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希贤  王国卿 《浙江医学》1998,20(4):217-218
随着心脏手术的逐年开展,术后因畸形未完全矫正、置换瓣膜的失效和毁损、瓣周漏或残余漏等并发症,需要再次施行体外循环手术的病例时有发生。现就本院近年来再次体外循环手术7例的手术结果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由于心脏重度扩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功能差,故术后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提高此类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时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使体外循环接近机体生理状态,对手术成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34 例心脏人工瓣膜替换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全部应用国产侧倾碟瓣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二尖瓣替换21 例;主动脉瓣替换9 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替换4 例。结果 1 例于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症,其余全部存活,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围术期管理;彻底纠正所有瓣膜疾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使用人工机械瓣膜替换卷缩、钙化、瓣叶僵硬的心脏瓣,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常用的机械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由于该手术需要低温体外循环,加之患者术前心肺功能较差,因此术后护理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12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所置换人工瓣膜的类型分为两组:A组85例应用机械瓣膜置换,B组40例应用生物瓣膜置换。比较两组的疗效,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A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A组术后心功能优于B组。A组瓣周漏、血栓栓塞、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疗效确切,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存活率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有效的术后抗凝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结果自动复跳21例,7例电击复跳;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4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适用于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瓣膜替换术是较复杂的心脏手术,是在心肌有严重损伤的条件下进行,故如何做好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管理对减少术后低心排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报告我院自1988年至1998年11月39例瓣膜替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和心肌保护体会。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脏瓣膜病变152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二尖瓣置换(MVR)7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9例,双瓣置换36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9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左房折叠术4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3.9%。随访14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死亡2例,其余138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尿毒症时,血中钾离子、尿素氮、肌酐对实施瓣膜置换手术的影响及应对。方法对尿毒症合并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评估其手术效果,应用术前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充分超滤,术后根据肾功、K 情况再度血液透析。结果8例患者术后10~14 h行血液透析,3例术后18~24 h行血液透析,5例术后一周内行一次血液透析,16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尿毒症伴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有效血液透析、术中体外循环超滤、术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及血K 情况及时再行血液透析,对手术实施及术后恢复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报告心脏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36例,植入瓣膜42枚,二尖瓣替换28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替换6例,占同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27%,手术早期死亡1例(2.7%),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3个月,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劳动能力,本文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要点及手术过程中的心肌保护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心脏瓣膜病谱致瓣膜严重损坏者,及时实施心脏瓣膜替换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与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手术的18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分为AKI组(n=91)和非AKI组(n=89)。对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心脏瓣膜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KI组患者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停机乳酸、术后24h液体正平衡量、术后24h乳酸负荷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是心脏瓣膜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4、1.01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对心脏瓣膜术后AKI有预测价值,年龄和术后24h乳酸负荷联合指标对心脏瓣膜术后AKI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1例手术的体会结合复习文献,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法 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冷停搏液灌注心脏停搏后改用冠状静脉窦温氧合血持续逆行灌注。病变主动脉瓣切除后替换人工心瓣膜。采用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结果 本例术后恢复顺利,效果良好。结论 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术前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同时行瓣膜置换及搭桥术效果良好,但应注意手术方法、心肌保护及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科ICU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305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和瓣膜手术病人,术前统计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期间统计最低红细胞压积及总转流时间,术后统计低氧血症、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术后第1 d起用CAM-ICU量表观察病人精神变化.结果 305例病人中,33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总发生率为10.82%.其中冠脉搭桥术后发生率为14.43%,心脏瓣膜术后为3.8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与术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结论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及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过低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外科ICU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305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和瓣膜手术病人,术前统计年龄、性别、合并症及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期间统计最低红细胞压积及总转流时间,术后统计低氧血症、高血糖及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术后第1d起用CAM-ICU量表观察病人精神变化。结果305例病人中,33例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总发生率为10.82%。其中冠脉搭桥术后发生率为14.43%,心脏瓣膜术后为3.8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与术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结论冠脉搭桥手术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术前合并糖尿病、冠脉搭桥手术及体外循环期间红细胞压积过低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88例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择期心脏瓣膜病变患者88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33例,年龄11~55岁,体重27~73kg,心功能Ⅱ~Ⅳ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使用Sarns 7400型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加入晶体液、胶体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使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比容维持在25%左右,心肌停跳液使用晶体冷停跳液和4:1含血晶体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平均为77.38±19.63min,转流时间平均为120.41±32.47min,尿量平均为757.82±116.52mL,低血压20例,需要超滤12例,血尿6例,心脏复跳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或室颤共15例,需要除颤10例。术后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应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6.
褚衍林 《北京医学》2013,35(7):492-494
随着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水平、外科技术、麻醉及体外循环技术、围手术期监护及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工瓣膜不断改进,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手术早期死亡率已降至在3.23%~5.98%[1,2].但国内外报告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的早期死亡率仍达6.5%~13.6%[3~5],如何进一步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总结笔者曾施行的心脏瓣膜替换2000余例,其中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400余例,现结合文献,谈谈对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诊治体会,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心脏瓣膜严重损坏后需要人工瓣膜替换,由于此类病人合并心功能以及全身循环的障碍,手术危险较大,对体外循环(CPB)管理提出较严格的要求.CPB管理恰当与否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复苏.本文总结我院自1992~1998年的3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CPB管理,重点讨论CPB中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再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1988年1月至2012年5月,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替换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5~4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13例,Ⅳ级15例.二尖瓣病变26例,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瓣膜衰坏15例,二尖瓣机械瓣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6例,二尖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5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2例.二尖瓣替换26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2例.置入机械瓣28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108 min,转流时间70~168 min.结果 早期死亡3例,死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20年,2例于术后2年死于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及时、准确诊断,合理抉择手术时机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TEE全程监测的42例二、三尖瓣及主动脉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手术,即开胸前观察二、三尖瓣,主动脉瓣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及功能,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符合率;心脏复跳后,再次观察成形瓣膜或机械瓣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结果 42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后,更改手术方式9例,心脏复跳后指导再次手术2例,全组无1例术后出现术后瓣膜狭窄或瓣周漏。结论TEE在心脏瓣膜手术的手术方式选择、术后即刻评价瓣膜功能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可有效避免二次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d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为Ⅰ~Ⅱ级)及B组(心功能为Ⅲ~Ⅳ级),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明显高于A组,同时B组患者中既往存在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左心室舒张未内径、术前左室收缩未内径、术前肺动脉压、有无心房血栓及转流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LVED值、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均为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术期风险。结论:临床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应重视以上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效的评估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