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的效果及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75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后装放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进行常规腔内后装放疗,观察组进行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标志物及1~3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RR)与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CC-Ag、CYFRA21-1及VEGF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的效果更佳,可进一步减少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近距离放射治疗开始于 190 5年 ,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使用镭作为放射源进行治疗到今天 ,这一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即短暂性置入 (放射源经施源管置入肿瘤部位 ,疗后拔出 )与永久性植入 (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部位 ,在体内自然衰减 )。在技术方面最重要的进展包括后装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 80年代以高剂量率微型源后装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近距离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置源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其主要步骤是先将施源管置入所需部位 ,拍摄定位片 …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比较CT定位组织间插植高剂量近距离后装姑息内放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35例复发性脑胶质瘤进行脑内插植后装内放疗;对另外30例复发性脑胶质瘤(对照组)进行外放疗。结果 随访1~4年,与对照组比较,接受后装治疗的患者肿瘤局部控制而并发症少。结论 CT定位组织间插植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姑息内放疗是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又一可行方法。它能减少并发症,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计划性调强放疗(IMRT)加腔内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早期鼻咽癌的剂量分布合理性和近期疗效. 方法 10例(T1-2 N0-1 M0,Ⅰ~Ⅱ期)鼻咽癌患者接受IMRT加腔内高剂量率后装治疗(观察组);计划性IMRT的处方剂量为:肿瘤靶区(GTV)60~62 Gy,高危临床靶区(CTV1)56~58 Gy,亚临床靶区(CTV2)50~54 Gy.外照射结束后休息1周左右,然后进行鼻咽腔内高剂量率后装治疗(250~300 cGy,每天2次,2~3 d)推量照射.另将该10例患者在相同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设计全程IMRT(GTV 66~70 Gy,CTV1 62~64 Gy,CTV2 54~56 Gy)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对照组).比较2组的物理剂量分布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肿瘤靶区所接受的照射绝对物理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脑干、脊髓、腮腺、垂体正常器官受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中位时间11月(4~17月),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转移,并发症少. 结论 计划性IMRI加腔内后装治疗早期鼻咽癌患者可有效地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同时降低腮腺、脑干、脊髓和垂体等危险器官的照射剂量,其物理剂量分布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蔡向东  李键 《重庆医学》1993,22(6):343-344
我院于1989年8月截止1993年元月,应用高剂量率~(60)Co和~(192)IrMSH后装治疗机,已累积治疗910人次。治疗范围涉及头、胸、腹、肢体部位的20多类肿瘤。通过近期临床观察与随访统计证明;应用了近距离治疗的病例近期疗效显著,近期有效率8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照射加高剂量率腔内后装 (腔内后装 )与单纯外照射治疗早期鼻咽癌的疗效及放射损伤发生率。方法 :将 5 6例Ⅰ、Ⅱ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加腔内后装 (综合治疗组 )及单纯外照射 (对照组 )两组 ,前者鼻咽部外照射剂量DT5 6~ 6 0Gy ,腔内后装在放疗结束前 2周进行 ,每周 1次 ,每次 8Gy ,总剂量16Gy ;后者外照射剂量DT6 8~ 72Gy。结果 :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76 .7%及 73.1% (P>0 .0 5 ) ;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 5及 7年生存率分别是 73.3%、6 3.3%及 76 .9%、6 1.5 % (P >0 .0 5 ) ;张口困难(门齿距 <3cm)发生率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6 .7%及 2 6 .9%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差别具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虽然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但是综合治疗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 ,减少放射损伤 ,提高患者放射治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宫颈癌术前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hAd-p53注射液)及放射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宫颈癌患者50例分为GTRT组(n=20)和RT组(n=30),GTRT组采用rhAd-p53注射液+后装照射+手术治疗,RT组采用后装照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前后局部肿瘤消退情况、术后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8.
