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整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 EHF)发病机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应用环磷酰胺(CY)或转移因子(TF)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我院从1979年起试用调整免疫功能治疗 EHF 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选择1.一般资料 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我院共收治 EHF 34例。在发热期或低血压期入院者30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病原迄今尚未分离成功,其发病机理及治疗都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发现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有免疫机理参与,为了探讨出血热免疫功能的改变与发病机理的关系,我们对37例出血热住院病人进行了各期E—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总补体的测定。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检查对象和方法一、检检对象:对临床确诊的出血热住院患者37例作了免疫功能检测,并以健康输血员作对照,其中轻型5例,中型8例,重型16例,危重型8例。  相似文献   

3.
<正> 1978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期间,用转移因子治疗本病17例,其中治愈16例,病死1例。在治疗中均测定免疫功能,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并探讨本病在发病过程中与免疫功能的关系。临床资料一、用量及用法每次注射4毫升,含转移因子4×10~8,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用药5天,病情严重者延长用药时间。二、病例选择(一)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免疫功能低下者;(二)发热期或发热期末趋向于移行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对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有严重出血者的治疗,尚无完善的方法。为此,我们于1981年11月至1982年1月对有明显出血及血、尿 FDP 增高的17例出血热患者进行了抗纤溶治疗,并作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与检验结果:本组病例是根据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的。治疗组17例,其中发热期1例,低血压期4例,发热低血压两期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功能检测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异常及其在发病原理中的作用,我们对1983年10月至84年1月收住我院的72例出血热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检测。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观察对象72例不同病期入院的出血热患者,男51例,女21例;年龄14~64岁,其中18~50岁者51  相似文献   

6.
<正> 1998年11月,作者对曲阜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强度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 选择流行村(近3年连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散发村(断续发生EHF病例)两个;未发村(近3年未发生EHF病例)两个;城区居民楼6所,作为采血点。采集对象有农民、学生、干部,年龄为10~60岁,共采血1047份。病人家属采血65份,由卫生院提供,以上均为无EHF病史,近期无发热,无出血点的健康人,每人取静脉血2ml,当日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检。2 EHF抗体测定及判断标准 用常规免疫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因已证实为病毒感染,属于免疫复合物损伤性疾病。虽然过去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探索一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1985年11月~1986年3月,我们选用国产病毒唑(Ribavirin)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3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组皆符合“1981年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且属于病程在5天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探讨呼吸道反复感染儿(简称易感儿)免疫紊乱的有效防治,1982年7月——1984年6月,我们用西安生化制药厂生产的猪胸腺因子(批号82—206)对77名易感儿进行了系统防治,并以同期健康儿及未经治疗的易感儿为对照,做了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唾液SIgA(分泌型IgA)水平的对比观察,治疗结束后部分对象又追踪观察了1年,效果满意。对象及方法一、病例选择1.治疗组:共77名。年龄6月——15岁,其中3——6岁者45名,占58.4%;男女之比为1:1。全部有呼吸道反复感染病史(不包括  相似文献   

10.
1983~1984年我们对4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加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即以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辅酶Q_(10)治疗(简称治疗组),另以100例仍以传统的综合治疗为对照(简称对照组)。根据临床观察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现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标准(诊断标准): 1.严格的流行季节:全部均在5~7月发病。2.临床表现: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较轻。3.全部经腰穿查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均轻度升高,糖、氢化物正常。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已有不少的治疗方法,但大多不很理想,迄无特效的疗法。已知干扰素(IFN)不仅能抗多数病毒,具有调节免疫和封闭毒素受体的作用。干扰素用于EHF 的治疗报道很少。本文就40例治疗结果探讨IFN 在EHF 治疗上的价值。病例和方法一、病例选择80例患者系1983年冬EHF 流行高峰期间在陕西省长安县医院收治,诊断全部符合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国内外对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年Lee等用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最近国内分离出血热病毒也获得成功。但本病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各地对出血热的免疫反应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本病免疫功能异常,临床使用免疫作用药物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从而使人们对出血热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收集从1975年1月~1986年6月住院的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患者中资料较完整的中型病例180例(轻型住院日期短,多无少尿期,重及危重型病情多变,死亡病例较多,不易比较,故选用中型),应用速尿进行对比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的治疗迄今尚无特效疗法。近来,由于对其发病机理与病理生理有所认识,特别对免疫功能和出血机制的广泛研究,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死亡率有所下降。我们采用PSS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80例获得一定的疗效。特别在发热期应用该疗法后,能提高越期率和明显降低死亡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1981年10月~1983年1月住院患者,共计135例(其中55例为对照组)。诊断按1975年全国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标准。计男性94例,女性41例,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75岁,中位数33岁。入院时属发热期104例、低血压休克期(下称  相似文献   

15.
1996年 10月~ 1999年 11月共收治 31例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其中 13例应用丹参注射液 (上海产 )治疗 ,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1 病例选择31例EHF病人诊断标准均以 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 (试行 )为标准。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1) 2 4h(小时 )尿量 <40 0ml;2 )血压 :舒张压 >13.3kPa;收缩压 >2 2 .7kPa;3)血尿素氮 >17.85mmol/L或进行性升高 ;4)尿蛋白“ ”~“ ”。2 临床资料3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14例、对照组 17例。2 .1 治疗组  14例中 ,男 12例、女 2例 ,年龄 2 1~ 5 …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迄今尚无特异性病因治疗。1968年以来,有人认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D i C)可能与许多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密切关系。我们于74年冬季,收治了52例流行性出血热,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选择部份病例合并应用肝素治疗,少数病例作了D i C的实验室指标检查。治愈46例,占88.45%,死亡6例,病死率为11.55%。 性别,年龄与病型:性别:男4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4岁,40岁以下青壮年35例。病型:非典型1例,轻型21例,中型14例,重型6例,极重10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目前认为是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重症患者除高热外,一般都有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究其发病机理,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病毒直接损害血管壁结构,改变其通透性而引起广泛的出血,近年来有关机体免疫方面的研究则认为可能是免疫复合物在局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掌握出血热的病理生理过程,指导治疗,我们于1978年对38例出血热患者进行150次连续血液酸碱和血液气体分析(简称血pH、血气分析)的初步观察。发现代碱的病例较多(占54%)。故于1979年对治疗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后又对123例患者分别进行402次检查,现将两年共计161例552次检查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根据流行年度分为以下两组: (一)1978年度组:共计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18—63岁(平均37.5岁)。按江苏省出血热分型标准判断,有中型17例、重型13例、危重型8例。本组各期补液以葡萄糖液为主,钠盐及其它  相似文献   

19.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1995年2月—1998年9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疗效肯定,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全部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共165例,均选择处于发热期的患者。诊断符  相似文献   

20.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学改变的认识,目前还很缺乏。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临床实践亦证明免疫抑制剂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阻断病情发展的效果,引起了人们对免疫学研究的注意。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学的改变,以阐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我们于1976年11月至1977年1月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血清总补体及E玫瑰花结形成率检查(简称花结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