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病变的4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十二指肠肿瘤样病变)和恶性组(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病变),分别有28例、16例。记录2组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2组的多模态MRI功能评分、多模态MRI形态评分。结果 2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肿块形态、管壁柔软、黏膜、组织浸润、转移病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张水成像联合多模态MRI可根据肿块形态、管壁柔软度、黏膜情况等鉴别十二指肠原发性肿瘤与肿瘤样病变,其中原发性肿瘤的ADC值较肿瘤样病变低,且TIC以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T MR多模态成像运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0例,均经病理检验确诊,按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n=44)与恶性组(n=16),两组均接受3.0T MR多模态成像检查,观察各组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MRI检查,发现2~3类有42例,4~5类有18例,符合率90.00%(54/60),灵敏度90.91%(40/44),特异度87.50%(14/16),阳性预测值95.24%(40/42),阴性预测值77.78%(14/18)。两组不同b值的ADC差异显著,且恶性组不同b值的ADC均低于良性组(P <0.05)。良性组Ⅰ型发生率高出恶性组,但Ⅱ型、Ⅲ型发生率低于恶性组(P <0.05)。结论 3.0T MRI多模态成像检查的效果更好,能更准确鉴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下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25例中,良性11例,其中脂肪瘤5例,骨化性肌炎1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瘤4例;恶性14例,其中滑膜肉瘤6例,转移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良性组肿块最大径平均(8.36±3.50)cm,恶性组(11.9±4.61)c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均匀中等或中等偏高信号为主,1例伴瘤周水肿;恶性组病变内部信号T1WI、T2WI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4例伴瘤周水肿(P0.05)。良性组6例未强化,恶性组均不同程度强化;良性组5例STIR呈低信号,恶性组2例STIR呈低信号;良性组无周围组织侵犯,恶性组8例伴周围组织侵犯,以上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边界、范围、大小、内部成分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原发性心脏肿瘤MRI诊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肿瘤42例,其中良性32例,恶性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磁共振心脏电影(Cine MR)检查,12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 4 2例共47个肿瘤,MRI全部检出,良恶性诊断正确41例,定性诊断准确27例(黏液瘤22例,脂肪瘤3例,血管瘤和纤维瘤各1例).结论 MRI对心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高,是综合评价心脏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明显的瘤周水肿(36.84%) 仅见于恶性肿瘤及呈侵蚀性生长的良性病变;邻近结构受侵征象在恶性肿瘤中的出现率(63.64%) 明显高于良性(18.52%);10 cm大小分界对鉴别良恶性有特异性;信号分布均匀性程度及边界清楚程度在良、恶性病变中有较高的重叠性.良性肿瘤MRI的组织学定性准确率(77.78%)高于恶性(36.36%).结论 综合分析肿瘤MR征象对鉴别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良、恶性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应满  袁利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2):1685-1687
目的 评价MRI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女性乳腺(包括40例恶性和20例良性病变)进行MRI检查,选用频率饱和法压脂或反转恢复成像,30例行压脂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结果 MRI脂肪抑制的乳腺图像显示40例46个良性病灶,20例22个恶性病灶.增强扫描MRI 30例显示38个病灶,20个良性,18个恶性.18个恶性病灶对比强化程度较病灶平扫时信号明显增高.乳腺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流出型14例恶性、2例良性;平台型3例恶性、2例良性;单相型1例恶性、16例良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相型提示良性,平台型提示可疑恶性,流出型提示恶性.结论 MRI脂肪抑制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乳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在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检查(4例)及手术证实(2例)的6例十二指肠溃疡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的MRI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结果 MRI与MRCP清晰显示6例十二指肠溃疡所致梗阻性黄疸的病变部位与病变范围,与手术及内镜所见相同,定位均较准确.结论 MRI及MRCP可清晰显示十二指肠病变形态、范围及与扩张的胰胆管之间的关系,对于十二指肠溃疡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同、反相位化学位移成像中的信号改变及信号强度比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3例脊柱病变患者行MRI梯度回波同/反相位检查,良性病变36例,恶性病变27例,并以63例中的正常椎体作为正常组。分析病变椎体在同、反相位上的信号改变及其信号强度比(反相位信号强度/同相位信号强度),对三组信号强度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2.8%)例椎体良性病变组显示为反相位低信号、同相位高信号;16(59.3%)例椎体恶性病变显示为反相位高信号、同相位低信号。正常椎体组、椎体良性病变组及椎体恶性病变组的信号强度比均数和标准差分别为:0.71±0.17、0.90±0.13和1.04±0.20(P<0.01)。结论:梯度回波MRI同、反相位成像的病灶信号强度改变及信号强度比对预测椎体良恶性病变的性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局灶性前列腺疾病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4例良性局灶性前列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MR常规序列、肝脏容积快速扫描(LAVA)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检查特征,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14例,囊肿7例,炎症4例,脓肿2例,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环形强化病变28例,共30个病灶(良性17个,恶性13个),术前行磁共振扫描.