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1)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C=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染色体遗传学畸变的特点。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为HBV(+)/AFB,(+)10例;B组为HBV(+)/AFB1(-)10例;C组为HBV(-)/AFB1(+)6例;D组为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分析其22对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化。结果32例HCC样本中,共发现573个染色体畸变区段(chromosomalaberrations,CNAs)。其中1q、4p、5p、6p、7p、8q、10p、17q、20p、20q和X主要表现为扩增区段;1p、2q、4q、8p、9p、10q、11q、13q、14q、16p、16q、17p、19p、19q、21q、22q和Y主要表现为缺失区段。同时,共检测出25个染色体发生高频畸变的区段(recurrentlyalteredregions,RARs),其中lq21.1-q44、5p13.2-p15.3、6p12.1-p25.2、7q11.2-q35、8q11.2-q24.3、17q12-q25.2、18q12.3-q22.3和x为高频率扩增区段,而lp31.1-p36.2、2q23.2-q37.2、4q12-q35.2、6q14.1-q26、8p12-p23.2、9p21.1-p24.2、10q21.3-q26.2、13q12.1-q21.1、14q21.3-q32.2、16p12.1-p13.2、16q12.1-q24.1、17p12-p1313、19p13.1-p13.3、19q13.2-q13.4、21q21.3-q22.2、22q11.2-q13.2和Y染色体为高频缺失区段。8p12-p23.2缺失的发生率在进展期HCC(TNM分期为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早期HCC(TNM分期为I~Ⅱ期)(仁0.038)。4q12-q35.2、13q12.1-q21.1的缺失及7q21.1-q35的扩增发生率在A组中最高。Cox模型分析结果示:在单因素分析中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BCLC分期、侵袭与转移的发生、8p12-p23.2的缺失以及19p13.1-p13.3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AFP水平、TNM分期以及8p12-p23.2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o结论广西地区HCC染色体遗传学改变具有多样性,其中染色体19p13.1.p13-3的高频缺失可能为广西地区HCC特有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染色体8p12-p23.2的缺失可能为HCC的晚期事件,并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染色体4q12-q35.2、13q12.1-q21.1缺失及7q21.1-q35扩增可能与HBV/AFB。双因素的协同致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癌的p53基因249位点突变与p53蛋白表达关系。方法通过IHG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HCC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AFB1-DNA加合物的暴露情况,并根据是否同时存在HBV暴露加以分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间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在实验组A与对照组C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突变率,其突变率分别为68.75%(22/32)、63.64%(7/11),在对照组B中的突变率较低,为16.67%(2/12),在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出现有突变。其中实验组A与对照组B及正常对照组D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其基因249位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60.87%(1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的发生过程中,AFB1暴露与p53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密切关系相关,当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暴露的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突变率更高;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造成HCC中p53蛋白高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3号染色体遗传学改变的特点,以及对定位于13q14.2基因座位点抑癌基因RB1的影响。方法 32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10例;B组HBV(+)/AFB1(-)10例;C组HBV(-)/AFB1(+)6例;D组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包括13号染色体在内的23对染色体区段的变化情况,并通过RT-PCR检测R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32例中有15例染色体13q14.2发生缺失,缺失率为46.9%(15/32)。13q14.2缺失的发生频率在A组、B组、C组、D组中分别为80.0%(8/10)、50.0%(5/10)、33.3%(2/6)和0%(0/6)。其中A组分别与C组、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RB1mRNA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在13q14.2缺失组中显著低于13q14.2无缺失组(P=0.003)。结论染色体13q畸变在HCC中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其中13q14.2的缺失可能与HBV和AFB1双暴露的协同作用有关,HCC中13q14.2的缺失是导致RB1基因失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双暴露下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根据HBV与AFB_1的暴露情况,将广西地区HCC 82例患者分为HBV(+)/AFB_1(+)(实验组A组)44例;HBV(+)/AFB1(-)(对照组B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C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D组)8例,另收集肝外伤、肝血管瘤等20例肝切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用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p53基因11对外显子的突变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82例HCC患者p53exon7-249阳性突变率为40.2%,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突变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突变率分别为50.0%、13.3%、46.7%和25.0%,其中实验组A组比对照组B组有更高的突变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HCC患者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4%,正常对照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46.7%、73.3%和37.5%,其中实验组A组分别比对照组B组、对照组D组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exon7-249突变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广西地区HBV和AFB1双暴露因素下的HCC发生过程中,p53基因有更高的突变率及蛋白表达,尤以p53exon7-249突变为其特征性改变,为该地区HCC发生常见的一种分子生物学事件;p53基因的高突变率及其蛋白高表达率可能为HBV和AFB1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3与p21蛋白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癌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p53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67例肝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1%(53/67)和44.8%(30/67).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20.0%(2/10)、73.3%(11/1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60.0%(6/10)、33.3%(5/15).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53与p21蛋白表达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A组和B组中,其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正常肝组织p53及p2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在双暴露因素下的肝癌发生过程中,p53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且p53的表达对p21具有着促进或抑制的多重作用,提示可能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癌的p53基因249位点突变与p53蛋白表达关系。