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 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57.9%,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PBC,sBPBC)的生存率与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PBC,mBPBC)的生存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两侧肿瘤均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二者情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乳癌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年11月~2002年1月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1845例中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双侧原发性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5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1例(21.2%),异时性双侧乳腺腺癌41例(78.8%),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单一或综合治疗。分析乳腺癌的多种预后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结的数目、正确治疗和两侧乳腺癌的间距时间等均影响预后。三、五、十年的生存率各为90%(19/21)、71.4%(15/21)和66.7%(14/21)。结论 正确治疗的双侧乳腺癌仍有较高的五年生存率,两侧乳腺癌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主要的预后因素,与生存率呈正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第二原发癌仍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较少见 ,但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逐年增高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加。我院 1 985年5月 1 998年 1 2月共收治乳腺癌 2 92例 ,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9例 ,占 3 2 %( 9/ 2 92 )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例均为女性 ,第一癌发病年龄 2 961岁 ,平均 4 1岁。其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 8例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1例 ,年龄 36岁。 9例中 2例有家族史 ,1例胞妹患乳腺癌 ;另 1例姨母患乳腺癌 ,母亲患子宫颈癌均已病故 ,胞姐患单侧乳腺癌。本组第一癌发病于绝经前 7例 ,绝经后 2例。1 2 病理类型 见表 1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侧乳腺癌的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我科从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9例双侧乳腺癌病人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平均年龄46.8岁。同时性双侧乳腺癌3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6例。第一原发癌:Ⅱ期4例,Ⅲ期5例。第二原发癌: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1例。第一原发癌:ER阳性5例,PR阳性5例。第二原发癌:ER阳性5例,PR阳性4例。结论 对于乳腺癌术后病人,应重视对侧乳腺的检查,特别是在1年以内。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单侧乳腺癌一样,两者的生存率无差别。双侧乳腺癌一般第二原发癌比第一原发癌早期,两者发生的时间间隔越长,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胡林巧  王伟  权毅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四川医学》2023,44(5):492-500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6年1月至2022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96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特点。结果 9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第一癌91例为浸润性癌,55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0.4%;第二癌81例为浸润性癌,36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4.4%;两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第二癌肿块长径越长、组织学分级越高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第二癌ER表达阴性较ER阳性表达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双侧ER阳性是影响BPBC患者无病生率的保护性因素,双侧肿瘤pTNM高分期是其危险...  相似文献   

6.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总体发病率并不高,但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四科收治了10例BPBC,报道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所占乳腺恶性肿瘤的比例并不高,但随着近年来乳腺癌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BPBC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所以很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BPBC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附11例分析)孙晗乳腺是成对器官,受致癌因素影响,两乳可同时或先后发生癌变。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一直受到临床重视。我科1976~1993年共收治乳腺癌496例,其中双侧原发性癌11例,占2.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均为...  相似文献   

9.
王伟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四川医学》2022,43(5):515-518
<正>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全新《2020全球癌症报告》[1],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新发病例数为226万。随着诊疗水平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防患意识的提高,乳腺癌患者预后得以改善,生存期延长的同时对侧乳腺癌发生率却呈增加趋势。1921年Kilgore首次报告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此后相关研究报告逐渐增多,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2%~12%[3]。  相似文献   

10.
11.
程广源 《安徽医学》1990,11(4):47-48
<正> 我科于1975~1986年收治3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女性,46岁。偶然发现左乳腺外上象限肿块。1975年4月,快速病理切片证实为乳癌,即行根治术。病理诊断:“左乳腺单纯癌,腋下有1枚淋巴结癌转移”(T_1N_1M_0)。术后辅以化疗。术后3年余,因右乳腺外上象限“小叶增生”手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证实为癌,故行根治术。病理报告:“右乳腺髓样癌,伴有腋下一枚淋巴结转移”(T_1N_1M_0)。术后进行周期性化疗。第二原发癌术后10余年健在。  相似文献   