全盆外照加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疗效观察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沈桂芳,何丹关键词子宫颈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腔内后装中图号R737.33我院自引进德国Buchler后装机后,于1988年全面替代以往传统的宫颈癌镭疗技术,并用全盆外照加腔内后装治疗方法,取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宫颈癌术前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hAd-p53注射液)及放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宫颈癌患者50例分为GTRT组(n=20)和RT组(n=30),GTRT组采用rhAd-p53注射液+后装照射+手术治疗,RT组采用后装照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前后局部肿瘤消退情况、术后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采用TUNEL法检测两组术后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肿瘤面积均明显缩小(P<0.01),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年内生存率无差异,术后2,5年及5年以上生存率,GTRT组明显高于RT组; GTRT组的凋亡指数及Caspase-3染色均高于RT组(P<0.01),P53蛋白则低于RT组(P<0.01)。两组的Bcl-2及Bax蛋白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癌患者瘤内注射rhAd-p53注射液治疗有效,与后装照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后装治疗技术在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在我院选择宫颈癌行腔内放射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新后装组(n=30)和旧后装组(n=30),给予新后装组患者新后装治疗技术治疗,给予旧后装组患者旧后装治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新后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旧后装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新后装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旧后装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新后装治疗技术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在宫颈癌腔内放射治疗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开发和验证基于CT图像的三维后装治疗模拟计划系统.用VC++开发以CT图像为基础的三维后装治疗模拟计划系统(3D-BSS),用JR1152-F型热释光剂量计(TLD,1mm×1mm×6mm)和仿真人体盆腔模型(CDP)验证该系统的准确性.实测剂量值与3D-BSS计算值符合较好,相对偏差在10%以内.3D-BSS准确可靠,用JR1152-F型TLD和仿真人体盆腔模型验证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三维剂量分布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子刀(商品名)的名称锎-252中子源自动遥控式后装治疗系统。它是一种融核物理、放射生物学、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等多门类学科于一体,以治疗人体腔道内肿瘤为主的大型现代化放射治疗设备。它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极低;治疗安全、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时间短、副反应轻、并发症少的特点。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全面整体的护理,对于顺利完成治疗,提高有效的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也是威胁我国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而放射治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放射治疗包括腔内后装放疗加外照射治疗。后装放疗是指先把不带放射源的治疗容器置于治疗部位,然后将放射源送入容器进行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放置治疗容器过程中医务人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我院采用多功能遥控微型高强度铱-192源后装机,具有电脑操作的治疗计划系统及机器控制系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图像引导下的三维插植后装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3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Ⅱb~Ⅳa)患者,均行外照射放疗DT50Gy同步顺铂每周化疗,因肿瘤巨大、偏心、宫旁及阴道广泛受侵等原因,不宜行常规三管腔内后装治疗,全部接受CT引导下的三维插植后装治疗,DT24-30Gy/4~5f。评估该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其中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4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年的盆腔局控率及无远转生存率均为90.6%,未发生三、四级毒副反应。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常规三管后装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外照射结合CT引导下的三维插植后装治疗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b2-Ⅱa期宫颈癌术前先期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68例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分为3组平行对照,手术治疗前分别应用全身化疗、腔内后装放疗、全身化疗+腔内后装放疗进行先期治疗,手术治疗后比较3种先期治疗方法在肿瘤组织的消退、病理改变、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方面的效果。结果先期全身化疗+腔内后装放疗方法在缩小肿瘤体积、减少宫旁浸润、降低淋巴结转移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先期全身化疗、腔内后装放疗。结论全身化疗+腔内后装放疗方法是Ⅰb2-Ⅱa期宫颈癌术前先期治疗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基于CT定位的三维一体化后装治疗系统的开发及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该系统以我院目前成熟的二维一体化后装治疗系统为构建基础,将基于CT的三维成像系统、影像传输系统、治疗计划系统、后装治疗系统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施源器置放、三维成像、靶区勾画、治疗计划制定及后装治疗的精确、迅速完成,对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放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体外照射结合近距离腔内后装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主要手段,但近、远期的放射性毒副反应较明显,临床治疗效果一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可将射线集中照射到肿瘤组织,使放射剂量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一致,理论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轻的毒副反应。2006-2008年我科对有条件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3DCRT联合192Ir腔内后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2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为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70例分为2组,3DCRT联合腔内后装组(A组)35例,常规放疗联合腔内后装组(B组)3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及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病例临床资料(n=35)组别中位年龄(岁)分期ⅡaⅡbⅢaⅢbⅣa病理分型鳞癌腺癌A组47 2 10 6 15 2 33 2B组45 3 9 7 13 3 32 31.2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肿瘤患者行开放性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1例行开放性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的肾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48例以及未出血组103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肿瘤直径较大、肿瘤累及肾窦、肿瘤累及集合系统比例较高、术前解剖影像分类系统(PADUA)分级较高、高血压病史比例较高、ASA评分较高。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肿瘤累及肾窦(OR:3.066,95%CI:1.021~7.298)、肿瘤累及集合系统(OR:1.984,95%CI:1.021~5.201)、PADUA分级(OR:1.587,95%CI:1.085~3.412)、Renal评分(OR:1.442,95%CI:1.112~4.112)是影响肾脏肿瘤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患者行保守止血32例,行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endovascular,TAE)16例,所有出血者经止血治疗后均顺利出血。结论肿瘤累及肾窦、肿瘤累及集合系统、PADUA分级是影响肾脏肿瘤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出血患者行TAE能有效提高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后装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后装治疗,目前以高剂量率后装治疗为主,就是运用远距离控制的后装治疗机,先把不带放射源的容器置入阴道及宫腔内,再与后装机传送管道接通,然后在防护良好的控制室内远距离操作,将放射源送入治疗容器,治疗结束放射源自动返回。从而达到缩小肿瘤、止血、止痛、延长生存期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宫颈癌患者接受了后装治疗。在治疗护理上的技术也得到不断提高,宫颈癌后装治疗后得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后装治疗护理是宫颈癌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103例接受了后装治疗宫颈癌患者的护理,总结了宫颈癌患者接受后装治疗护理的几点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探查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作U型管引流,解除梗阻性黄疸,术后经U型管后装^192Ir腔内照射肿瘤,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效果。方法:本组病例术中获取病理诊断,部分病例刮除管腔内肿瘤,经胆总管下段与肝面作U型管外引流,贯穿肿瘤上下有侧孔。术中银夹标记肿瘤范围,术后2周左右经U型管后装^192Ir进行腔内照射治疗,剂量和疗程依据肿瘤大小确定,可重复治疗。结果:影像学显示肿瘤局部控制优良率87.5%,随访24例中死亡19例,生存期6~26月,平均生存12月,2年生存率10.5%。健在5例,生存8~34月,平均生存18.2月,2.5年以上2例,占40%。结论:后装^192Ir腔内照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