂相互比较的7个试验中,没有发现哪一种扩血管剂疗效更好。扩血管剂与其他疗疗法进行比较的2个试验,提示欺了治疗(泛影葡胺或腹蛇抗栓酶)可能优于某些扩血管剂(低分子右旋糖苷、烟酸、山莨菪碱、丹参)。8个试验描述了皮肤瘙痒、过敏反应等副作用。结论 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扩血管剂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安尉剂或其他治疗,也缺乏证据表明一种扩血管疗效最佳。扩血管剂对突发性聋的疗效尚不能作最后结论,并且须防止它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扩血管剂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Medline、Embase、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的机检 ,5种中文耳鼻咽喉科杂志手检 ,和参考文献的查阅 ,选出以扩血管剂为干预措施来治疗突发性聋的随机对照试验 ,并且至少有 2位研究者独立评估试验质量和提取数据。结果 共 13篇文章 ,115 5例病耳符合纳入标准进入研究。扩血管剂与安慰剂比较的 4个试验中 ,没有一个发现扩血管剂疗效优于安慰剂。扩血管剂相互比较的 7个试验中 ,没有发现哪一种扩血管剂疗效更好。扩血管剂与其他疗法进行比较的 2个试验 ,提示其他治疗 (泛影葡胺或腹蛇抗栓酶 )可能优于某些扩血管剂 (低分子右旋糖苷、烟酸、山莨菪碱、丹参 )。 8个试验描述了皮肤瘙痒、过敏反应等副作用。结论 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扩血管剂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安慰剂或其他治疗 ,也缺乏证据表明哪一种扩血管剂疗效最佳。扩血管剂对突发性聋的疗效尚不能作最后结论 ,并且须防止它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ABR角度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ABR角度,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择突聋病人4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22例,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B组26例,用脉络宁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ABR和40HzAERP,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组ABR短声反应阈和40HzAERP阈值均显著降低,ABRI、Ⅲ波引出率均有提高。脉络宁治疗组ABR短声反应阈、40HzAERP阈值均降低,而ABRI、Ⅲ波引出率则无改变。两组的40HzAERP的降低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突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制剂对糖尿病性早期内耳损伤的治疗效应。方法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均n=10)。模型组及正常组动物以生理盐水灌胃;中药治疗组每日以复方中药制剂(主要药物为黄芪、党参等)灌胃,连续14天。实验开始前及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各组动物血糖水平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给药前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同时伴有DPOAE反应幅值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中药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下降,DPOAEs反应幅值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黄芪、党参为主药的中药复方制剂可以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早期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7.
低功能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加丹参治疗突发性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低功能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加丹参联合治疗突发性聋34例,与丹参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联合治疗组24例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聋提供了依据。本文还探讨了低功能激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开瑞坦治疗小儿外耳道湿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第三代抗组胺药开瑞坦对小儿外耳道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外耳道湿疹患儿34例(43耳),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22耳)和对照组(16例,21耳)。治疗组口服开瑞坦,对照组口服扑尔敏,两组患儿均局部外涂复方酮康唑氧氟沙星软膏,观察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86.4%和57.1%(P〈0.05)。痊愈病例随访1个月,其复发率分别为21.1%和66.7%(P〈0.05)。两组患儿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开瑞坦用于小儿外耳道湿疹的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突聋为耳科常见疾病,目前尚无确定的治疗方法。1984年3月至1990年10月,我科采用丹参或泛影葡胺治疗71例,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 71例中,男34例,女37例。年龄11~70岁,平均38.7岁。诊断依据:①听力突然下降;②听力学检查为感音神经性聋;③病因不明;④除位听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71例均于发病半月内收入院,分两组进行治疗。丹参治疗组(丹组)38例,丹参30g加于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半月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日人森满保等报告用泛影葡胺(diatrizoate meglumine)治疗暴聋获得良好效果,并据此提出血管纹功能紊乱引起暴聋的新看法。原始病例是一57岁男性暴聋患者,曾接受激素、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星状神经节封闭等治疗,听力没有增进。发病后40天,准备作椎动脉造影以除外血管畸形,先用泛影葡胺1毫升静脉注射作过敏试验,经30分钟后,患者感到耳鸣显著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行鼓室内甲强龙注射或高压氧对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8月~2019年4月期间确诊的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102例(102耳)随机分为三组,各组3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三组基础治疗组(金纳多+巴曲酶+泼尼松片)、高压氧组(基础治疗加高压氧治疗)、鼓室内激素注射组(基础治疗加鼓室内甲强龙注射)。三组均治疗一个月,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02例中,94例(94耳)完成所需的治疗和随访。鼓室内激素注射组(62.5%,20/32)和高压氧组(65.5%,19/29)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组(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压氧组与鼓室内激素注射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氧组(64±23.1 dB HL)、鼓室内激素注射组(66±26.5 dB HL)纯音平均听阈低于基础治疗组(79±20.6 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压氧组与鼓室内激素注射组治疗后纯音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早期行鼓室内甲强龙注射或高压氧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突发性聋(SHL)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90例SHL患者随机分成基本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2组,基本药物组33例(45耳)采用神经节苷酯、长春西汀等营养神经及血管扩张药治疗,联合治疗组57例(68耳)采用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加基本药物组药物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73.53%)远高于基本药物组(37.78%),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加神经节苷酯、长春西汀等药物综合治疗SHL,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突发性耳聋(SD)的疗效。