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8例,血清胆固醇正常.单用依那普利组38例,口服依那普利10 mg/d;联用阿托伐汀组40例,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d和阿托伐汀20 mg/d.观察12周,每2周记录血压1次.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单用依那普利组脉压从治疗前(74±8)mm Hg降至(68±6)mm Hg;联用阿伐他汀组脉压从治疗前(75±7)mm Hg降至(60±6)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P<0.01).结论 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有助于改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脉压,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氢氯噻嗪行降压治疗,观察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各种相关指示的变化.人选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试验各个阶段监测24 h动态血压,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结果在患者入选时、治疗第8周和第16周三个时间点,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血压及白昼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6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晨峰收缩压较缬沙坦+氢氯嚷嗪组明显降低[(22.6±8.8)mm Hg(1 mm Hg=0.133 kPa)比(26.3±13.7)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进行性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5±2.8)mm Hg比(10.2 ±2.2)mm Hg比(8.8±1.6)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2.5±2.5)mmHg比(10.7±2.2)mm Hg比(9.6±2.0)mm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及缬沙坦+氢氯噻嗪组白昼SBPV明显降低[缬沙坦+氨氯地平组:(12.2±3.0)mm Hg比(10.1±2.3)mm Hg比(8.4±1.9)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11.8±2.7)mm Hg比(10.4±1.9)mm Hg比(9.6±2.2)mm Hg,P<0.01],缬沙坦+氨氯地平组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显著降低[(15.5±3.4)mm Hg比(13.0±3.5)mm Hg比(12.3±2.5)mm Hg,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24 h DBPV无显著性变化;缬沙坦+氨氯地平组第16周白昼S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8.4±1.9)mm Hg比(9.6 ±2.2)mm Hg,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第8周、第16周的24 h DBPV、白昼DBPV低于缬沙坦+氢氯噻嗪组(P <0.01~0.05);缬沙坦+氨氯地平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27.3±13.6)μmol/L比(47.2±16.3)μmol/L比(69.5±18.9)μmol/L,P<0.01]、内皮素进行性降低[(45.3±8.0)ng/L比(37.4±3.9)ng/L比(34.2±4.4)ng/L,P<0.01];缬沙坦+氢氯噻嗪组一氧化氮进行性升高[(33.5±13.9)μmol/L 比(49.7±21.9)μmol/L比(66.7 ±24.7)μmol/L,P<0.01]、内皮素显著降低[(46.6±10.4)ng/L比(37.0±5.4)ng/L比(36.1±8.2)ng/L,P<0.01].治疗第8周,缬沙坦+氨氯地平组收缩压变异性的降幅与一氧化氮的升幅有相关性(r =0.401,P=0.02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能更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血压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1月山西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人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析两组高血压病人的一般情况、入出院的血压水平、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按入院时的收缩压水平将两组病人分为A组(≥150 mm Hg)、B组(150 mm Hg)。分析各组高血压病人入院、出院的血压水平及降压药物的服用情况。结果与低龄老年组的基线资料比较,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病史较长,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较低,更多病人合并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肾功能不全及房颤/房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收缩压(SBP)分别为(140.38±19.51)mm Hg、(139.22±17.71)mm Hg,舒张压(DBP)分别为(74.36±10.15)mm Hg、(76.40±11.13)mm Hg,出院时SBP分别为(129.79±14.31)mm Hg、(128.55±10.79)mm Hg,DBP分别为(72.27±8.16)mm Hg、(72.86±7.76)mm Hg,两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使用降压药物的种类相近,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为2.14±1.06、2.13±1.03(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临床事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入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分别占34.97%、31.01%,住院期间SBP、DBP变化幅度较入院时明显(P0.01),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SBP≥150 mm Hg的病人高龄老年组、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3.19%、3.58%,较低血压水平SBP1 3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4 1.2 1%和4 5.5 8%,DBP≤6 0 mm Hg,高龄老年组和低龄老年组分别占1 3.1 9%、11.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高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比较积极,降压达标率高,但在治疗中未根据年龄及一般状况进行细化区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90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419例,按照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289例,对照组13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情况,记录血压、心率,并进行2组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3.76±13.31)mm Hg vs (124.91±11.61)mm Hg,P=0.000;(72.20±7.58)mm Hg vs (69.68±7.25)mm Hg,P=0.001;(61.54±11.68)mm Hg vs (55.23±9.03)mm Hg,P=0.000;75.1%vs 56.9%,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脉压与年龄、血钙和收缩压呈正相关(r=0.134,P=0.022;r=0.150,P=0.014;r=0.812,P=0.000),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169,P=0.0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脉压与年龄、收缩压及血红蛋白独立相关(P0.01)。结论 90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脉压升高明显,与年龄、收缩压及血红蛋白水平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 169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T2DM患者给予降压等综合治疗,以出院时血压130/80mm Hg(1mm Hg=0.133kPa)为界限分为达标组(n=97)及未达标组(n=72),比较两组入院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观察各种因素对出院时平均动脉压水平的影响。