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76例PCI术后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心房颤动发生,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30)与无心房颤动组(n=146).记录并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心肌内出血(IMH)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2月-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行直接PCI治疗,且于术后3~7 d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204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存在IMH分为IMH阳性组(n=87)与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优化药物治疗(OM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循环单核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队列1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及时直接PCI的新发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生心肌梗死(MI)第1、2、3、5、7天,行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流式细胞分析。发生MI第2天,检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队列2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11月收治的133例行及时直接PCI的新发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89例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早期OMT组(n=64)与非早期OMT组(n=125)。比较早期OMT组与非早期OMT组患者基线特征。分析早期OMT对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出院时左心室(LV)功能不全与出院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早期OMT减少Mon2计数对MACEs的影响。结果 早期OMT组患者糖尿病史、前壁MI比例、eGFR、LDL-C均高于非早期OM...  相似文献   

4.
俞泓  张蛟  贾小伟  李屹  安军  刘惠亮 《武警医学》2018,29(6):611-614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组织突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02至2017-08接受直接PCI并行OCT检查的106例STEMI患者,包含血栓抽吸-PCI组(n=69)和标准PCI组(n=37)。在直接PCI术后立即进行OCT评估,以评估支架段的病变形态。结果 血栓抽吸-PCI组与标准PCI组最小支架面积相似[7.3(IQR:5.8~8.5)vs 7.3(IQR:6.0~8.7)mm2,P=0.818]。最大组织突出面积[0.6(IQR:0.2~1.1) vs 1.2(IQR:0.8~1.6)mm2,P<0.001],平均组织突出面积[0.1(IQR:0.1~0.2) vs 0.4(IQR :0.2~0.7)mm2,P<0.001],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上述值明显较小。与标准PCI组相比,血栓抽吸-PCI组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更大[7.1(IQR:6.2~8.0)vs 5.9(IQR:4.9~6.8)mm2,P<0.01]。结论 与标准PCI组相比,STEMI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前血栓抽吸组的组织突出面积明显减小,管腔面积较大。直接PCI术中的血栓抽吸有利于影响支架区段的病变形态,因此可作为直接PCI术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比剂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对比剂肾病(CIN)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IEMI患者80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低渗对比剂行PCI术,观察组则实施等渗对比剂行PCI术。之后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肌酐的水平、CIN的发生情况、CIN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术后48h及术后72h的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IN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χ~2=4.501,P0.05)。发生CIN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比例及对比剂使用量上显著高于未发生CIN组,但是在入院血红蛋白水平上却显著低于未发生CIN组(P0.05)。入院血红蛋白、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对比剂使用剂量是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影响因素。在PCI术后30天,两组患者在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低渗对比剂,等渗对比剂有利于降低行PCI对STEMI患者CIN的发生率且肾功能安全更高;入院血红蛋白、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对比剂使用剂量是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Caspase-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PCI后缺血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行急诊PCI的124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部位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35例,LAD中远段20例,右冠状动脉(RCA)近段16例,RCA中远段17例,冠状动脉左旋支(LCX)10例,左冠状动脉第一对角支(D1)或左室后支(PLA)10例,其他16例(左主干、多支病变及未明确病变部位);根据PCI后缺血时间将患者分入4组,分别为0~3 h组(n=20)、3~6 h组(n=58)、6~12 h组(n=40)及12~24 h组(n=6)。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即刻、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12、24、48 h检测Caspase-3酶活力值。分析不同病变部位患者术前Caspase-3酶活力值与缺血时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缺血时间组术前即刻、术后即刻、术后6 h的Caspase-3酶活力值。结果 病变部位在LAD近段、RCA近段、LCX、D1或P...  相似文献   

7.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严重出血患者临床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12例急性STEMI接受急症PCI患者资料.比较严重出血患者(严重出血组)和其他患者(对照组)住院期间和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出血组年龄较大[(70±9)岁比(65±13)岁,P=0.04] ,女性多见(51.9%比23.1%,P<0.01)、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88.9%比69.4%,P=0.03)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4%比1.3%,P=0.02)使用率增加;住院期间和1年临床MACE发生牢增高(分别为18.5%比5.7%,P=0.008;37.0%比14.3%,P=0.002).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70岁、女性、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严重出血是术后1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79,95%CI:2.21~5.90,P<0.01).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并发严重出血患者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显著增高,女性、高龄和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发生严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小板凝集功能、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柳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行PCI治疗的106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入MACE组和非M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聚集率(PAR)、FIB及二者联合对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106例患者中,24例发生MACE(22.64%,24/106;MACE组),82例未发生MACE(77.36%,82/106;非MACE组)。