统计病变的动态增强MRI征象(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曲线)及扩散加权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值),并运用x2检验及t检验分析良恶性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与乳腺环形强化病变良恶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DCE-MRI及DWI纳入不同的诊断模型,并评价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动态增强MRI征象(包括形态、边缘、周围供血血管及时间-信号曲线)及扩散加权成像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环形强化病变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这些征象及参数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环形强化病变有意义的参数.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取1.05×10-3mm2/s作为乳腺恶性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阈值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70.6%(P=0.001).DCE-MRI联合DWI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其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分别为94.1%、76.9%及86.7%.结论 动态增强MRI联合DWI技术,可明显提高乳腺环形强化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TIC)、半定量指标与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个乳腺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指标以及ADC数值。分析测定的6个半定量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正性增强积分(PEI)、时间最大密度投影(TMIP)、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入(WI)、流出(WO),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6个半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联合MRI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参数、ADC值得最佳诊断组合及最佳切值。结果:良性病灶38个,恶性18个。良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29个(76.3%),TTP≥180s(79.4%)、MSI≤1500;恶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14个(77.7%),TTP<180 s(91.79%)、MSI>1500。ADC数值良恶性病灶的分界为1.04×10^3mm^2/s。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MSI)、ADC值联合诊断敏感度98.2%、特异度93.3%。结论: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火上升斜率(MSI)、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均有价值。且联合使用使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一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试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试验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比较其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拟诊肿块的患者37例,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均获得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对病变的边缘、形态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分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组进行判断。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良性和恶性ADC值比较。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9.5%、72.2%和3.221、0.146。良性病变组ADC值1.474±0.441(×10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1.082±0.160(×10^-3mm^2/s),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0.05)。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66.7%和2.842、0.079。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83.3%和5.684、0.063。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较单一动态增强扫描或扩散成像诊断效能强。  相似文献   

13.
曲宁  罗娅红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5-518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双指数模型DWI及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肺孤立性病变(SPLs)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能。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SPLs(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10例),术前均行胸部多b值DWI(b=0、5、10、15、20、25、50、80、150、300、600、800及1000 s/mm2)及18F-FDG PET-CT扫描。所有病灶的MRI原始图像根据单、双指数模型测量得到的参数包括ADC total值、D值、D star值、f值及PET-C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SPLs良、恶性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进一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恶性肿瘤ADC total值、D值、f值及D star值分别为(1.01±0.21)×10^-3mm^2/s、(1.01±0.25)×10^-3mm^2/s、(17±12)%及(44.6±28.0)×10^-3mm^2/s,而良性病变对应参数分别为(1.31±0.23)×10^-3mm^2/s、(1.28±0.30)×10^-3mm^2/s、(22±10)%及(41.0±23.2)×10^-3mm^2/s,其中参数ADC total值、D值及f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5、-2.861和-2.420,P<0.05)。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SUVmax值分别为(13.27±5.77)和(5.77±4.0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56,P<0.05)。SUVmax、ADC total值、D值及f值四个参数的AUC分别为0.833、0.860、0.815和0.765,对应敏感性分别为96.15%、65.38%、69.23%和57.69%,特异性分别为70%、100%、90%和100%。