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Cortactin的氨基端序列在磷酸化介导的蛋白相互作用中的功能。方法:设计表达标签为GST的氨基端缺失的Cortactin突变体,纯化突变体蛋白,以及全长Cortactin蛋白,同时纯化His标签的细胞发动蛋白Dynamin,采用Src磷酸化Cortactin蛋白,并采用pull-down分析观察与Dynamin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表达和纯化Cortactin的1-80氨基酸(CortΔ80)缺失、1-349缺失的Cortactin突变体(CortΔ349),以及全长Cortactin(Cort WT)和Dynamin。Pull-down分析结果表明:与磷酸化的野生型Cortactin蛋白比较,氨基端缺失的Cortactin蛋白在磷酸化后与Dynamin的结合作用减弱。结论:实验提示Cortactin分子的氨基端是Arp2/3与actin结合的重要结构域其参与肌动蛋白聚合的过程,对于磷酸化信号的正常传导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因3~5号外显子缺失后连接片段的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发生机制。方法 先以外显子PCR反应检测证实1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3~5号外显子缺失,然后在2、5号内含子上用PCR步移方法寻找断裂位点,最后用靠近断裂位点处设计的引物,以PCR法直接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连接片段并测序,测序结果和正常内含子序列作对比分析。结果 获得2113bp PCR产物,本例基因缺失片段长约49000bp。5’端断裂点位于2号内含子短散在元件Alu序列内,3’端断裂点在单一序列,附近有TTTAAA序列。断裂点附近有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连接片段插入了26bp序列并在断裂点周围形成3个13bp的短序列重复(GGCTTATATTTAA)连接断裂点两端。结论 推测重复序列、断裂点附近较强的拓扑异构酶Ⅱ酶切位点关联易引起基因的断裂重组,加上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机制等综合因素可能是导致基因缺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 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Ⅲ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lkb的第40号HlndⅢ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233bP的第51号外显子在3.lkp HindⅢ片段中的部位并不知道,也不知道它两侧的DNA结构。51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4.
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1例及其基因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基因缺失范围.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1例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缺失分析.结果:该患者Xp21区域的缺失范围包括从DMD基因的部分3'端序列到AHC基因的几乎全部序列,其中位于DMD和AHC之间的GKD基因和微卫星DNA标记DXS992未发现缺失,缺失的5'端断裂点位于DMD基因外显子61和外显子62之间,3'端断裂点位于AHC基因的远端.结论:尽管常规染色体检查正常,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患者,应进一步考虑是否患有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分子遗传学分析有助于确定基因缺失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与种属限制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非结构蛋白1(nonstruetural protein 1,NSP1)与种属限制性的相关性,探讨NSP1在RV种属限制性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对UniProt数据库中的RV NSP1 C末端、伞序列以及GenBank数据库中NSP1基因的3′端非编码序列利用DNAStar(Lasergene)7.1软件进行种属间和种属内的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NSF1种属间的多样性与RV宿主特异性一致,NSP1的C末端、NSP1基因3′端非编码序列与NSP1全序列种属内的一致性较高,且高于种属间一致性(P<0.01). 结论 NSP1与RV种属限制性密切相关.NSP1与宿主特异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相结合的特性和RV的种属限制性相关,其结合区域可能是决定RV种属限制性的关键区域.,NSP1基因3′端非编码序列可能在基因水平参与调控RV种属限制性.  相似文献   

6.
