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督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督脉机能失调,以督脉所过部位不适(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辨治当分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常见证候有风邪犯督、火热灼督、寒凝督脉、湿滞督脉、督脉气滞、瘀血阻督、督脉阳虚、督脉精血不足、痰注督脉等,实证当搜邪通督,虚证宜填补壮督.  相似文献   

2.
带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脉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带脉功能失调,临床以腰痛、腹胀满,下肢不同、内脏不同,内脏下垂、女子月经失调、带下、胞胎不固,男子遗精、滑精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湿热蕴带,寒湿阻带、火热灼带,带脉瘀滞,带脉失约、带脉不固。治疗当辨证施治,实则散邪安带,虚则固摄振带。  相似文献   

3.
陈金亮  黄涛 《新中医》2015,47(6):1-3
脊髓病是神经内科中与脊髓有关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督脉循行路线与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关,其功能反映了脊髓的绝大部分功能,肾、督脉、络脉密不可分。故提出脊髓病的发病机制为肾督亏虚,气血瘀滞;肾督亏虚,邪毒络瘀;肾督亏虚,气络虚滞。  相似文献   

4.
带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脉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带脉功能失调 ,临床以腰痛、腹胀满、下肢不用、内脏下垂、女子月经失调、带下、胞胎不固 ,男子遗精、滑精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湿热蕴带、寒湿阻带、火热灼带、带脉瘀滞、带脉失约、带脉不固。治疗当辨证施治 ,实则散邪安带 ,虚则固摄振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王庆国教授从肾督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王庆国教授认为本病常以肾虚为本,寒湿热瘀等邪凝滞督脉气血,因而出现不通之痛或不荣之痛。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王庆国教授论治本病时,温肾扶助正气,不忘祛除寒湿热瘀等邪,从而肾阳之气得复、督脉经络气血通畅,疾病痊愈。  相似文献   

6.
从督脉祛邪、任脉扶正两个角度,探析通元针法通督与归元的机理、意义。提出督脉以通为用,配合背俞穴可内通脏腑、通督络脑,用于治疗瘀血、痰饮、六淫等病邪引起的病证;任脉扶正以引为归,配合腹募穴可引气归元、蓄养真气。提出通元针法以阴阳为纲,以任督二脉及俞募相配为用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直性脊柱炎(AS)病位在半表半里,属督脉之经脉病变,涉及风寒湿热等外邪,督脉空虚日久累积于肾,以及瘀血与痰浊.临床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督空虚四型,临证加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扶阳理论以阴阳为总纲,重视阳气,主张阳主阴从。通过针对督脉的诊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身之阳气,促成扶阳之效。在针灸临床上,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联系脏腑,故根据督脉的生理基础和病候表现,提出通督扶阳和补督扶阳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浮肿、痉挛性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五更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显著。应准确辨证,通补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扶阳的效果,祛除病邪。  相似文献   

9.
庄礼兴教授认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扶助正气,平衡阴阳,增强患者体质,抵御病邪。在治疗该病时庄礼兴教授采用“督脉排针法” 激发患者阳气,扶正以祛邪;采用“调神针法”调神醒脑,化生气血。“督脉排针”结合 “调神针法”治疗NMOSD可通督调神,平衡阴阳,增强患者免疫力,从而降低该病的复发率,减轻神经损伤后遗症,对于该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波  梁育仪  张正 《中医药导报》2021,27(1):204-206
张正总结前人经验,以督脉理论为指导思想,治疗多发性硬化1例。风寒之邪侵袭项背部督脉,督阳闭阻,温煦失司,致使督脉循行部位脊髓失养而发为多发性硬化。治以温阳通督,补肾生髓,先予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密集拔罐配合红外线照射,温散风寒之邪,疏通督脉升降之路,而后温补贺氏套穴"肾8"穴以补先天之本,使精髓由肾源源不断上输于脑,另根据脊髓病变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激发经气,诸法合用以恢复督阳升降为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带。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奇经考》曰:“督者都也,督脉为阳经之都纲”。所以又称为“阳脉之海”。督又有总管、统率之意。《庄子·养生主》曰:“缘督以为经”,注“督,中也”“督”当“察”讲,有察看,监管之意,这与督脉之命名没有关系。可《说文·八上·衣部》:“(?),衣躬缝……读若督”。《说文》的“读若”很多都是经典的通行字。“ (?)读若督”说明在经典里“(?)”字通常写作“督”。《康熙字典》引注曰:“人身督脉当身之中贯彻上下,故衣缝当背之中达上下者谓之督,……。陆宗达  相似文献   