结论单、双指数模型DWI的参数ADC total值、D值及f值在SPLs中都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中ADC total值与D值的诊断效能较高,与SUVmax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的ADC值在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行不同b值(分别为0、500、700、900s/mm2)的DWI扫描,对70个病灶进行分析,全部病灶依据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为标准,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值为500、700、9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恶性组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则b值为500、700、900s/mm2时,诊断阈值分别为1.687×10-3 mm2/s、1.465×10-3 mm2/s、1.543×10-3 mm2/s。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时ADC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作用,显示b值为700s/mm2时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6.92%、82.50%、93.57%和66.67%。结论:b值为700s/mm2时获得的ADC值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3.0T MRI影像学特点,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DCIS 97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记录DCIS的形态学、病变强化至120s时的峰值(%)、时间-信号曲线(TIC曲线)及DWI特征.结果 97例共检出100个DCIS病灶.其中点状/斑点状病灶3个(3%),非肿块样强化病灶83个(83%),肿块型病灶14个(14%).非肿块样强化病灶中,以段状(48个)和局灶区域状(22个)分布最常见,43.4%呈集簇状强化.所有病灶平均120s强化峰值为172%±54%.TIC曲线以平台型(Ⅱ型)最多见.87个病灶DWI扩散受限,肿块型与非肿块型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22)×10-3mm2/s及(1.23±0.15)×10-3 mm2/s.结论 DCIS的典型形态为段样分布的集簇状强化,TIC常表现为Ⅱ型.DWI可提高DCIS检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肿块与非肿块两种强化方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170例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前有完整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影像资料。在动态增强图像上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将病灶分为肿块强化(116例)及非肿块强化(54例)。对关注病灶测量3次ADC值,取其中最小ADC值纳入研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ADC值的差异和频数分布特点,并比较两种强化方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无差异。结果170个浸润性乳腺癌平均ADC值为(0.99±0.18)×10^-3mm^2/s;肿块强化病灶的ADC值低于非肿块强化病灶[(0.96±0.15)×10^-3mm^2/s比(1.08±0.22)×10^-3mm^2/s,P<0.001];ADC直方图显示肿块病灶的ADC值比非肿块病灶分布更集中。肿块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105例,非肿块强化病灶的TIC曲线分别为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36例,两组TIC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肿块和非肿块强化浸润性乳腺癌的ADC值存在系统性差异,非肿块的ADC值分布离散可能来自于非肿块测量的部分容积效应,应用ADC作为界值时应区别对待两者的ADC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指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djuvant chemotherapy,NCT)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7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76处病灶进行NCT前第一次MRI检查,NCT后3个月内再做第二次MRI复查,分别对比两次MRI检查中各指标的不同,病灶最大径为10~92 mm.结果 NCT前后病灶表面弥散系数(ADC)值为(0.94±0.18)×10-3 mm2 /s和(1.16±0.30)×10-3 mm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1074.5,P<0.0001);NCT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有由Ⅲ型向Ⅰ型变化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7.1845,P<0.0001).病灶最大长径的诊断准确率为94.7%;病灶功能指标TIC和ADC值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6%和76.3%;综合功能指标诊断准确率为89.5%,与病灶大小的诊断准确率间无统计学差异(2=0.8143,P=0.3669>0.05),高于ADC值的诊断准确率.结论 乳腺癌NCT后病灶缩小、ADC值升高、TIC有向Ⅰ型的变化趋势;在评价NCT疗效时,病灶最大直径的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代表疗效;病灶MRI综合功能指标优于单项指标,且接近病灶最大直径的评估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DWI检查中ADC值和LSR值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肺部CT检查发现肺部大于1cm结节或肿块的55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检查和DWI(b=600s/mm^2)扫描,分析肺内良恶性病变ADC值和LSR值的特点。结果 :ADC值和LSR值诊断肺内良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和0.783,最佳诊断阈值为1.53×10^-3mm^2/s和1.075。ADC值和LSR值诊断肺内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79.1%和72.1%,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6.7%,两者之间灵敏度与特异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4,0.48);将ADC值和LSR值联合诊断肺内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3.0%,高于任何单一的诊断方法(P=0.04,0.0077);特异度为73.3%,与单一诊断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48)。ADC值、LSR值以及ADC值联合LSR值诊断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和准确率分别为87.2%,57.9%,2.96,0.29,52.4%,77.6%;93.9%,52.0%,5.4,0.32,58.8%,75.9%;90.9%,78.6%,3.48,0.23,66.3%,87.9%。结论:磁共振DWI检查对鉴别肺内良恶性病变具有诊断价值,将ADC值和LSR值联合起来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一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