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脑、肝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制备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验证丹参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南方医院中心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组,假手术组8只,模型对照组、丹参注射液组各8对(供体与受体)。②实验方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 ℃ 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注射液组灌注保存液中加60 mL/L丹参注射液;模型对照组不加丹参。③实验评估:移植术后6 h处死各组大鼠取样,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对比观察移植肝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模型对照组和丹参注射液组16只受体大鼠及假手术组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丹参注射液组和模型对照组移植肝再灌注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均高于假手术组(P < 0.01);丹参注射液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1)。②丹参注射液组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 <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则明显升高 (P < 0.01)。③丹参注射液组较模型对照组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组织再灌注损害程度减轻。 结论:丹参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否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改善供体残留肝脏功能? 经检索国内外罕见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分离肝细胞及供鼠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方法:12 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单纯肝部分切除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各6只。采用改良四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上述切除肝脏肝细胞,同时收集术前和术后1 d大鼠的血清。 结果与结论:缺血预处理组切除肝脏分离肝细胞成活率、增殖活性及白蛋白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 < 0.05),而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丙二醛水平显著减少(P < 0.05);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大鼠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 0.05)。结果表明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肝细胞分离过程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自身缺血性预适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相关,但对供鼠肝部分切除后残肝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肝移植手术容易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如何评估肝移植手术过程的出血、止血、凝血功能以及使用怎样的止血措施解决凝血问题,目前还没有常规止血指导方案。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道管理是肝移植后首先遇到的重要问题,因此呼吸机治疗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处理在ICU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手术中的出血特点以及出血/输血量对移植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1-02/2006-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完成。 对象:资料完整的成人肝移植患者48例。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肝硬化组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组32例,单纯肝癌不合并肝硬化组5例,急性炎症组3例。以出血量大于5 000 mL为界将患者分为2组,大量失血组 9例,小量失血组39例。 方法:了解不同病因患者移植手术中出血量对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手术各时期的出血量,包括切肝期,无肝期和新肝期,对各期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不同病因的患者手术不同时期出血的特点。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各时期的出血量,大量失血组及小量失血组手术后呼吸功能等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 结果:病肝切除阶段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以广泛渗血为主要特点。不同病因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不同,出血量最多为肝癌合并肝硬化、其他依次为肝硬化、急性重症肝炎及无肝硬化肝癌(P < 0.05)。出血量较大(> 5 000 mL)明显影响患者移植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并且造成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P < 0.05)。 结论:在肝移植手术中,尤其是对肝癌合并肝硬化实施肝移植手术,控制切肝时间相广泛渗血是手术中主要的防止出血手段;大量出血、输血可能造成患者移植后呼吸功能恢复延迟,并且造成较高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维思通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94例服用维思通的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在疗前及疗后查肝功能。评价肝功能的指标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肝功能损害的定义为治疗后上述指标检值超出正常范围。结果 治疗后发生肝功能异常52例(26.8%),其中35例(67.3%)在服药后第2周即出现异常,大部分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结论 维思通可损害肝功能,在治疗期间应进行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5.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受到增殖和凋亡的双重调控。肝大部切除后,余肝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肝再生受到明显抑制,缺血预处理可减轻此损伤,促进肝再生,其机制是否也与这有关,目前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自体肝移植后余肝肝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7-07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雄性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肝叶切除组、自体肝移植组、缺血预处理组,48只/组。 方法:单纯肝叶切除组大鼠只行肝左、中叶切除,不阻断肝右、尾叶血流。自体肝移植组大鼠结扎切断肝后与食管腹段之间的静脉交通支,游离liberate尾状叶,游离第一肝门、肝上及肝下下腔静脉后,阻断并经门静脉持续低温灌注保存液,同时进行无血肝切除(切除肝左、中叶),肝脏在体持续低温灌洗15 min。解除肝门阻断,完全恢复肝脏血流。快速复温肝脏表面,并冲洗腹腔,缝合关腹。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在门静脉灌注前先阻断肝右、尾叶血流10 min,然后开放血流10 min,余步骤同自体肝移植组。各组大鼠分别于肝叶切除后0,1,3,6,12,24,48,72 h时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通过Ki-67抗原的表达检测肝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与自体肝移植组比较,除肝叶切除后0 h 外,其余各时间点单纯肝叶切除组、缺血预处理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5)。各组在肝叶切除后0 h(即正常肝组织)基本不存在凋亡细胞;单纯肝叶切除组肝大部切除后余肝肝细胞凋亡指数稍有升高;自体肝移植组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指数急剧升高,约在12 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与自体肝移植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 < 0.05)。各组Ki-67表达率在肝叶切除后均明显升高,约在24 h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与单纯肝叶切除组比较,自体肝移植组Ki-67表达率明显降低(P < 0.05);与自体肝移植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Ki-67表达率明显增高(P < 0.05)。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自体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增殖,这可能是其促进肝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已基于不同研究需要建立了多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多采用大鼠为实验对象,但大鼠血容量少,不利于生化指标的检测。 目的:探讨容易重复而且可靠的肝纤维化模型制作方法,并通过骨髓干细胞自体肝门静脉移植给予治疗,判定其疗效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9/2006-03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肝功能检查正常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8只,体质量2.0~2.5㎏,随机分为2组:健康对照组8只,模 型 组30只。 