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白头翁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药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茎中分离出一种三萜皂甙成分,经化学和光谱法确定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哺阿拉伯糖-3β,23-二羟基-△~(20(29))-羽扇豆烯-28-酸,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中药白头翁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中药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茎中分离出一种三萜皂甙成分,经化学和光谱法确定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哺阿拉伯糖-3β,23-二羟基-△~(20(29))-羽扇豆烯-28-酸,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中药白头翁的甙类成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中药白头翁的根中,分得5个甙类成分。根据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其中的4个分别被鉴定为:胡萝卜甙(Ⅰ),白头翁皂苷A_3(Ⅱ),3-O-α-L-吡喃阿拉伯糖-3β,23-二羟基-Δ~(20(29))-羽扇豆烯-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Ⅲ)和白头翁皂苷B_4。其中Ⅲ是一个新的三萜皂甙,命名为白头翁皂甙B(Pulchinenoside B)。  相似文献   

4.
刺五加是一种落叶植物,与人参同属于五加科,具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的作用,其医疗价值极高.刺五加叶皂甙(Acantbepanax senticosus saponin,ASS)是刺五加叶中提取的含有16种皂甙成分的总皂甙,共分得16种三萜皂甙,除已知3种外,其余13种新的活性成分均确定了结构.其中刺五加甙A3、A4和D3是首次从天然界中分离得到的Mesombryan-themoidigenic acid型三萜皂甙,近年研究中发现ASS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贝母皂甙的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土贝母皂甙(Bolbostemmosaponins)是从葫芦科植物土贝母属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n)Franquet]的地下部分块根中提取分离而得到的三萜皂甙,经化学分析鉴定是一种新的五环三萜衍生物,它为治疣的活性成分,配制成“消疣灵”注射液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无患子科凹缘无患子(Sapindusemarginatus Vahl.)和无患子(S.mukorossiGaertn)的果实具有杀灭人和鼠精液中精子的作用。从无患子果皮和果实中已分离出无患子甙(mukorosin)和其它三萜皂甙,一种含有无患子混合皂甙的阴道内避孕药也已制成。虽然已有从凹缘无患子的果实和叶中分离凹缘无患子皂甙和少量黄酮化合物的报道,但对其果实的重新研究,除得到以前报道的皂甙外,又分离出两种新的三萜皂甙,暂定名为凹缘无患子甙(emaarginatoside)B和C。凹缘无患子的果皮打粉后,用乙醇提取  相似文献   

7.
生脉散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的根中,分得5个甙类成分。1个是胡萝卜甙,另外4个是三萜皂甙,分别命名为Pulchinenoside A,B,C和D,根据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Pulchinenoside A,B和C的结构分  相似文献   

8.
在以前的同系列研究中,作者报道了来源于紫菀(Aster tataricus L.f.)根的4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甙(紫菀皂甙A、B、c、D)的结构,本文进一步从低极性皂甙部分的研究中得出两个新的三萜皂甙(紫菀皂甙E和F)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三萜皂甙主要分布于五加科、豆科,七叶树科、桔梗科、远志科、报春花科、无患(?)科、茶科、安息香料科等。近年来,人们由海洋生物中也陆续分离到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三萜皂甙。由于分离精制技术的提高,加上各种波谱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皂甙的化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从紫藤Wistaria brachybotrys分离得到紫藤皂甙A、B_1、B_2和C。本文报道两种新的三萜皂甙:紫藤皂甙D、G(wistarias-aponins D、G)和一个已知皂甙:脱氢大豆皂甙I(dehydrosoyasaponin I)的分离、结构测定和抗癌活性。皂甙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并经制备型HPLC反复精制,最后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三萜皂甙在生理活性及生物药剂学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为我们对民族药、中草药中所含皂甙成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1 三萜皂甙的生理活性1.1 抗真菌活性皂甙溶血活性的大小常常与抗真菌及抗炎活性相关联,虽然酯皂甙能抑制真菌生长,譬如:七叶素(aescin),变豆素(sanicula)和花葱素(polemonium)的甙,但双糖基皂甙在溶血方面几乎是没有活性的。从伞形科植物(Astrantia major)中得  相似文献   

12.
复叶耳蕨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家忠  刘建云  李红 《九江医学》2002,17(3):135-136
目的:对复叶耳蕨(Arachniodex exilis)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定性分析。方法: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提取分离,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组分含多种成分。结论:复叶耳蕨主要含黄酮,三萜皂甙等成分。  相似文献   

13.
鹿药化学成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ragendosff系统成分分析法对鹿药地下根及根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植物中含有皂甙(三萜皂戒)、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其中皂甙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仙人掌三萜皂甙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广西百色市家种的仙人掌中提取、分离出一种魄无定形粉末,经鉴定为三萜皂甙类。动物实验证明,用正丁醇从仙人掌中提取的三萜皂甙对小白鼠有镇痛作用,其镇痛率为100%,经统计学处理P<0.001,比颅痛定(镇痛率为78%,P<0.01)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五加科约70个属850余种植物中所含三萜皂甙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五加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五加科中的一些植物自太古时期即作药用,如人参在东方医学中作为多方面的治疗药物已用了千余年,因此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对其进行了化学的和近似种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三萜皂甙是五加科植物的主要作用物质。本文收集了1981~]987年间的文献报道,包括从植物中分离三萜皂甙的方法、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三萜皂甙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本文主要对近十年来三萜皂甙的药理研究作一简要综述。内容包括三萜皂甙对代谢、免疫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菌、抗炎、抗癌、溶血、细胞毒和毒性作用。并介绍了已知的三萜皂甙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黑柴胡(Buplcurum smithii Wolff)根中分得9个三萜皂甙和1个三萜皂甙元。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其中5个皂甙和1个皂甙元分别鉴定为柴胡次皂甙A(Ⅱ,prosaikogenin A),柴胡次皂甙D(Ⅲ,prosaikogenin D),柴胡皂甙b_1(V,saikosaponin b_1),柴胡皂甙g(VI_a,saikosaponing),柴胡皂甙b_2(Ⅶ,saikosaponin b_2)和柴胡皂甙元A(I,saikogenin A),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尚有4个新皂甙的结构鉴定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豆科保肝植物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对广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它的干燥全草,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以大豆皂甙为对照,发现广州相思子的粗皂甙部分对CCl_4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作用,接着从粗皂甙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8个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醇和已知的其它皂醇、槐二醇(sophora-diol)、大豆皂醇A、B和cantoniensistriol,这8个  相似文献   

19.
合欢皮化学成分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植物化学教研室 陈四平,张如意前文报道了从合欢皮(AlbizziajulibrissinDurazz)得到3个新三萜皂甙的结构。本文报道另10个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其中1个为新的三萜皂甙元,命名为合欢皂甙元G1(juli...  相似文献   

20.
本文直接采用优化色谱分离的最佳条件选择法——溶解力三角相图选择法,进行人参花蕾化学成分分离的研究。 为进一步寻找人参花蕾中皂甙类活性成分,我们对人参花蕾水提液,正丁醇萃取之皂甙部分进行了分离,分离中发现在Rc与Rd之间存在有“8”形未知成分,这两种皂甙的性质极其相近,常用溶剂系统很难分离,为此我们利用溶解力三角相图最佳溶剂系统选拔方法,摸出较为理想的溶剂系统,分离出一种未知成分R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