方法 将SD患者78例(84耳)根据自愿分配的半随机原则分为神经节苷脂(GM1)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凯时)2mL,1次/d,GM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钠(翔通)20mg,1次/d。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GM1组93.2%、对照组7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对重度耳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节苷脂联合前列地尔治疗SD效果显著,尤其是可以提高重度耳聋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65例突聋患者分为耳后注射组(32例)和鼓室给药组(33例),除常规治疗外,两组分别经耳后注射和鼓膜穿刺给予地塞米松0.5 mg,1次/3 d,疗程14 d.结果 耳后注射组和鼓室给药组听力改善分别为(13.2±8.6)dB和(14.6±11.1)d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突聋患者耳后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不良反应低,可作为鼓室给药有禁忌时的备选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摩拉联合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120例(128耳)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60例(66耳)给予摩拉治疗以及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12 d;B组患者60例(62耳)单纯给予改善微循环、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12 d。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B组的74.19%,经比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摩拉联合扩血管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以突发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大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55例(71耳),随机分为实验组41耳和对照组30耳。实验组予中药健脾利水辨证施治结合银杏叶提取物滴剂(金纳多)治疗,对照组口服甲泼尼龙片结合银杏叶提取物滴剂;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平均听力阈值、各频率的听阈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频率听阈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P<0.05);实验组显效23耳、有效4耳、无效14耳,临床有效率为65.85%;对照组显效7耳、有效9耳、无效14耳,临床有效率为53.33%。实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显效率(56.09%)高于对照组(23.33%)。结论以中药健脾利水辩证结合西医治疗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突发听力下降可一定程度上恢复听力水平,且临床显效率高于单纯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建议对此类患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全身联合不同时机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疗效,探讨鼓室内注射时机,分析影响重度以上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重度以上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全身联合初始鼓室组64例,全身联合延后鼓室组44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与随访时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本院耳鼻喉科就诊的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共纳入病例54例,以随机法分组,即常规组(n=27)和观察组(n=27),常规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相比于常规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2000~8000Hz频率听力提高值与常规组比(P<0.05)。结论中高频听力下降型突发性聋采取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突发性聋患者,将其分为2组,A组(50例)全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B组(50例)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结果:A、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管全身方式给药,还是局部鼓室给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20.
Neuropathy is frequently a late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uditory neuropathy and microangiopathy of inner ear are the possible causes of hearing loss in diabetic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ycaemic control and hearing threshol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of hearing threshold between group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modality. This sing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ospital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UKM) between 1st May 2003 and 31st September 2004.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code number FF-137). Subjec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1 were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The patients in group 2 were those treated with insulin injection. The subjects were seen 4?weekly for 3?months. Audiometric test were performed in all subjects at each visit. Blood were taken for fasting blood glucose, Hb1Ac, and fructosamine at every visit to determine the glycaemic controls of the subject. They were 11 patients (22 ears) treated with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17 patients treated (34 ears) with subcutaneous insuli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an pure tone threshol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t all frequencies in both groups. There is also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t in fasting glucose level and fructosamine. Howev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bA1c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