方法:连续12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诱导兔肝纤维化,将造模成功的17只大鼠分为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采集移植组兔骨髓,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72 h,经肝门静脉自体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4周通过病理与生化指标分析诱导后骨髓干细胞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结果:注射硫代乙酰胺12周时,病理切片显示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有少许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有部分伸入小叶,有炎性细胞浸润,为肝纤维化症状。经兔肝门静脉移植骨髓干细胞4周后,总蛋白、清蛋白和白球蛋白比值均有所提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有所降低,空白对照组也有改善,移植组肝纤维化病变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程度明显。 结论: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能成功诱导兔肝纤维化,且致死率低,容易重复;骨髓干细胞移植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有助于肝组织结构恢复和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肝性脑病时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收集2005-08~2006-12 因乙肝肝硬化出现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30)和门冬氨酸、鸟氨酸对照组(n=30),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分析患者的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乙酰谷酰胺组显效7例(23.3%),有效12例(40.0%),无效8例(26.7%),死亡3例(10.0%),总有效率为63.30%;而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5例(50.0%),有效12例(40.0%),无效3例(10.0%),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0.0%;2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1).另外,检测2组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联合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背景: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尼龙搭扣肝止血捆扎带,比原有的止血带在技术上有创新,解决了临床使用中容易滑脱的问题,且使用更加简便。 目的:观察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与全肝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中的效果比较。 方法:健康家兔分别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法切肝、半肝血流阻断法切肝及用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捆扎后切肝。比较术中肝脏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减少,且在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幅度较其他两组低,但1周后均可恢复正常水平。结果提示该新型肝脏止血捆扎带术中操作简便,捆扎止血效果更为可靠,对肝功能损害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新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 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 ℃ UW液中分别保存2,8,16 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 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 h组术后7 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组织病理分析。 结果:冷保存时间延长导致胆道功能严重损伤,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及肝细胞,从而参与肝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和重构。 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骨穿采集自体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培养 4 d后经肝动脉插管将其移植入肝脏。移植后4周观察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并发症及预后。 结果与结论: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者移植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移植前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别为29.43 g/L,2 378.5 U /L,47.4%,112.78 U/L,79.36 U/L,17.91 s,2.01 g/L。移植后4周分别为33.30 g/L,2 866.5 U /L,55. 8%,79.01 U/L,56.37 U/L,16.26 s,2.35 g/L。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表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培养后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红素加氧酶1在防止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目前肝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构建重组腺病毒Ad5-血红素加氧酶1,对肝移植供体进行预处理来诱导供肝血红素加氧酶1高表达,进一步观察其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及肝功能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选用SD大鼠74只,制备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模型。 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携带有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5-血红素加氧酶1,对供体进行预处理。将74只大鼠按不同处理方案分组如下:生理盐水组(n=12)、诱导剂原卟啉钴组(n=13)、Ad5-血红素加氧酶1组(n=13)、Ad5-绿色荧光蛋白组(n=12)、Ad5-血红素加氧酶1+抑制剂原卟啉锌组(n=12)分别于取肝前注射生理盐水、诱导剂原卟啉钴、Ad5-血红素加氧酶1、Ad5-绿色荧光蛋白及Ad5-血红素加氧酶1+抑制剂原卟啉锌,取肝后HTK液4 ℃保存24 h后植入。对照组(n=12)取肝前48 h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取肝后马上植入。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肝功能指标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后2 h门静脉血流变化,应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测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肿瘤坏死因子α,bcl-2,bax在移植肝组织中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肿瘤坏死因子α,bcl-2,bax mRNA的表达变化。 结果:Ad5-血红素加氧酶1组大鼠肝移植后1,7,21 d的生存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 (P < 0.05)。与生理盐水组、Ad5-绿色荧光蛋白组及Ad5-血红素加氧酶1+抑制剂原卟啉锌组比较,Ad5-血红素加氧酶1组移植肝的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 < 0.05),移植后2 h内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 < 0.05),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显著升高(P < 0.0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检测中血红素加氧酶1、Bcl-2表达水平增高 (P < 0.05),Bax、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降低(P < 0.05)。 结论:构建重组腺病毒Ad5-血红素加氧酶1可以诱导供肝血红素加氧酶1高表达,显著增加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2 h内门静脉血流,促进移植肝功能的恢复,从而延长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背景:活体肝移植的开展扩大了供体来源,有效缓解了供肝匮乏的局面,且活体供肝冷缺血时间短、质量好;若供、受者为亲属,可能具有免疫相容的优势。 目的:总结1例亲属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体会,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手术方式及移植效果。 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例,女性,年龄54岁,拟行肝移植手术。供者为患者外甥,23岁,既往身体健康。经术前评估后,切取供者右半肝并原位移植给受者。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防治感染、护肝、支持等治疗。 结果与结论:术后供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4 h,失血约150 mL,术后第5天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0 d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提示符合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术后改变。