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柴胡类方衍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熙  李刚  胥彩林  罗飞 《中医杂志》2007,48(10):949-950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通过药量、药味和服药次数的变化,衍化出柴胡类方,探讨它们之间的衍化过程,不仅可以领会柴胡类方病机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仲景如何从药量、药味和服药次数三方面的改变,来使方剂的治疗与具体病机相适应,从而达到极高的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经腑证是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三阳病篇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的三阳病经腑辨证规律。由于少阳位处半表半里及其主枢的职责,少阳病常兼变他经病证,病情复杂,难以明确病位,故其经腑证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少阳病常表现为经腑同病。其经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经郁而化火,治以小柴胡汤;其腑证包括少阳之邪初入胆腑的小柴胡汤证,三焦水饮内停导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在少阳、旁溢三阳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和病在少阳兼有阳明里热的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3.
陶方泽  张永  瞿融 《河南中医》2009,29(5):425-427
随着人们对柴胡汤类方认识的加深,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几乎已应用到临床各科。但围绕柴胡汤类方、证候及其治法,目前大多集中在方证的理论探讨方面以及临床验案和治疗经验报道方面,历代虽对柴胡汤类方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是根据前贤论述和个人经验进行归纳,难以做到客观化、定量化,迄今尚未见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探讨柴胡汤类方的报道,故尝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研究柴胡汤类方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正文:王邦才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人才,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四十载,善用经方,尤其是对柴胡类方的应用更是见解独到,思路精巧。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其教诲,受益匪浅,现将王邦才教授运用《伤寒论》中柴胡类方治疗内科疾病的医案5 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慧  肖映昱 《河南中医》2023,(2):167-170
少阳主枢,不仅是表证传里之枢机,也是三阳证转入三阴证的枢机,故其临床证候复杂且多有兼证。张仲景立调和枢机之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以上五方虽均能和解少阳,调畅枢机,也都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特点,然各有侧重。小柴胡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功能为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疏利三焦;柴胡桂枝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功能为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为解太阳、少阳两感之轻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功能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寒热虚实互见,功能为和解少阳,通阳和表,泻热清里,重镇安神;柴胡加芒硝汤证病机为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燥热较甚,正气偏虚,功能为和解少阳,兼以泻热祛实,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6.
李艳锋  张恒  张致祥 《陕西中医》2009,30(9):1242-1244
仲景六个柴胡汤分别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和下篇,其中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中篇,而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则在下篇。张致祥主任医师谓仲景六个柴胡剂,是仲圣匠心所在,以示人们曲应病机,灵活运用,现就张致祥主任医师临证五十余年运用柴胡剂之体会作以简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柴胡证"以指导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遵照张仲景提出少阳病治疗禁忌是以条文中脉症乃少阳病为前提进行分析。结果:"柴胡证"包括诸多小柴胡汤相关条文中的脉症。结论:张仲景提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由于少阳病具有枢机不利的病机特点,涉及的病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旨在说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对方剂的命名简洁、直观、严谨、实用,有较强的规律性。熟悉这些规律,就可根据方名推知该方的大致组成、主要功效;或根据组成推知其方名,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张仲景理论。  相似文献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功能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结果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美尼尔综合征、精神失常疗效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辨证要点为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独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也可用于湿热外蒸,郁滞于表。若从发黄一证论之,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病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邪无出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导致发黄。还需指出的是,表邪不解,或湿热熏蒸,常见皮肤发痒等症,如湿热不得表解,郁蒸于肺,失于通调水道之职,水气泛滥,还可导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为临床治疗皮肤痒疾及湿热水肿之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邹旭峰  戴维  郁保生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53-1055,1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某些关键字词在全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字就属于这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为了透彻了解该字在书中的含义及作用,更加精准地领悟这一经典著作,掌握辨证论治的关键,本文在全面分析《伤寒论》398条原文的基础上,总结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反”字,整理出了所有含该字的条文及其在各个篇章的分布,然后依据其含义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大致归纳为5类并且列举了某些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9.
小便不利的病机常与气化不行、湿热、津伤、气不化津有关,成因主要由于三焦气化不能运行。小便的变化,反应人体津液之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对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疾病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太阳腑证之属于蓄水还是蓄血,皆可于小便不利这一体征中获得准确信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协调运转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诊疗时不可偏于一征一症,必须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复杂的病症面前,认清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