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脾胃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生理、病理特点,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然总有语焉不详之嫌,以致后之学者多"引其文而不通其意",笔者读书之余,亦有颇多疑惑,今拟从"体用学说"对有关脾胃的相关论述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樊志明 《新中医》2008,40(11):91-92
经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疗效显著.临证只要方证相合、辨证得当,则效如桴鼓.笔者用之每有效验,尤以治疗疑难急症见长.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沈舒文教授运用脾胃升降理论治疗了多种疾病,本文重点介绍沈舒文教授运用升脾降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痞满、升发脾气法治疗脑供血不足之眩晕、通降胃腑法治疗排便障碍疾病之便秘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介绍刘德喜教授运用"脾胃转枢理论"论治脾胃病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脾胃转枢"是脾胃通过回旋运转、变化与中和作用,使脏腑之气、阴阳水火维持上下升降、内外出入的正常运动。临床针对"脾胃转枢"失常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与调畅情志,枢转脾胃气机是其诊治的要义。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故笔者治疗脾胃病,常采用多种治法,并结合辨证分型,灵活用药,获满意疗效,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脾胃病理论丰富,特色显著。清末民初,江南医家尤其是孟河、吴门医派的诸多名医,素以论证求精、用药细腻著称,有很多脾胃病诊治经验和精辟论述尚存于医籍之中,足资后学借鉴。笔者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多年来研习传承前贤医家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将脾胃病常见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健脾理气、疏肝和胃、温胃建中、甘凉濡润等二十七法,并对选方用药做了梳理,以期执简驭繁,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陈超 《环球中医药》2010,3(5):374-376
黄疸不但为中医病证名,亦为西医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中重要内容之一,相同的名称及其临床特征虽为中西医结合的切人点,但亦导致了初学者之迷茫,多将在主要在于脾胃之病位误认为在肝脏,对肝脾同病者不知先后次序而谓“肝病传脾”者。重温《临证指南医案》,学习吴门医派创始人叶天士从脾从胃论治黄疸之理论及其经验,有助于对黄疸病因、病位、病机的再认识。其明确提出的黄疸“以湿(热)得之”,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而非在于肝藏),治疗阳黄在胃、阴黄在脾,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现不揣简陋,浅析于下。  相似文献   

10.
论脾胃病临证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海  饶晶 《中医药通报》2008,7(1):52-53, 23
中医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肠炎、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闷、呕吐、泄泻以及腹痛等。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之目的在于重建脾胃脏腑的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等生理功能。因而在治疗该病时选药和配伍是很讲究的。本文试就脾胃病临证用药做一浅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王垂杰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  王垂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90-1391
介绍了王垂杰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主要从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介绍临床经验,用药特点等。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金鹏 《吉林中医药》2004,24(11):54-55
笔者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脾胃病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顽固性呃逆,欲降宜重升宣患者周某,女,60岁,退休教授,1996年1月30日初诊。自诉呃逆2年余,诉时时呃逆连声,经针灸、服中西药物若干,均初效继则呃逆如故。现患者呃逆连声,胃脘满闷,胸中烦热,胁下胀痛,大便燥结,舌质  相似文献   

13.
国医大师李玉奇擅治脾胃病,在遣方用药方面颇具特色。善用黄芪,重视脾胃升降,注重存津液、保胃气,强调量效关系等,验之临床,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4.
吴晖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502-502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脾胃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治疗思路。笔者以脾胃学说为指导,在临证中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如下。1泻火通腑治疗急性哮喘某男,36岁。2009年11月5日诊。自述3d以来,咳嗽哮喘痰鸣,喉中如曵锯,痰液黄稠难咳。烦躁口渴,腹胀,大便3d未解,小便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曾静滴头孢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一、寒热并治,辛开苦降法本法是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职,邪热内陷,胃虚气逆而引起的脾胃病常用治法之一。用以治疗胃脘痛或痞满呕恶,肠鸣泄泻等证甚佳。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和肠炎等辨证用之收效亦理想。病例:陈某,男,47岁,惠胃脘痛2年之久,痛处得暖得按可减。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渍疡,病发时伴肠鸣便溏,吐酸口苦,腹胀舌红而苔黄,诊脉弦细数。1985年5月来院求治,证见胃中有热,肠中有寒。治宜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药用:法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8克,黄连6克,佛手10克,香附子10克,玄胡10克,川楝子10克,党参12克,白芍15克,焦楂10克,炙甘草10克。嘱服7剂后,痛胀大减,口苦泛酸亦缓,大  相似文献   

16.
徐珊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医疗及教学工作,系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对脾胃病中医诊治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笔者有幸师从徐珊教授,兹将徐师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8.
浅谈脾胃十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证候繁多,临床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气下陷、寒湿因脾、胃火炽盛、胃阴不足等十一证。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益气升阳、温中化湿、益气摄血、养阴润燥、温胃散寒等十一法。临床具体运用时需把握好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对矛盾,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与儿科临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医古代文献对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论述 ,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总结归纳脾胃学说与儿科临床的重要意义 ,并指导儿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指出:内科杂病与脾胃密切相联,应注重后天之本的调理。注重升降、顾全润燥、三因制宜、重视湿邪、用药轻灵、调护有方。注重综合治疗,先以汤药调理,再以丸药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