术后受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7 h,失血约500 mL,彩超检查移植肝血管通畅,血供良好;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提示移植肝功能情况良好。术后供、受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健康存活,门诊随访肝功能正常。结果说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为术前周密的准备工作,选择最佳的移植手术时机以及手术的成功创造了最佳条件,是在尸体供肝短缺的情况下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肝移植;活体;成人;终末期肝病;器官;亲属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研究直接采用肾上腺髓质素药物来研究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上腺髓质素的保护作用,但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肝脏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却少见报道。 目的:探讨大鼠肾上腺髓质素真核表达载体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组和空载体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其余各组大鼠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组和空载体组采用直接注射法于腓肠肌分别注射肾上腺髓质素真核表达载体和肾上腺髓质素(700 μg/kg)盐水溶液1 mL;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心脏采血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测定肝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术侧腓肠肌中肾上腺髓质素的表达情况;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及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均明显升高(P < 0.01),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 < 0.01),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结构紊乱等组织损伤明显;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组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肝组织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 < 0.01),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P < 0.01),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水肿等组织损伤有所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组腓肠肌中肾上腺髓质素表达上调。结果表明,转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肝酶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各种严重肝脏疾病出现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炎、布-卡综合征合并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n=26)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2),治疗7d后分析临床疗效,观察肝功能、血氨水平变化.结果 经过7d治疗,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4例(53.8%),有效10例(38.5%),无效2例(7.7%),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2.3%;而乙酰谷酰胺组显效6例(27.3%),有效9例(40.9%),无效5例(22.7%),死亡2例(9.1%),总有效率为68.2%;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血氨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原位肝移植围术期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通过置入漂浮导管检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变化,以减少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 2004-02 /2007-08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6例。②实验方法: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并行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监护,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吸入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③实验评估:右心置入导管后监测术前、无肝前5 min、无肝即时、无肝10 min、无肝30 min、新肝即时、新肝5 min、新肝30 min时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 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相比,6例患者在无肝即时中心静脉压下降(Q=3.64,P < 0.05);在新肝即时,肺动脉压升高(Q=4.30,P < 0.05),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Q=5.34,P < 0.01)。 结论:肝移植围术期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变化通过置入Swan-Ganz导管加强监测,可以及时调控得到基本纠正。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肝移植技术迅速发展,如何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有效保护肝再生成为研究的热点。缺血预处理是保护肝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其确切机制尚存争议。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肝损伤和肝再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肝移植组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在供肝灌注前阻断第1肝门行缺血预处理10 min,再灌注15 min。假手术组在开腹后游离肝周韧带,然后关腹。分别于术后0.5,2,6,24 h取材。通过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和移植肝组织病理检查评估肝损伤。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氧化还原蛋白1表达水平,检测移植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评估肝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肝移植组相比,缺血预处 理+肝移植组术后6,24 h受体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P < 0.05;P < 0.01)。病理学分析显示肝移植组术后24 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则损伤较轻。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缺血预处 理+肝移植组移植肝中Ref-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这一结果同样在westernblot检测中得到验证: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移植肝术后24 h Ref-1蛋白表达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强 (P < 0.05)。同时,术后2,6和24 h 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较肝移植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肝损伤并促进肝再生,这与Ref-1蛋白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背景:猪肝结构与人类较为相似,结构相对简单,是研究活体肝移植较好的模型之一。供肝体积过小是临床成人活体肝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探索稳定高效的动物模型对于推动小肝综合征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体内和体外2种小体积肝移植物获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提供一个理想的成功率高的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3在上海市泰科公司医疗培训部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实验用广西巴马小型猪42 只,制备21例次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广西巴马小型猪作为供受体,将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体内切除减体积组共10对动物,体外切除减体积组共11对动物。应用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滴水双极电凝镊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2种途径,切除部分肝叶以获取小体积供肝植入受体。 主要观察指标:小体积肝移植的无肝期时间、总手术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移植术中出血量和移植后肝断面胆漏例数。 结果:两组在无肝期时间、总手术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移植术中出血量上,体外切除减体积组明显多于体内切除减体积组(P < 0.05)。体外切除减体积组移植后肝断面胆漏发生率亦较体内切除减体积组高(50%,20%,P < 0.05)。 结论:选取体质量相近的供受体,应用超声刀行体内切除减体积是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 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