12.
双侧乳腺癌71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镇宙  韩企夏 《上海医学》1989,12(5):252-255
我院于1956~1983年间,共收治双侧乳腺癌71例,为同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2175例中3.26%。12例是双侧同时发现,59例为双侧先后发现的双侧乳腺癌。治疗后的5年及10年生存率在双侧同时发现的病例均为67%;双侧先后发现的病例第一侧治疗后的5年及10年生存率为84.2%及78.2%,第二侧治疗后为73.2%及69.7%。本文讨论了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诊断标准、临床特点及预后,以及一侧乳腺癌后对侧乳房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何评价第二侧乳腺癌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双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现将我院1975年5月至1998年8月外科和肿瘤内科5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人其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其中异时性双侧乳腺癌39例,同时性双侧乳癌11例。发病年龄第一侧癌25~60岁,平均409岁,病期第一侧癌平均56个月;第二侧癌25~62岁,平均445岁,癌病期平均为35个月。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平均年龄362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间隔时间最短为8…  相似文献   

14.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942例荟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BPBC的临床特点,提高对BPBC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94~2008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BPBC文献170篇,对2942例BPB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BPBC发病率2.0%,SBPBC占26.3%,MBPBC占73.7%;②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肿块占100.0%;③Ⅱ期病例占52.3%,浸润性导管癌占49.0%;④随访死亡率41.2%,复发转移率67.6%,5年、10年OS为51.9%及49.7%。结论BPBC的临床特点为发病率较低、无痛性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腋淋巴结转移率高、浸润性导管癌及单纯癌多见、术后复发转移率高、及时手术根治预后较好。影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间隔时间长短、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雌激素受体、癌基因nm23和P53状况。  相似文献   

15.
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  陈宜亭 《安徽医学》1995,16(3):20-21
<正> 双侧乳腺癌可分为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非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和转移性双侧乳腺癌。而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在诊治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近十八年来共收治9例。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伟  胡林巧  吴斌  何山  李焰  李燕茹  张艳珍  郑轲   《四川医学》2022,43(12):1214-1221
目的 探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组织ER、PR表达与超声显像特征相关性,分析患者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7例女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病理及超声资料,比较两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超声显像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乳腺癌超声显像特征与同侧乳腺癌ER、PR表达的关系,分析预后特点。结果 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第二癌肿块血供不丰富组较血供丰富组有更高的ER阳性表达率((P<0.05),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较转移组有更高的ER、PR阳性表达率(P<0.05)。第一癌与第二癌在肿块内部回声、瘤内钙化、瘤内血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乳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及单侧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P<0.05),双侧病灶ER、PR一致阴性患者预后最差,ER、PR一致阳性患者预后最好(P<0.05),双侧pTNM高分期(III期)较双侧低分期及单侧高分期预后更差(P<0.05)。结论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两侧浸润性癌灶在超声显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4岁,因左乳房胀痛两年余、右乳房账痛半年余之主诉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淋巴结不肿大,左乳触及1.5cm×1.2cm×1.0cm大小结节,左乳头内陷伴橘皮样变。右乳触及1.5cm×1.5cm×1.2cm大小结节。心肺(-),肝脾(-)。  相似文献   

18.
报告13例原发性双仙乳腺癌治疗体会,对其好发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加以讨论,指出对该病应早期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s BPBC)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进行术后放疗的sBPBC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临床特征,观察5年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R)、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以及放射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结果:14例sBPBC首发癌(第一癌)与次发癌(第二癌)中Luminal A型及TNBC较少,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好(Kappa值=0.457)。sBPBC患者确诊时均无远处转移,第一癌中Ⅰ-Ⅱ期6例,占42.86%;第二癌Ⅰ-Ⅱ期10例,占71.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术后放疗,未出现Ⅳ级反应,肺部及心脏仅有少量Ⅰ级毒性反应。Ⅲ级放射性反应仅出现于受照射皮肤,比例不到15%(4/28,14.29%)。双侧的皮肤、肺急性与晚期放射性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不论第一癌发生在左侧与否、左侧胸壁先照射与否,心脏毒性反应无差异,均轻微,无临床症状。共有4例(28.57%)s BPBC患者局部复发,5年LCR为81.5%;6例死亡,5年OS为71.4%,5年PFS为57.1%,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结论:对于确诊的s BPBC患者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及生存。sBPBC患者的术后放疗毒副反应轻,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今后,对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应密切随访,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侧乳腺癌,进一步提高BPBC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方法: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2例均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对病理类型与生存关系加以分析。结果: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2例,因远处转移死亡1例,1例同时性患者手术后已健在18个月,另10例第二癌术后生存1年2例.2年3例,3年3例,5年2例。结论:双侧乳腺癌的生存率与单侧乳腺癌的生存率相差无几、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