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眩与晕是两种不同的症状表现:眩指眼前发黑,或视物昏花,例如:蹲后起立,眼前一片乌黑,或有黑花闪烁,或如飞蝇散乱,俗名“眼花”;晕则是视物旋转,严重的不能张目,睁眼即觉天旋地转,泛漾欲吐。因此说:“眩为眼黑,晕为旋转。”但因临床眩与晕常常同时并见,所以习惯上也每将眩晕并称。 眩晕作为一种症状,可以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贫血、内耳性眩晕(亦称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眩晕等等。中医则在辨病的同时,依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针对患者伴发的不同症状和体征,通过对病因病  相似文献   

2.
眩晕视物皆黑谓之“眩”,视物皆转谓之“晕”,二者常同时出现,故日眩晕。其治法可约之为养血、益肾、化湿等法。一、养血除眩法药物:当归身三钱、大熟地四钱、绵黄耆四钱、西党参四钱、焦白术三钱、云茯苓三钱、酸枣仁四钱、炙甘草二钱、龙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方向旋转或自身的天旋地转或病人只有头昏、头重脚轻感无旋转感。中医对眩晕病在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医学心典》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玄黑也”。主要症状头晕眼花,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甚至昏倒。常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眩晕症等病症,临床上颇为多见,而重度眩晕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目前治疗眩晕的药物几乎全是  相似文献   

4.
眩晕证治     
眩晕一证,又称头眩、眩运、旋晕等名。眩是眼花、晕是头运,两者往往同时并见。轻者头旋眼暗,重者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之上,起则颠倒,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心悸。《医砭》说:“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眩晕发生之原因,历代医家认识颇为不一。《内经》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立论。张仲景提出痰饮上逆可致眩晕。刘河间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倡导内风致眩。丹溪主“无痰则不作  相似文献   

5.
眩,亦作,指眼花。晕,指头晕。《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因临床上头晕与眼花常并见,故合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倒。本病在古医书中尚有“眩冒”、“头眩”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眩晕又称眩冒、眩运.眩,即目眩,指视物昏花、模糊不清;晕,即头晕,是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突然仆倒.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无原发性高血压病之病名 ,多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虚损等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不同而和“胸痹”、“中风”、“水肿”、“心悸”等病相联系。历代医家颇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相似文献   

8.
试析仲景对眩晕的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析仲景对眩晕的辨治万听度秦子丁(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常州213009)关键词眩晕仲景学说辨治方法中图号R255.3仲景有关眩晕症的描述以“眩”组词有:“眩”,“头眩”、“目眩”、“眩悸”、“癫眩”等,均指头昏目眩,视物旋转,或并见心悸、头痛。以“冒...  相似文献   

9.
耳源性眩晕症包括“内耳眩晕症”(即美尼尔氏综合征),它在祖国医学中是属于“眩晕”的范围。眩,指目视物皆黑;晕,指目视物皆转;眩与晕这两个症状在临床上往往互见,故合称为“眩晕”。近三年来我们在上海中医学院老中医张赞臣教授的指导下,采取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用“平肝化痰渗湿汤”诊治耳源性眩晕症42例,今作初步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统计耳源性眩晕症4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最小者为9岁,最大者为76岁,其中31~50岁22例,占52.3%。【耳源性眩晕症的发病时间】发病在1年以上24例(57.1%);其中在5年以上,甚至有十多年病史的13例,1月以内仅6例(14.2%)。【耳源性眩晕症的病因分类】现代医学病因分类: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不少论述,如《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虚则眩”、“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诸论;汉代张仲景责之为痰饮;金元医家刘河间认为是“风火为患”;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说,提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强调“虚者居其八九”等。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与高血压、内耳病变等有关。1风阳挟痰上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李某,女,28岁,公馆化工厂工人,1994年6月14日初诊。患者诉眩晕反复发作十余年,时发时愈。近日因宿患又发,觉自身及房物旋转不定,如行船坐车,伴恶心、…  相似文献   

11.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运,临床上又称头眩、眩冒,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之上,起则欲例或伴恶心、呕吐、心悸、自汗等症。故《寿世保元》:"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冒者言其昏,眩晕之与眩冒其义也,其状目眩,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眩晕,如是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病变引起。除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头痛、共济不调等症状。眩晕,如是属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贫血、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脑震荡、发烧等病,临床表现仅有头晕或站立不稳,无恶心、…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合称。眩即目眩,眼前昏花潦乱;晕者,头晕旋转,头重脚轻,起则欲倒,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眩晕之状,若驾云雾,如坐舟中,两者兼见者,乃称眩晕。眩晕之病因以内伤为主。历代各医家说法不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强调“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的眩晕,又叫“眩运”眩是眼前黑花,晕是头晕,脑如旋转,这两种症状多为同时出现,统称眩晕。轻者可不服药闭眼静坐一会即会好转,重者犹如站立车船上,稍动则欲倒,甚则恶心、呕吐、自汗、耳呜、昏倒等。眩晕有目眩,头眩,眩冒,颠眩、眩悸之分,因定名不同,而受病因素亦异,所治疗法则亦殊,然总不外乎贫血,气血两虚,痰水,支饮,谷液,妊娠水气等。据伤寒论,金匮要略辩证施治:目眩者心下有痰饮,水气上冒而眩晕不定也(心下即胃之所在)胃有蓄水,故胸胁支满,目眩,因自饮邪中毒之故,主以苓桂术甘汤。头眩者,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眩晕的文献源流考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对“眩晕”古今含义的演变和使用情况进行源流考释研究,认为眩晕是以眼花、头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或症状。表现为病人视物不清、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眩晕与晕厥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通常无意识障碍,但极为剧烈的眩晕发作偶有瞬间意识丧失,而晕厥必备意识丧失。经考证,“晕眩”,在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已有记载。现代著作将“眩”、“目眩”、“眩冒”均作为“眩晕”的异名不确切,实则同中有异,应当更正。  相似文献   

17.
眩晕在古代文献中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掉眩等名称。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相似文献   

18.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美尼尔氏病,位置性眩晕,晕动病,脑性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  相似文献   

19.
眩晕一证 ,一般认为虚者居多 ,《景岳全书·眩运》指出 :“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 ,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 ,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笔者认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频率的加快 ,恣食肥甘、劳倦太过引起的痰眩似有增多趋势。现代人体型偏胖者逐渐增多 ,古人云 :胖者痰多也。恣食肥甘油腻之物 ,劳倦太过 ,伤于脾胃 ,脾胃虚弱 ,一则气血无生化之源 ,导致眩晕 ;二则脾失健运 ,水湿运化失司 ,造成土不生金 ,金不生水…  相似文献   

20.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认为本症的病因有:1.外邪致病;2.因虚致病;3.与肝有关;<诸病源候论>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医学入门>对<内经>上盛下虚立论做了进一步阐发,认为"下虚者,气血也;上盛者,痰湿风火也."尤在经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积于中,病非一端,可见眩晕病机复杂,前贤论粹,各有阐发,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眩晕不外虚实二端,实者多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所致,本文不予论及,虚者皆以"气血论治"治之可也.本文既以气血论治眩晕症,在治疗上注重清阳不升健脾气,心悸不宁养心血,髓海不足补肾气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