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肛周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肛周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2.5岁.12例患者以肛门周围湿疹、瘙痒、糜烂及溃疡就诊;5例以痔疮、结肠炎、尖锐湿疣及慢性肛周感染就诊.术前误诊为湿疹、痔疮和直肠癌等疾病者6例.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植皮术,其中3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10例行Miles术,其中6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并辅以术后化疗.除2例失访外,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6年,15例中8例复发,7例死于该病.结论 肛周Paget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术后应采取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2005年5月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2~3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4cm×4cm。见图1。病理活检:肛周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CK7(-),CK20(+),低分子CK(-),高分子CK(±),S-100(-),K i67指数>0.30,黑色素瘤抗体(H M B45)(-),白细胞共同抗原(LCA)(-),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6月16日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发现一癌灶。病理报告:(1)肛周Paget病(perianal…  相似文献   

3.
派吉特(Paget's disease),又名湿疹样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内的腺癌,临床上少见.可分为乳腺派吉特病和乳腺外派吉特病。肛周派吉特病(perianal Paget's disease,PPD)属于乳腺外派吉特病,临床上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肛周派吉特病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Paget病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Paget病(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癌呈湿疹样改变,故又称湿疹样癌,由Paget于1874年首先报告,约占原发性乳腺癌的1%~3%。本病常伴发浸润性乳腺癌或导管原位癌,临床上容易误诊。本病在来源与治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乳腺外Paget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误诊肛周Paget病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外Paget′s病的诊治方案及其注意事项。方法 分析 2 1例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2 1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18例获随访 ,其中 3例手术后 1年复发 ;2例术后 2~ 3年死于广泛转移 ;2例术后 5年死于其他疾病 ;11例 5年无复发。结论 本病易诊为湿疹等 ,对难治性湿疹样改变应早期活检 ,局部广泛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Paget病是一种好发于女性乳头、乳晕、乳腺部位的湿疹样癌。乳腺外Paget病(extra 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最早于1889年由Croker[1]首次报告而得名,是一种好发于腹股沟、阴囊、会阴部、肛周等大汗腺较多部位的低恶性癌,而肛周Paget病(perianal Paget’s disease,PPD)则非常罕见,由Darier和Coculillard在1893年首次报道[2],国内迄今报告甚少,真正的发病率很难评估,它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和邻近附属器官的肿瘤或  相似文献   

