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香苏和胃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采用香苏和胃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吗叮啉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8.8%,有效率为93.9%,对照组分别为57.5%、67.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对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非住院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2例符合FD国际诊断标准的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入选时和入选后第4,12周末,应用消化不良量表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入选后第4和12周末2组间比较,研究组消化不良症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非住院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2例符合FD国际诊断标准的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入选时和入选后第4,12周末,应用消化不良量表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入选后第4和12周末2组间比较,研究组消化不良症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理干预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的胃动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1/2006—01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胃动力药及抑酸药治疗,胃动力药多潘立酮10mg/次,3次/d;H: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150mg/次,2次/d;调解神经药维生素B1 20mg/次,3次/d;维生素魄20mg/次,3次/d;均饭前30min温开水送服。多酶片,3片/次,3次/d,饭后服。干预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加心理支持的方法进行合理干预。①建立干预基础,取得患者信任。②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④教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他评,于治疗前及给予心理干预、正规治疗1个月后严格常规各测评一次。记录量表总分。并应用B超、胃电图于干预1个月后对患者的胃动力进行测定。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10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抑郁自评量表:(21.89&;#177;5.48),(37.96&;#177;6.85)分,t=12.955,P〈0.01];[汉密顿抑郁量表:(9.69&;#177;4.72),(18.24&;#177;6.34)分,t=6.822,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胃半排空时间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9.23&;#177;7.46),(43.27&;#177;9.57)min,t=6.822,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胃收缩振幅、胃频率、运动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胃收缩振幅:(14.68&;#177;3.22),(1354&;#177;6.34)μV,t=3.106,P〈0.011:[胃频率:(2.43&;#177;1.27),(1.67&;#177;1.15)min^-1,t=2.793,P〈0.011;[胃运动指数:(32.98&;#177;18.88),(19.24&;#177;11.13),t=4.477,P〈0.01]。③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电图主频、慢波频率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胃电图主频:(2.98&;#177;0.46),(1.25&;#177;0.21)min^-1,t=15.11,P〈0.01];[(56.3&;#177;12.93),(48.83&;#177;7.45)min,t=3.57,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提高胃动力。在促胃动力药、抑酸药、调节神经药物等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是临床上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胃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1/2006-01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胃动力药及抑酸药治疗,胃动力药多潘立酮10mg/次,3次/d;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150mg/次,2次/d;调解神经药维生素B120mg/次,3次/d;维生素B620mg/次,3次/d;均饭前30min温开水送服。多酶片,3片/次,3次/d,饭后服。干预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加心理支持的方法进行合理干预。①建立干预基础,取得患者信任。②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④教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评,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他评,于治疗前及给予心理干预、正规治疗1个月后严格常规各测评一次。记录量表总分。并应用B超、胃电图于干预1个月后对患者的胃动力进行测定。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10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抑郁自评量表:(21.89±5.48),(37.96±6.85)分,t=12.955,P<0.01犦;犤汉密顿抑郁量表:(9.69±4.72),(18.24±6.34)分,t=6.822,P<0.01犦。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胃半排空时间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犤(39.23±7.46),(43.27±9.57)min,t=6.822,P<0.01犦;两组患者治疗后B超胃收缩振幅、胃频率、运动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犤胃收缩振幅:(14.68±3.22),(13.54±6.34)μV,t=3.106,P<0.01犦:犤胃频率:(2.43±1.27),(1.67±1.15)min-1,t=2.793,P<0.01犦;犤胃运动指数:(32.98±18.88),(19.24±11.13),t=4.477,P<0.01犦。③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电图主频、慢波频率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犤胃电图主频:(2.98±0.46),(1.25±0.21)min-1,t=15.11,P<0.01犦;犤(56.3±12.93),(48.83±7.45)min-1,t=3.57,P<0.01犦。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提高胃动力。在促胃动力药、抑酸药、调节神经药物等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是临床上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采用行为干预后症状改善的情况,探讨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FD患者,采用分层次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和烧灼感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行为干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行为干预能不同程度改善FD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帕罗西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D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1例符合FD国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试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应用消化不良量表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在入组时、4周末、10周末各调查评定1次。结果 在4周末、10周末,试验组和对照组消化不良症状总分分别为(9.18±2.88)分、(8.78±2.98)分和(5.16±2.66)分、(3.86±1.15)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试验组为(1.78±0.25)分和(1.98±0.31)分,对照组为(1.40±0,36)分和(1.58±0,2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对FD患者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评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36 25% (58 /160)。护理干预后SDS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社会功能恢复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消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入院当天、住院4周、住院8周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4周、住院8周SDS和PSQI评分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6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胃舒康胶囊治疗组32例和吗丁啉对照组30例,治疗1个月,分别观察其疗效及对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近期临床治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16.7%、80%(P<0.05)。且治疗组血浆MT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MTL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胃舒康有促进内源性MTL释放从而加速胃排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系指除外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反酸、厌食、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胆囊形态及胃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胆囊形态及胃排空情况的变化。方法:246例FD患者按照中医辩证分为肝胃不和型(A组)、肝郁化热型(B组)和脾胃虚寒型(C组)3组,分别以郐肝和胃丸、龙胆淀肝丸、附子理中丸治疗10日,于治疗前后应用B超和X线机分别观察胆囊的长径、前后径、胆囊壁厚度、胆囊内透场 胃的张务、胃空腥滞留液、胃蠕动、幽门管开放及胃排空情况,并以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24  相似文献   

14.
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3例)用西沙必利联台心理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西沙必利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及研究组SCL-90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浩疗总有效率88.7%,对照组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05);心理治疗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康复有明确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心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李凌江等编制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eneralqualityoflifeinventory,GOLI)评定 4 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抑郁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与 5 2例无抑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及 5 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状患者除自尊、住房、收入与消费、生活环境等因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 ,在生活质量的其它方面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差 (P <0 0 5 )。与非抑郁组比较 :认知功能、躯体不适感、生理功能、运动与感官功能等方面因子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非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除身体不适感、工作等方面因子下降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平胃散口服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 ,观察其治疗效果以及对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经随机抽样 ,采用 χ2 检验统计学处理 ,比较用药前后胃电图频率及幅值变化。结果 :3 0例患者 ,经治疗后 ,有效率为 96.7% ,治愈率 86.7% ,较治疗前胃电节律明显改善 ,其胃电参数频率及幅值提高 (P <0 .0 1 )。结论 :平胃散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缓解消化道症状 ,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FD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予以抑酸、护胃、调节肠道动力及抗焦虑等常规治疗;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C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比较3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AMD量表得分低于A组与B组,GIQLI量表得分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运动疗法可以缓解FD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研究中的一些进展,论述了NO的生物学性质与其在胃的分布,以及NO在F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胃肠运动具有自律性和节律性,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即肠道神经系统(ENS),ENS的神经支配除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存在一类促进胃肠运动或产生抑制作用的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已知NO是胃肠道NANC神经的抑制性递质之一。一氧化氮合酶(NOS)存在于几乎整个消化道,食管下端至直肠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食管下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奥狄氏括约肌及回盲部肌间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周围组织,NO胃动力的影响认为是一个抑制性过程,起舒张作用,延缓胃的排空能力,NO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