黄健  侯巧燕  周英琼 《广西医学》2001,23(2):214-215
目的 :初步探测 MTS1 基因外显子 2缺失及其表达的 P16蛋白阴性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重PCR扩增 MTS1 基因外显子 2 ,免疫组化染色 (SP法 )检测 P16蛋白表达。结果 :本组乳腺癌中 MTS1 基因外显子 2的纯合子缺失频率为 35 .8% (19/ 5 3)。蛋白阴性占 19.4% (7/ 36 )。三种类型的乳腺癌中 MTS1 基因变异及 P16蛋白阴性频率有明显差异 ,淋巴转移组的基因变异及蛋白阴性频率极显著高于未转移组 (P <0 .0 1)。结论 :MTS1 基因外显子 2变异及 P16蛋白阴性与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分型相关 ,与乳腺癌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玉新  杨彦 《海南医学》2001,12(12):66-67
p16抑癌基因又称MTS1基因 ,是1993年发现的继p5 3抑癌基因之后的一又一引人注目换的新型抑癌基因 ,也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走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裂的抑癌基因 ,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广泛而高频率变异。以下对p16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肿瘤抑制基因p16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抑制基因p16又称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位于人类第 9号染色体短臂(9P2 1 )上 ,由 3个外显子和 2个内含子组成 ,其中 30 7bp组成的外显子 2编码的一个 16KD的蛋白 ,即细胞周期蛋白和抑制蛋白对细胞周期依赖激酶 (CDKs)的正常负平衡…  相似文献   

8.
利用纯化的细胞骨架组成蛋白进行体外重组试验,经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电泳结果表明,F-肌动蛋白能侧向与血小板细胞膜结合,但不能与完整血小板结合。Cytochalasin处理不影响F-肌动蛋白与血小板细胞膜结合。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不能与预先结合在细胞膜上的肌动蛋白相互作用,但F-肌动蛋白可进一步结合到“细胞膜-肌动蛋白-α-辅肌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复合物上。肌球蛋白的磷酸化促进其与F-肌动蛋白的结合。以上结果提示(1)血小板细胞膜(其中的糖蛋白Ⅱ_b-Ⅲ_a)的膜内外两侧在结合F-肌动蛋白的功能上是不对称的。F-肌动蛋白不是通B-端(Barbed end)或P-端(Pointed end)而是侧向与细胞膜(其中的糖蛋白Ⅱ_b-Ⅲ_a)连接;(2)F-肌动蛋白分子上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结合区域和细胞膜中糖蛋白Ⅱ_b-Ⅲ_a的结合区域可能很接近,因此细胞膜的预先结合可以阻止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与F-肌动蛋白结合;(3)肌球蛋白的磷酸化促进其与F-肌动蛋白的结合;这一作用可能在血小板活化时细胞骨架重组、形态改变和分泌内含物等一系列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KAI-1是1995年Dong等分离出来的特异性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大量研究证实肿瘤转移往往伴有KAI-1基因的表达下降或缺失,许多生物学功能尚未知晓。现将KAI-1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1KAl-1基因的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特性KAI-1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P11.2区[1],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Dong等应用人特异ALU元素-PCR方法,于1995年从人前列腺癌中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2]。长约80Kb,结构基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5ˊ端有大约8Kb的前导区,第10外显子后面还有长约8Kb的拖尾。该基因的一个显…  相似文献   

10.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 Ⅱ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1kb的第40号Hind Ⅱ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已知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建立该病单细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方法,为携带者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已经确诊为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单个淋巴细胞,采用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引物/SRY基因引物二重二次PCR的方法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 男性患者单个淋巴细胞中SRY基因阳性同时50号外显子阴性的比例为92%;正常男性对照中SRY基因和50号外显子均阳性的比例为91%;正常女性对照中50号外显子阳性和SRY基因阴性的比例为93%.结论 通过二重二次PCR能够进行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为PGD技术在该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uman dystrophin gene molecular deletion mechanism, we analyzed breakpoint regions within junction fragments of deletion-type patients and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dystrophin gene’s intron structure might be related to intron instability.Methods Junction fragments corresponding to exon 46 and 51 deletions were cloned. The breakpoint regions were sequenced, and the features of introns with available Genebank sequences were analyzed.Results An analysis of junction fragment sequences corresponding to exon 46 and 51 deletions showed that all 5’ and 3’ breakpoints are located within repeat sequences. No small insertions, small deletions, or point mutations are located near the breakpoint junctions. By analyzing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junction fragments, we demonstrated that all junction fragment breakpoints are located in non-matching regions of single-stranded hairpin loops.