MACE组糖尿病史和Killp分级≥Ⅱ级比例、FIB和ADP-PAR水平高于非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低左室射血分数、高FIB、高ADP-PAR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应用于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5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n=31)和非高龄组(<70岁,n=34),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中使用肝素和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48h和30d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重建和猝死)、出血事件以及血小板减少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77%)高于非高龄组(35%,P<0.01);PCI术后48h及30d,两组均无死亡及靶血管再次重建病例。术后48h,两组均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病例。术后30d,高龄组有1例发生心绞痛,1例再发心肌梗死;非高龄组有2例发生心绞痛,无再发心肌梗死发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高龄组有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大便化验潜血阳性;非高龄组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镜下血尿,1例牙龈出血。术后30d,两组均无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大出血,无血小板减少发生。两组总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酐/胱抑素C比值(SCr/Cys C)作为肌肉减少指数(SI),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院内不良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SI预测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效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接受急诊PCI的306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s分为MACEs组(n=43)与非MACES组(n=26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急诊PCI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对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I的预测效能。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间MACEs发生率为14.1%。术前MACEs组SI水平明显低于非MAC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多次校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发房颤、Killip 2-4级、SI、三酰甘油是急诊PCI术后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CI术联合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并分析其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于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实施PCI术的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实验组(n=58)。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实验组冠脉内予以替罗非班,对照组不予以替罗非班。1个月后,比较观察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不稳定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T波峰-末间期(Tp-Te)、Tp-Te离散度,并使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高危因素。结果 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验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p-Te、Tp-Te离散度较实验组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组的年龄≥6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冠心病家族史、有吸烟史、病变部位为前壁梗死型、冠脉病变≥2支以及未联合替罗非班为PCI手术治疗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PCI术联合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和Tp-Te、Tp-Te离散度,年龄≥6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冠心病家族史、有吸烟史、病变部位为前壁梗死型及冠脉病变≥2支均为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1 897例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PCI策略将所有患者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n=1 538)与完全血运重建组(n=359)。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2年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1年和2年净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1年MACCE发生率为6.8%(104/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3.9%(14/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2年MACCE发生率为9.0%(139/1 538)、全因死亡发生率为5.7%(88/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5.6%(20/359)、3.1%(11/3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MVD的急诊STEMI患者,住院期间内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可以显著改善其远期临床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接受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n=40,对照组)和序贯治疗组(n=43),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序贯治疗组术前80 mg/d,术后40 mg/d,3个月后20 mg/d.观察术前及术后2、4、6、8、10、12、14 h IMA,术中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序贯治疗组PCI术后血清IMA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可显著改善急症PCI患者心肌缺血,对心肌起主要保护作用,并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 760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将STEMI患者分为常规组(KILLIPⅠ级,n=7 787)与观察组(KILLIPⅡ~Ⅳ级,n=973)。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指标、临床各项主要指标、院内死亡事件及其他临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病年龄以及女性、高脂血症、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入院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术中主动脉内囊反搏术应用比例、D2B时间、三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而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其中,观察组术中、术后病死率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及D2B时间是STE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心力衰竭的STEMI患者PPCI院内病死率增高,针对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应尽量缩短D2B时间,积极优化围术期救治策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以期降低患者院内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PO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203例接受急症PCI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IPOC组(n=103)和对照组(n=100),IPOC组在再灌注开始1 min内行IPOC处理,对照组在再灌注后最初6 min内不作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校正的TIMI计帧(CTFC)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POC组CTFC明显快于对照组[(25.3±7.9)帧对(29.4±8.4)帧(P<0.05)];IPOC组CK-MB峰值、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7.3±83.6) U/L对(201.5±77.3) U/L,(2.5±1.3) ng/ml对(3.1±1.0) ng/ml)(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WMSI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IPOC组LVEF、WMS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7.4±8.7)%对(53.6±9.3)%,1.19±0.4对1.27±0.3(P<0.05)]。 