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9(1):99-100
静脉输液过程中加用少量多次药物静推,如何减少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目前尚无报道,作者通过2000例次静脉输液患儿推药物,探讨了可减少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3种操作方法,减轻了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护理质量,有利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同时进行静脉注射时防止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方法。方法:将116例需静脉推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研究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法,研究组采用改良法。结果:研究组在带入空气上差异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改良法既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又减少了空气栓塞和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4.
为了减轻患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在患名同一静脉通路上分离头皮针进行临床静脉给药或应急用药。在此情况下头皮针栓内会有微量空气不易排除,且随药液迅速进入静脉,给患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笔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思考研究,发现有一方法的效果不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输液中小剂量静脉推注,是临时给药抢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例如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时需5~10分钟推注阿托品1次,推注时一般选择在输液中分离头皮针进行推注,但在分离头皮针时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针栓内常有微量空气不易排出,随着静注或静滴进入人体增加感染机会和不必要的损伤。且可造成护理人员和病人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甚至造成空气栓塞和护患关系紧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采用3种不同方法消除静脉推注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并将3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临时静注药物多采用针筒给药,每次更换针筒时会在头皮针针座部分留有空气,再行注射时会有少量空气进入血管。为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提高护理操作质量,现将个人在多年护理工作中总结掌握的三种防止上述现象的方法介绍如下。①换药时左手握住头皮针止血,将针座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推注时避免将微量空气带入血管内的措施。方法:按住院号的单双,将318倒静脉输液过程中椎注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138例)和改良组(180例)。传统组将输液管与头皮针分离后,直接接在注射器进行药物推注;改良组则在接上注射器时,先捏紧头皮针栓下部,使针栓上部充满药液,驱除了针栓里面的空气,然后接注射器,输液管末端套入从注射器上分离出来的针头。注射器接头皮针后,稍回抽活塞,将注射器乳头内由于空吸作用而产生的微量空气吸进针筒里,然后再进行推注药液。对两组不同方法空气进入血管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良组空气进入血管,明显少于传统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运用改良法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推注药液,可明显减少微量空气进入血管内,此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病人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在患者同一条静脉通路上分离头皮针.进行临时静脉给药或抢救用药.是常用的方法.但在分离头皮针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很容易使头皮针栓内产生微小气泡.不易排除,且随药液迅速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采用不同连接方法进行临床实践研究.现就116例患者治疗实践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如何避免静脉输液时微量空气进入体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常用的基本操作,也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最关键的操作之一。通过静脉输液,直接将药物输入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临床上静脉输液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漏洞,导致微量空气一次性或逐次进入体内引起病人的恐慌。本文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用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徽循环,维持血压,防病治病,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给药迅速,疗效快,刺激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彻底排除输液管中的空气,保证输液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中抽吸回血静脉推注法消除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四方面护理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观察组在静脉推药前见有回血继续回抽至头皮针管1/4处,将接头处空气吸入到注射器内再行推注。完毕后,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开关,见输液管乳头挂着一滴将要流出的液体时,迅速连接头皮针。结果:观察组无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3%(P0.01)。结论:观察组操作方法简便,避免了微量空气进入血管,提高操作的安全性,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过程中,小剂量的药物推注是临床上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通常选择在输液管和头皮针连接处进行,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由于空吸作用,很容易在其两端产生微量气泡不易排出,随药液迅速进入静脉,给患者带来威胁和危害,同时也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2002年6月,我科对静脉推注方法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微量空气随药液进入人体,减少了污染,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消除静脉注射中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住院患者中实施的116人次静脉注射,根据注射过程是否完全消除气泡,用时长短,药物剂量是否准确进行对比、总结。结果应用的两种方法优缺点比较明显。结论护士应随机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消除静脉注射中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减少患者心理压力,避免微量空气在静脉注射药液时进入血管内,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将60例患者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采用平时常用的操作方法,实验组在静脉穿刺时见有回血继续回抽至头皮针管的1/4处,并将微量气泡轻弹回到注射器内,方可注射药液。注射药液后,首先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开关,见输液管乳头挂着一滴将要流出的液体时,迅速连接头皮针。结果:普通组有空气进入25例,无空气进入5例,成功率16.7%;实验组有空气进入1例,无空气进入29例,成功率96.7%。两组成功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实验组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感染机会,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时血液透析回路管静脉管道与静脉穿刺针连接时,为防止微量空气进入血管的方法,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及一些不良后果。方法随机将血液透析患者10例80例次,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常规组采用血液透析回路管静脉管道与静脉穿刺针传统的两管道直接连接操作方法,而改良组则在血液透析回路管静脉管道与静脉穿刺针连接时双手拇指、食指挤压两管端接头液体,使两管乳头端液体充盈后,迅速连接的方法。结果通过改良血液透析回路管静脉管道与静脉穿刺针的连接方法,能有效地防止微量空气进入血管,预防了操作过程中空气微粒造成的污染,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性。常规组与改良组在空气进入情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组透析管道的连接操作方法安全、可靠,可以弥补常规操作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岳丽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9):1082-1082
自从临床上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后 ,静脉推药时 ,由于头皮针与输液器脱接后 ,头皮针尾部存在一定空隙 ,头皮针与注身器连接时由于回抽不彻底 ,仍有少许空气随推药一起被注入体内[1] 。作者通过临床实践 ,用 5 %GS或生理盐水填充头皮针尾部的空隙 ,效果良好。1 方法1.1 用无菌操作法将要推注的药液抽入适当的注射器内 ,套上针头。取 1~ 2ml注射器抽取 5 %GS液或生理盐水 1~ 2ml后套上针头。上述注射器均放入无菌治疗盘中带入病房。1.2 将输液器上的调节夹关闭 ,分离输液器和头皮针 ,将5 %GS液滴满头皮针尾部的空隙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推注时避免将微量空气带入血管内的措施。方法:按住院号的单双,将318例静脉输液过程中推注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138例)和改良组(180例)。传统组将输液管与头皮针分离后,直接接在注射器进行药物推注;改良组则在接上注射器时,先捏紧头皮针栓下部,使针栓上部充满药液,驱除了针栓里面的空气,然后接注射器,输液管末端套入从注射器上分离出来的针头。注射器接头皮针后,稍回抽活塞,将注射器乳头内由于空吸作用而产生的微量空气吸进针筒里,然后再进行推注药液。对两组不同方法空气进入血管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改良组空气进入血管,明显少于传统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运用改良法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进行推注药液,可明显减少微量空气进入血管内,此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任洪瑛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4,5(4):279-280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原理,将一定量灭菌药液直接滴入静脉内的给药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静脉输液时,空气不易排尽,且随着排气浪费了药液,给患者造成了心理上的不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对600例静脉输液患者采用不同排气方法进行临床实践观察,现将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微量空气进入小儿头皮针软管的补救方法。方法当微量空气进入小儿头皮针软管后.立即将头皮针空气前端的软管打死结,并在死结前端重新穿刺。结果15例患儿均补救成功,均无输液反应、软管穿刺处渗漏与点滴不畅。结论所采用的补救方法简便易行,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减轻了家属与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了患儿的痛苦,杜绝了由此而产生的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