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repetitive elements is found to be a key feature of many dystrophin introns. In total, 34.8% of the overall dystrophin intron sequences is composed of repeat sequences.Conclusion Repeat elements in many dystrophin gene introns are the key to their structural bases and reflect intron instability. As a result of the primary DNA sequences, single-stranded hairpin loops form, increas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gene, and forming the base for breaks in the DNA. The formation of the single-stranded hairpins can result in reattachment of two different breakpoints, producing a dele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兄妹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血清酶、肌电图、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肌肉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utrophin的表达,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1~79号外显子进行缺失和/或重复突变检测,利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C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对该家系进行STR-PCR连锁分析。结果兄妹二人符合DMD诊断,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HE染色符合DMD,男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阴性,女患者的少量肌纤维仍可见不连续膜阳性,两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1~79号外显子未见缺失和重复突变,女患者与男患者携带相同的母源性X染色体。结论携带DMD致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可以具有临床以及实验室的典型表现,应加强对携带者的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中国西南地区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DMD/BMD)dystrophin基因变异谱,探讨dystrophin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170例DMD/BMD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其中3例怀疑点突变患者采用Sanger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Dystrophin基因突变MLPA检出率为72.94%,其中基因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占比例分别为62.35% (106/170), 8.82% (15/170)及1.76% (3/170)。共发现64种不同类型突变,连续外显子44~55缺失突变型占全部缺失型患者的75.47%。大部分5′端断裂点集中在2个热区(主热区:内含子43~55;次热区:内含子1~20)。基因型-表型分析显示DMD/BMD严重程度与基因缺失型或重复型无关,而与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r=0.640, P<0.001)。结论 连续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是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DMD/BMD严重程度与其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CLN3编码蛋白Battenin的N-端是与蛋白结合的功能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ttendisease(BD,MIM204200),thejuvenileformofneuronalceroidlipofuscinosis(NCLs),isamongthemostcommonpediatric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1].ThegeneunderlyingBD,designatedCLN3andconsistingof15exons,hasbeenmappedto16p12.1.Ittranscribesa1.7kbmRNAthatiswide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期发作的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MA)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的缺失,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用于SMA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3例SMA可疑患儿及其父母5例的SMN1基因外显子7和8进行了检测,并对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3例SMA可疑患儿中3例均有SMN1基因缺失,为外显子7和8联合缺失。其父母均无SMN1基因缺失。基因测序支持诊断。结论用PCR-RFLP法对高度可疑儿童型SMA的病例进行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7.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is a critical cyto-kine in organism.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elevated TNF-α levels are implicated in a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multiple sclerosis, type II diabete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other human ailments[1]. The recent clinical successes of monoclonal TNF-α antibody Infliximab[2] and the soluble TNF p75 receptor fusion protein Entanercept[3] in RA patients suggest that anti-TNF-α is a valid target …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多重PCR法检测喉癌及癌旁组织中P16 基因纯合缺失和异常甲基化。方法:选用二对引物分别扩增P16 基因外显子1 和2,分析有无纯合缺失,对未检出缺失的样品用甲基化敏感内切酶Sm aI消化后,再扩增外显子1,分析有无P16 基因异常甲基化。结果:39 例喉癌组织标本中9 例标本有P16 基因纯合缺失,缺失率为23.08% (9/39)。30 例未检测到P16 基因缺失的喉癌组织标本,有4 例检出异常甲基化,检出率为13.33% (4/30)。39 例癌旁组织标本均未检测到P16基因缺失或异常甲基化。结论:采用多重PCR法可检测出P16 基因常见的纯合缺失和异常甲基化失活。研究表明,P16 基因失活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索胶质瘤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复合PCR法,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免疫组化的标记抗生蛋白连菌素法(LSAB)对脑胶质瘤p16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27例胶质瘤中发现14例有p16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未发现纯合缺失点突变。结论:胶质瘤中未发现p16基因第3外显子的纯合缺失和点突变,说明其在胶质瘤的发病中不是主要因素。胶质瘤中存在p16基因的表达缺失,并且其表达的缺失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