IPOC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C能够改善STEMI急症PCI治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诊PCI术后患者N-proBNP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84例,按ACS治疗分为6组:PCI且UA组;非PCI且UA组;PCI且N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PCI且STEMI组;非PCI且STEMI组.依次测量入院时、入院后24 h、7 d的N-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和NSTEMI组血浆N-proBNP水平高于UA组.无论是否行PCI术,患者入院后24 h的N-proBNP显著增高;7 d时N-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行PCI者入院后24 h和7 d的N-proBNP水平与同时期未行PCI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90 d内发生猝死、有症状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第7 d N-proBNP水平,与未发生心脏相应事件的患者的N-proBNP水平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N-proBN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ACS类型相关,PCI介入治疗可以使血浆中N-proBNP水平下降,N-proBNP可作为判断AC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早发STEMI(男≤55岁,女≤65岁)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1428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n=381)和中年组(年龄>45岁,n=1047),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青年组患者中男性(97.1% vs 76.7%,P<0.01)、吸烟(76.9% vs 65.7%,P<0.001)、超重(70.3% vs 64.9%,P=0.014)及高脂血症(53.3% vs 44.6%,P=0.004)比例均明显高于中年组,但高血压(35.4% vs 43.6%,P=0.005)、糖尿病(14.7% vs 23.9%,P<0.001)、肾功能不全(3.4% vs 8.5%,P=0.001)以及卒中史(1.6% vs 5.3%,P=0.002)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冠脉造影显示青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年组(47.5% vs 63.6%,P<0.001)。青年组3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7.1% vs 4.8%,P=0.04)。结论 青年早发STEMI患者的合并症较少,但可控性危险因素显著高于中年患者,且长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与12~48 h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 6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发病时间<12 h,n=1 405)与B组(发病时间12~48 h,n=264)。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脑卒中、出血、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生存分析评价不同时间段对STEMI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影响。结果 B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靶病变血管、靶病变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植入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669例患者中,失访47例,随访成功率为97.2%(1 622/1 669)。A、B两组患者随访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0%(239/1 405)、15.5%(4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组较A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晚期(时间12~48 h)介入治疗为危险因素,但不同时间段(时间<12 h与12~24 h)并非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危险比=1.125,95%可信区间0.519~2.438,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12~48 h)行介入治疗并非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131例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血运重建时机(非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时机)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后同台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MV-PCI,n=21)、7 d内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7 d stagedPCI,n=82)以及8~60 d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60 d staged-PCI,n=28)。比较3组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的随访,MV-PCI组、7 d staged-PCI组与60 d staged-PCI组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d staged-PCI组的MACE(7.1%比19.0%、20.7%)、缺血驱动血运重建(7.1%比19.0%、15.9%)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0比4.8%、4.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MV-PCI组和7 d staged-PCI组,且60 d staged-PCI组MACE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两组。结论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在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8~60 d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有使MACE、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MHR)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NOAF)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01至2018-06就诊的老年STEMI患者181例,根据入院7 d内是否发生NOAF分成房颤组(31例)和非房颤组(150例),比较两组MHR。同时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预测老年STEMI患者术后NOAF的能力。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HR、入院心率、LAD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 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37,1.160,1.736,95%CI:1.200~2.812,1.041~1.292,1.007~2.990,P<0.05);(2)ROC曲线分析提示,MHR预测老年急性STEMI术后NOAF的最佳截点为15.81,预测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90.3%,AU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0.859~0.987;P<0.01)。结论 MHR是老年急性STEMI术后NOAF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