结果全组T2DM入院时收缩压为(143±15)mm Hg,舒张压为(78±8)mm Hg,控制达标率仅17.8%;出院时血压达标率57.4%,降压药物种类平均增加1种。未达标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151±15)mm Hg vs.(137±12)mm Hg,P0.05)、舒张压[(80±9)mm Hg vs.(77±7)mm Hg,P0.05]均高于达标组,且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及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升高。回归分析显示,平均动脉压与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及高血压病程显著正相关,与年龄负相关;平均动脉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正相关(r=0.303,P0.01)。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随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多而收缩压显著升高,大量蛋白尿者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且血压难以控制。结论 T2DM患者门诊血压控制达标率低;住院T2DM患者血压控制受入院时血压水平、高血压病程、高胆固醇血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等因素影响;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难以控制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分析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在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43例)给予氨氯地平。观察并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其血压以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77.30±18.00)mm Hg、收缩压(120.60±30.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90.70%)均优于对照组舒张压(85.20±21.00)mm Hg、收缩压(134.30±31.00)mm Hg以及总有效率(6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治疗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选60~79岁1~2级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拉西地平(4mg,1次/d,n=66)和氨氯地平(5mg,1次/d,n=68)组,治疗24周,观察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结果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24周,脉压和baPWV均较基线下降[分别为拉西地平(55.1±8.0)比(68.0±11.0)mm Hg,(18.0±3.3)比(19.3±3.3)m/s;氨氯地平(57.1±9.6)比(67.7±12.9)mm Hg,(17.8±3.3)比(19.0±3.1)m/s;均P0.05],两治疗组间脉压和baP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24周,都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脉压和baPW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氨氯地平与尼群地平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利用尼群地平治疗,观察组选择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结果分别为(143.6±11.8)mm Hg、(73.2±11.2)mm Hg,对照组为(157.5±10.1)mm Hg、(87.6±13.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尼群地平相比较,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对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和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降压方案分为复方组140例(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氨氯地平组140例(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和缬沙坦组120例,对比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变异性(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和血管弹性功能[心踝血管指数(CAVI)、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与氨氯地平和缬沙坦相比,缬沙坦氨氯地平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复方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139.5±6.2)比(145.7±9.3)、(143.3±8.9)mm Hg],24 h平均舒张压[(75.3±6.9)比(81.3±8.6)、(80.2±8.5)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13.1±1.1)%比(15.2±1.9)%、(14.7±2.1)%],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0.4±1.4)%比(11.9±1.3)%、(12.1±1.4)%]低于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缬沙坦氨氯地平能增强血管弹性功能,提升血压控制效果:复方组的C1[(10.2±1.4)比(8.8±2.4)、(9.1±2.3)mL/mm Hg×10],C2[(3.7±0.9)比(3.0±0.7)、(3.1±0.8)mL/mm Hg×10],FMD[(9.7±2.3)%比(7.4±1.3)%、(7.6±1.5)%],血压控制总有效率(95.7%比82.9%、83.3%)高于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CAVI(8.0±0.9比8.6±0.8、8.5±0.8),cfPWV[(10.1±1.1)比(11.7±1.7)、(11.2±1.8)m/s]低于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均P0.05)。结论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改善血管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d,口服。测定治疗前后血压、TC、TG、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12周后,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收缩压(121.45±18.47)mm Hg(1mm Hg=0.133kPa)vs(129.43±19.46)mm Hg],舒张压[(72.51±14.27)mm Hg vs(78.28±16.2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TG、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中TC、TG、LDL-C、hs-CRP水平,减轻其血管炎性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及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7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血脂康0.6g,2次/d。2组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24h收缩压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24h收缩压和脉压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平滑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降压协同血脂康治疗,能缩小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明显提高降压药物的平滑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6例50岁以上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29)和非冠心病组(n=187)。