8.
Bera.  RS  陈鲳 《国际外科学杂志》1989,16(3):155-156
乳外型佩吉特氏(Paget)病临床上比较少见,受累部位主要局限于肛周区伴肛门直肠癌或不伴癌则更少见。Paget虽然描述此病主要在乳头,他还指出此病也可累及其他部位。乳外型Paget氏病引起外科、病理科和皮肤科医师的广泛兴趣、猜测和议论。临床资料本文复习文献有关肛周乳外型Paget氏病86例的报告。患者平均年龄64.7岁;最幼40岁,最长85岁。伴肛门癌与伴直肠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9及72.4岁,75例在51~80岁之间,2例在80岁以上。男性52例,女性34例,男女之比为1.5:1。本病的临床表现不一,有的无症状,有的呈红色湿疹。45例最常见症状为肛周搔痒,其中18例伴出血,多属局部小出血;12例可摸及肛周或肛直肠肿物。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Paget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Paget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乳头、乳晕区破溃、结痂、脱落等湿疹表现者有5例;其中有6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纯乳房切除,随访648个月,2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34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其他患者未见转移复发。结论乳腺Paget病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但在诊断中易误诊,对乳头乳晕区有湿疹样表现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单纯的Paget病愈后良好,可行乳房单纯切除;Paget病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应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同时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克罗恩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肛周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挂线结合中药坐浴或口服治疗效果,采用肛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价疗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评价肛门功能,治疗前评分(9.59±0.45),治疗后评分(2.88±0.61)。结果:本组17例中临床缓解11例,有效6例;治疗后肛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中肛周分泌物、疼痛和活动受限情况、肛周病变、硬结情况均明显改善。结论:肛周克罗恩病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护肛门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技术在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后腹腔镜手术和35例开放手术的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6例后腹腔镜手术全部成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12.1(45~190)min和158.5(90~2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4.1(20~240)mL和246.5(50~500)mL,肠道恢复平均2.0(1~3)d和2.8(2~5)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1(4~20)d和11.4(8~21)d。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可做为皮质醇增多症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家族性桥本病及其并发病的临床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家族性桥本病的遗传方式及其伴发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手术、穿刺病检、放射免疫、系谱分析等方法 ,追踪调查 3个家系 6 7人。结果 确诊病人 2 1例 ,其中女 2 0例 ,男 1例 ,男女发病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系谱分析中可见几代连续传递 ;病人的双亲中均有一方是病人 ,双亲无病者子女未见患病。伴发病 :本组腺内、外伴发病 9例 (4 3 % ) ,其中甲状腺癌 2例 (9 5 % ) ,甲状腺机能亢进 1例 (4 8% ) ,甲状腺机能减退 3例 (14 3 % ) ,Grave突眼伴顽固性高血压 1例 (4 8% ) ,Grave突眼伴屈光不正 1例 (4 8% ) ,甲状腺腺瘤 1例 (4 8% )。结论 家族性桥本病的遗传方式符合Mendel定律的单基因遗传 ,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性遗传。其伴发病的发生率高于散发性桥本病 ,且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ű�����������������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总结桥本病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2月收治的 5 3例桥本病发病情况、诊断和治疗。结果  5 3例均经手术治疗。与病理检查对照 ,术前误诊率明显下降。手术方法选择正确率达到 6 9 8% ,术后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为 14 3 %。并发甲状腺癌 8例 (占 15 % ) ,恶性淋巴瘤 1例 (占1 9% )。结论 桥本病是常见病 ;正确掌握其临床特征、常规测血清抗体 (TGA、TMA)、有选择地作FNAC检查、注意与其它甲状腺疾病鉴别可降低术前误诊率 ;重视并发恶性肿瘤 ;术中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 ,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 ,使治疗更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4.
�ű������ٴ���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总结分析桥本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 1993~ 1999年收治的桥本病 42例 ,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42例中 19例临床作出桥本病诊断 ,2 7例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诊断均为桥本病 ,其中并发甲状腺癌 3例 (7 14% ) ,甲状腺机能亢进 4例 (9 5 2 % ) ,甲状腺机能减退 8例 (19 0 5 % )。误诊率为 5 4 6 7% ,甲状腺癌漏诊率为 6 6 6 7%。结论 桥本病女性多于男性 ,中年好发 ,可伴发甲状腺机能异常和甲状腺恶性肿瘤 ;掌握其临床特点 ,结合甲状腺自身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可以降低术前误诊率 ,有经验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够帮助提高诊断率 ;恰当的治疗方案和常规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能使病人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吻合口破裂原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物实验证实,吻合口破裂原因不在于缝合层次多少,只要妥善缝合其粘膜下层,吻合口缝针间隙一般不会发生破裂。肠腔压力过大所致破裂往往发生在针孔眼的逐渐扩大、进而形成针孔连线上的撕裂。因此,胃肠道吻合时,缝针宜细小一点,针距应适当,以05cm为宜。缝合过密,层次过多则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7~65岁,平均43.4岁。按Levine-Edwards分类,其中Ⅱ型骨折15例,ⅡA型骨折14例,Ⅲ型骨折3例。脊髓损伤按Frankle分级:D级4例,E级28例。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15 d,平均5 d。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8例,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1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平均(121±20)min、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组平均(116±13)min]、术中出血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平均(360±25)ml、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组平均(320±21)ml]、骨折愈合情况[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均获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组均获骨性愈合("鹅颈"畸形1例)]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出现1例(静脉丛损伤1例)、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组出现6例(喉上神经损伤4例、颈部切口血肿1例、食管损伤1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肠炎性病变时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 例肠炎性疾病者及30例健康者,用双能X 线吸收法(DXA)做了全身、腰椎2~4、股骨颈的骨密度测量和肌肉组织以及体脂肪量测量。并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 肠炎性疾病易并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似有选择性。股骨颈骨量减少较腰椎者明显,故前者宜作为首选受检部位。全身肌肉组织量与全身骨密度正相关。肌肉量测量可反映骨量增减。结论 肠炎性疾病可并发骨质疏松。为预测、预防骨质疏松,密切观察股骨颈骨密度和肌肉量的变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姚心内直视术纠治先天性心脏病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记录20例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患者术前、术终和术后7天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校正值(QTcd)。结果 术终及术后QTd、QTcd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天达最高值,虽然术后第7天仍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但总体表现为一个缓慢回落的趋势。1例术后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及1例术  相似文献   

19.
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AP)手术方法是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基础上,保留胃小弯的血管,从而保留了支配胃的交感神经。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HSVAP组、HSV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20只。HSVAP术后胃部泌酸区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与C组比较,下降不显著。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与C组无差别(7458±4089vs8996±2351,P>005)。而HSV术后胃部泌酸区交感神经分布密度显著下降,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低于HSVAP术后(293±2148vs7458±4089,P<001)。本试验证实采用保留胃小弯血管的HSV,既可完全切断支配胃体的迷走神经,又可保留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20.
桥本病的外科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桥本病手术时机、手术范围 ,术后治疗及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 收集 1993~1999年手术治疗桥本病 38例 ,从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术后治疗和病理几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对疑似恶变病例应建议作手术取活组织检查 ,甲状腺淋巴瘤者术后应化疗和放疗。结论 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桥本病被视为癌前病变 ,有自身免疫疾病者易患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