12.
浅议从“督”论治颈腰椎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督脉能统摄诸阳,外可除风御邪,内可通经达络,同皮质脊髓束走行一致,有调控颈腰椎生理功能之用。"督脉亏虚"是颈腰椎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以督脉为基础对其在颈腰椎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充分肯定从"督"论治颈腰椎疾病的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任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任脉机能失调,以任脉所过部位不适(症状)和生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辨治当分清寒热虚实,常见证候有热伏任脉、寒凝任脉、任脉亏虚、痰湿注任、任脉不固、湿热注任、任脉阏阻等;实证当祛邪救阴安任,虚证当滋阴补精固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温肾通督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意义。方法: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肾虚精亏、筋骨失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病机关键;而督脉痹阻、阳气失运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经络学基础;风寒湿邪外袭、跌仆闪挫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重要诱因。在临床上,通过温补肾气、疏通督脉可补充督脉阳气、促进督脉阳气运行复常,得以温化/或祛除阻遏于腰府、下肢之风寒湿邪/或痰浊瘀血,从而达到濡养筋骨、通络止痛之目的。结论:温肾通督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辨证、治法、刺法等方面阐述田从豁教授病证结合、分期治疗癫痫经验。认为本病虚实夹杂,以风、火、痰、瘀、惊为主要病因,导致督脉功能失常,元神失守,脑髓失衡;并确定通督调神治疗原则,以大椎、陶道、长强、无名为经验穴,配合具体辨证选穴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炎性疾病,是免疫相关的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茅建春诊疗AS多年,经验丰富,善用膏方治疗AS。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AS(大偻)的基本病机是先天督肾亏虚,风寒湿之邪痹阻督脉。冬应肾而养藏,冬令膏方收膏所用血肉有情之品,大都入督肾,具有填精益髓、壮督荣络之效,契合大偻病机,因此冬令膏方尤其适合AS患者。据此提出了基本治则:补肾强脊温督以培元固本,活血通络以祛诸邪,全程顾护脾胃,先后天互滋。本文总结茅建春运用膏方治疗AS的经验,并附医案两则,以期为AS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跟师全国名老中医、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学习 ,获益匪浅 ,兹将朱老治疗痹证的经验总结如下。1 益肾壮督以治本 ,蠲痹通络以治标朱老认为顽痹的发生、发展与肝肾、督脉的关系至为密切。经云“肾为水火之脏 ,督统一身之阳”,顽痹的发生与卫阳空疏 ,屏障失固 ,病邪乘虚而入有关 ,而“卫出下焦”,故肾督亏虚乃本病的关键。又“肾主骨、肝主筋”,筋骨既赖肝肾精血的充养 ,又赖肾督阳气的温煦 ,若肝肾精亏 ,肾督阳虚 ,不能充养、温煦筋骨 ,则使筋挛骨弱 ,邪留不去 ,痰浊瘀血逐渐形成 ,终使关节变形 ,活动受限 ,而成顽痹。因此益肾壮督乃…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现代中医对脊髓损伤病机的认识,根据病变损伤部分和督脉的生理机能,认为本病的病机为瘀血阻滞督脉,枢机统率失职,三阳经气血逆乱而致督脉和其它经络、督脉和脏腑、督脉和气血之间功能紊乱,内治须以祛瘀通督为要。  相似文献   

19.
督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在临床上具有温阳泻热的作用,可以卫外御邪、祛寒解表、温煦脏腑、升举清阳、温经通络、活血止痛、通督泻热、疗疔截疟.还有通督治脑的作用,可用于补脑益髓、聪神益智、醒神通脑、开窍启闭、镇惊安神、熄风定志.另外还具有分段主治的特性和强壮抗衰老的保健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20.
关于督脉的走向,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由下而上循行的。这种看法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在现在的针灸书籍中,包括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及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中,督脉穴的排列顺序都是由下而上的。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督脉的走向有两种不同的描述。《灵枢经·营气》载:“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毫无疑问,这里的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