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与椎弓根外侧螺钉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比较效果。方法:分析胸椎骨折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胸椎椎弓根螺钉组30例和椎弓根外侧螺钉组30例。结果:椎弓根外侧螺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螺钉松脱、肋间神经痛等方面均低于胸椎椎弓根螺钉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弓根外侧螺钉组治疗胸椎骨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和下胸椎的应用已日益广泛且逐渐成熟,但其在上胸椎的应用却受到限制,其原因是上胸椎椎弓根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和毗邻重要结构;上胸椎置钉技术还不够完善,且有相对较高的并发症。近年来,对上胸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日益深入,并提出更加精确的置钉技术,这将极大地促进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上胸椎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xis内固定系统对20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进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中并发症和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置入螺钉92枚,其中准确置入有81枚,准确率为88%;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1枚疑有血管损伤,另有1枚术后出现神经刺激症状,余未发现有脊髓、神经及血管等损伤;有3枚螺钉在初次置钉后有松动感,虽经有效处理,但其中l枚在术后3个月出现退钉现象。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是安全可行的。熟悉颈椎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万向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60年代Boucher等提出椎弓根螺钉的概念,并被Roy-Camille等人推广应用在腰椎后路手术中开始,椎弓根螺钉就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成为了脊柱内固定器械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更加符合脊柱力学特性的“特殊”椎弓根螺钉也随之应运而生,万向椎弓根螺钉便是其中一种,因其在设计中于螺钉杆与螺钉冠之间加入了一个半弧形的耦联装置(Ball-in-cup),使螺钉冠能够在任意方向上做一定角度的旋转而得名。全球第一枚万向椎弓根螺钉由DePuyMotech公司发明,并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8.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5):547-55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较于术前,术后7 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增高、后凸Cobb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7 d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减轻胸腰椎骨折症状,纠正胸腰椎畸形;但相较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相关微创优势,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11.
陈亮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4):2122-2123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n=42)和B组(n=42),A组患者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B组患者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与B组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明显比B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选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椎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是否安全可行。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1年4月内10例颈椎肿瘤患者(9例良性,1例为肝癌骨转移)行此手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共置螺钉67颗,61颗置入准确,6颗穿破椎弓根皮质,准确率为91%。10例患者术中均有大量出血。4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其中1例术后3周症状消失,另3例术后神经功能逐渐代偿,其余未发现神经血管症状。初置钉时有3颗螺钉松动,经处理后术后半年内复查均无拔钉现象。结论:颈椎肿瘤行后路切除、植骨融合、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熟练掌握颈椎解剖,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置钉个体化以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对手术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及康复过程,所有患者均行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和cobbs角度数改变,观察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随访检查结果示治疗后cobbs角度数减小、椎体高度增加显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矫正治疗失败.结论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骨骨折安全可靠,疗效肯定,但恢复期有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矫形失败风险,临床操作应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3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术中采取跨伤椎固定技术或经伤椎固定技术固定骨折,其中经伤椎体固定组54例,跨伤椎固定组44例。比较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前伤椎后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周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后凸角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均可以减少VAS评分(P〈0.05),同时减少伤椎后凸角度(P〈0.05)。跨伤椎固定组与经伤椎固定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周2个时间点的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伤椎后凸角、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术中失血低于经伤椎固定组(P〉0.05),但内固定断裂风险高于经伤椎固定组(P〈0.05)。结论: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固定胸腰椎骨折均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维持伤椎矫正度,但经伤椎固定技术的术后内固定失败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量不同脊柱组织的电阻抗,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电阻抗数据的组织分类算法并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寻找不同组织电阻抗分类阈值。 方法 取离体脊柱组织,应用电化学分析仪采集10~100 kHz频率范围内皮质骨、松质骨、脊髓、肌肉、髓核的电阻抗。将两只猪采集的数据集分别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应用主成分分析降维至二维数据,训练和验证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的分类算法,应用集成学习的方法计算不同组织分类的电阻抗阈值。 结果 5种组织在10~100 kHz的测量频率内,电阻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应用主成分分析降维的数据集建立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识别不同组织的准确率为100%。应用集成学习建立的多个分类器计算出了不同组织的电阻抗分类阈值。 结论 基于支持向量机可以实现脊柱术区组织电阻抗的准确识别,有望应用于临床协助医生提升组织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胸腰椎骨折的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168)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n=168)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矫形效果、疼痛情况的差异,评估两组疗效,观察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在术后的1、6、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8例(4.76%)、11例(6.55%)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与传统切开复位术相当,且其具有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的优势,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借助机器学习构建江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借助问卷的方式获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的5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71例健康人群调查数据,收集其基本信息及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特征,使用机器学习分析上述特征关系,并构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基于t检验及Mann Whitney检验发现,缺血性脑卒中与健康人群年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否有症状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借助AUC评估方法,对上述指标基于朴素贝叶斯模型、支持向量机构建江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认为支持向量机表现最优(AUC分别为0.996、1.000)。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江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且缺血性脑卒中与多种病理特征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后续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干预及精准医疗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灰值患者心力衰竭判别模型并评价.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进行NT-proBNP 实验室检测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信息,数据清洗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两种置钉方法的疗效。方法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分别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35例)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5例)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70例均获得6~1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切口长度、失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半年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损伤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一种基于锥形束CT(CBCT)影像的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系统,验证和评估其在腰椎椎弓根螺钉规划中的有效性和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单中心机器人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所用CBCT引导影像和椎弓根螺钉规划信息患者130例,其中脊椎分割和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训练100例,算法验证30例。通过Dice系数和定性评估来评价分割结果;基于Ravi分级和Zdichavsky分级评价椎弓根螺钉自动规划结果;基于Babu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上关节突侵犯情况;利用Kappa分析评估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10例分割定量评估中,Dice值为0.99。30例分割定性评估中,专家对于分割结果的平均可接受率为94.9%,平均满意率为80.5%。共计自动规划了300枚椎弓根螺钉,298枚(99%)为Ravi 1级,300枚(100%)为Zdichavsky IA级。2枚(1%)为Ravi 2级(突破皮质<2 mm),均为向外侧偏出皮质。评估椎弓根螺钉侵犯关节突的情况,300枚螺钉中,294枚(98%)为0级,共计6枚侵犯上关节突,其中3枚(1%)为1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