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杨波 《广西医学》2016,(4):540-542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LNM)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和制订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磁珠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LNM可以精确指导结直肠癌患者的TMN分期,评估患者的预后.本文对近年来LNM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韦皓棠 《医学文选》2013,(6):741-74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升至第3位和第5位[1].随着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手段不断改进,患者总体预后有一定改善,但大部分患者在3年内复发或转移,其中以淋巴转移最为常见,他不仅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愈后,同时是决定肿瘤分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近年来,淋巴结微转移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有报道其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及时发现微转移对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微创治疗方案,进而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和2的表达及其与微转移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和2的表达,术后随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黏蛋白1和2的阳性表达率在转移淋巴结均为100%(84/84),在无转移的淋巴结分别为21.5%(74/344)和13.4%(46/344),显示微转移率随Dukes分期上升呈显著递增.检测发现,有9例患者分期从Dukes A或B期上调到Dukes C期.随访发现,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术后转移和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结论 黏蛋白1和2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以提供更准确的Dukes分期,合并微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转移和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5.
243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洋  丁彦青  李建明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02-103,106
目的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05年1月~2008年9月期间结直肠癌患者情况,进行随访。选择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肠壁浸润深度、Dukes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8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243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ukes’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年龄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深度越高,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分化程度以及分期是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高危因素,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IHC)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细胞角蛋白20(CK20)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全组CK20检测有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1例(11/40,27.5%);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HE染色法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结论: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结合亚甲蓝染色法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发生。  相似文献   

9.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高枫 《广东医学》2007,28(10):1623-1625
目的 探讨Dukes'A,B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88例Dukes'A,B期结直肠癌,其中复发转移组和非复发转移组各44例,Dukes'A期26例,Dukes'B期62例.两组肠壁浸润深度、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尽可能相符.应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复发组9例(20.5%),共20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发现微转移;非复发组4例(9.1%),共7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分期和肠壁漫润深度无关.结论 应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发现Dukes'A,B期结直肠癌常规HE染色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但淋巴结微转移可能和Dukes'A,B期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10.
洛一夫  张依军 《吉林医学》2006,27(2):121-123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所以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直肠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确定临床分期及制订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各方对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及是否进行侧方淋巴结的清扫.均有不同的见解.近年来随着淋巴结检出技术的提高和淋巴结微转移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