方法通过IHG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HCC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AFB1-DNA加合物的暴露情况,并根据是否同时存在HBV暴露加以分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间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在实验组A与对照组C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突变率,其突变率分别为68.75%(22/32)、63.64%(7/11),在对照组B中的突变率较低,为16.67%(2/12),在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出现有突变。其中实验组A与对照组B及正常对照组D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其基因249位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60.87%(1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的发生过程中,AFB1暴露与p53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密切关系相关,当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暴露的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突变率更高;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造成HCC中p53蛋白高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报道一种简易经济的黄曲霉毒素B1(AFB1)抗原制备的新方法.经动物免疫获得了抗体,该抗体对AFB1和黄曲霉毒素M1(AFM1)具有高亲和力.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能引起多种动物发生癌变,主要诱发肝癌。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中,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品污染严重,尤其花生、花生油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M1(AFM1)是机体从粮油食品中摄入AFB1后,经体内代谢后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广西处于亚热带地区,而且又是肝癌高发地区之一。通过本研究,揭示广西肝癌高发区儿童暴露于AFB1与肝癌高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西黄曲霉毒素高危区肝癌p53基因序列改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Deng Z  Pan L  Ma Y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18-21
目的 检测广西肝细胞癌 p53基因的序列改变。方法  4 0例肝细胞性肝癌 ( HCC)分两组 :一组 2 6例 ,来自广西扶绥地区已知 HCC、黄曲霉毒素 ( 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 ( HBV)高危区 ;对照组 14例 ,来自广西玉林地区 ,该地 HCC和 HBV高危 ,但 AFB1可能低 ,因居民以低 AFB1的大米为主食。第七外显子直接测序。 p53蛋白和 HBs Ag免疫染色。结果 扶绥组 16/ 2 6例 ,占 61.5% ,2 4 9密码子第三号位 G→ T颠换 ,形成公认的突变热点。玉林组仅在贵港地区 p53突变集中在热点 ,为 3/ 5例 ,其他地区第七外显子突变点则分散在不同位点。全组 38/ 4 0例 HBs Ag( ) ,占 95%。结论 除启东和南部非洲外 ,世界上第三个 AFB1高危区肝癌 p53基因出现特异突变位点。已知肝癌 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这热点则提示该地 AFB1高污染。 HBV常伴随这些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陆培新  张启南 《中国肿瘤》1999,8(7):305-30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素素(AF)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562例HBsAg阳性的肝癌高危人群和719例HBsAg阴性的对照人群进行10年前瞻观察,同时采用抗AFM1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系统,以免疫浓和高压液相(HPLC)系列测定由25例肝癌和125例非肝癌对象组成的病例对照人(1:5)尿中AFM1排出量。结果 (1)HBsAgbj ntg xeg efh ukkmw rh f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发区肝细胞癌p53基因热点突变的规律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同发区肝细胞癌(HCC)P53基因249密码子高频度突变的规律性,为探寻癌及基于P53的基因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巢工PCR结合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的方法,研究1994-1997年收集的97例启东和22便北京的肝细胞癌标本中,P53基因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及突变的基因型。用免疫组化法研究癌及癌周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程度。 1994-1997年,启东肝细胞癌中,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肝硬变、肝细胞肝癌中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核心抗原及HBxAg在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HCV核心抗原既定位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这些细胞的胞浆中。在不同的病例,有时以胞浆阳性为主,有时以胞核阳性为主,或二者同时存在。肝硬化组织中,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细胞多呈灶性分布,而核阳性病例阳性细胞则为弥漫分布;肝细胞肝癌中HCV核心抗原以弥漫胞核阳性多见,癌旁肝组织多为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HCV核心抗原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癌旁肝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3%(66/98),75.0%(78/104)及48.1%(25/52),χ2检验,肝细胞癌中核心抗原的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肝硬化及癌旁肝中的胞核阳性率(P<0.01)。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其细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浆阳性率(P<0.01)。结论HCV感染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肝癌中比较普遍,除HBV以外,HCV可能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Sixty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47 cases of liver cirrhosis (LC) were examined withimmunocytochemistry method using antibodies againstIGF-II and HBxAg o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tissue sections. 32 HCC and 37 LC were found to bepositive to HBxAg, in which the positive rates of IGF-IIwere 100% (32/32) and 94.6% (35/37) respectively. 28HCC and 10 LC were found to be HBxAg negative, IGF-IIwas positive in 23 HCC (83.1%) and 6 LC:(60%) The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IGF-II in HBxAg positivetissues were significanf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BxAgnegative tissues (P<0.05).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distribution of IGF-II expression in HCC and LC (1)perinucleus: (2) diffuse in cytoplasm; (3) inside nucleus.IGF-II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most of hyperplastic andneoplastic nodules hepatocytes and some of regenerationnodules. Small polygonal liver cells (SPLCs) were foundin the liver tissues surrounding the tumor and cirrhosisand they were positive to both IGF-II and HBxAg. Thepositive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