对所有对象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测量,检测血脂指标。结果冠心病组舒张压低于非冠心病组[(73.1±8.9)比(77.0±8.0)mmHg],脉压高于非冠心病组[(55.9±10.5)比(51.2±9.5)mmHg]。对性别、年龄等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整后,较高的收缩压(≥130mmHg)、较低的舒张压(≤85mmHg)以及较大的脉压(≥60mmHg)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OR(95%CI)分别为1.60(1.04~2.46)、1.52(1.07~2.16)、1.90(1.06~3.3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较高的收缩压、较低的舒张压以及脉压增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相关联,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功能障碍类型及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水平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196例为观察组,应用英国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2003年)对其进行记忆功能测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65例为对照,同时测定血压参数。血压参数与记忆评分两因素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RBMTⅡ评分的影响因素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的记忆障碍的发生率及程度随着血压水平的提高而加重(χ2=10.389,P<0.01)。3级高血压患者的RBMTⅡ评分与高血压1、2级患者比较,回忆姓名(1.59±1.59比2.64±1.58、2.05±1.51)、回忆被藏物品(2.33±0.95比3.58±0.66、3.16±0.98)、脸部再认(3.56±0.73比4.50±0.56、4.19±1.46)、路线延迟回忆(9.5±1.9比11.0±0、10.3±1.8)、定向单项评分(7.91±1.23比8.24±0.90、8.33±0.74)及总标准分(14.56±4.37比16.92±3.21、15.11±3.82)6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收缩压水平及脉压水平的升高,高血压患者的RBMTⅡ评分呈下降趋势(收缩压:r=-0.306;脉压:r=-0.356;均P<0.01);舒张压水平与高血压患者的RBMTⅡ评分无相关性(r=0.093,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影响记忆功能,尤以脉压水平明显。高血压患者的记忆功能障碍以长时记忆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及调脂联合降压组,各60例.单纯降压组患者接受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治疗,调脂联合降压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qn po)调脂治疗.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两组分别进行血脂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和平均舒张压(24 h DBP),计算24h收缩、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BP)及脉压(PP)、脉压指数(PPI),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及个6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控制良好.与单纯降压组相比,调脂联合降压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降低,PP及PPI明显降低(P<0.05),而SISBP和SIDBP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降压治疗能更加有效降低≥2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PP及PPI,并且明显提高血压平滑指数,能有效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按照ABI分为正常ABI组(ABI>0.90)104例和低ABI组(ABI≤0.90)56例,比较并分析其24 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结果低ABI组较正常ABI组24 h平均脉压[(62.4±13.8)mm Hg比(53.0±13.0)mm Hg]、日间平均脉压[(67.3±17.0)mm Hg比(55.4±20.0)mm Hg]和夜间平均脉压[(63.0±16.0)mm Hg比(52.9±13.6)mm Hg]均高(P<0.01),同时夜间收缩压最大值[(146.5±17.4)mm Hg比(135.5±17.1)mm Hg]、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2.4±4.0)mm Hg比(10.1±4.2)mm Hg]均大(P<0.05)。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最大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和24 h平均脉压升高可能是低A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1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例,分别作24小时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24h动态血压(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有相关性(分别为前者:r=0.415、P〈0.01,r=0.363、P〈0.01;后者:r=0.336,P〈0.05,r=0.346,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24h平均收缩压增高、24h平均脉压增大而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对 30 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年龄分为 :A组 (对照组n =16 1) ,年龄 <6 0岁 ;B组 (观察组n =14 6 ) ,年龄≥ 6 0岁。两组中又根据是否合并脑卒中 ,进一步分为 4个亚组A1 、B1 组 (无脑卒中 ) ,A2 、B2 组 (脑卒中 )。结果 B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 ,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B组脉压 [B1 组昼脉压 5 2 .9mmHg(1mmHg =0 .133kPa) ,夜脉压4 9.4mmHg;B2 组昼脉压 5 3.2mmHg ,夜脉压 5 3mmHg]较A组脉压 (A1 组昼脉压 4 3.6mmHg ,夜脉压 4 0 .3mmHg ;A2组昼脉压 4 7.2mmHg ,夜脉压 4 4mmHg)明显增大 (P <0 .0 5 )。B2 组夜间收缩压 (12 8.1mmHg)明显高于其余 3组 (A1组 117.4mmHg、A2 组 12 1.1mmHg、B1 组 12 0 .7mmHg ,P <0 .0 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动态血压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价值。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n=125)与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高血压肾病组,n=125)作为研究对象,两组都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造影检测,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肾病组的24 h SBP、24 h DBP和24 h P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肾病组的达峰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曲线尖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高血压肾病患者中,24 h SBP、24 h DBP和24 h PP均与超声造影的达峰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93,0.413,0.433, P<0.05);多因素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 SBP、24 h DBP、达峰时间对高血压肾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动态血压评价原发性高血压肾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为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