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强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2):54-54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是本病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自2003年5月~2004年6月收治的25例川崎病患儿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儿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后的IgA、IgG及IgM水平,统计两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及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制定KD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40例KD患儿,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为治疗制定合适的方案。结果 40例KD患儿男性多于女性,所有患儿发热,18例患儿出现皮疹,眼结合膜充血14例,口腔黏膜弥漫充血12例,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15例,出现唇及口腔临床症状21例,出现手足临床症状23例;实验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是否加快,是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阿司匹林、注射丙种球蛋白,多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小儿川崎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检测某些细胞因子能够辅助诊断该疾患,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可控制患儿症状,减少其他并发症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18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8例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患儿随访1年,均好转。结论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对减少患儿因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异常所致的后天性心脏病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高理论依据.方法 入选78例小儿川崎病患者均来着我院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黏膜充血及手足肿硬等消退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情况对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司匹林联用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以男孩为多,男女比例为1.71:1.典型川崎病2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10例.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病率高.发热时间≥10 d、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密切相关.38例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无效,再次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结论 发热时间超过10 d就诊、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是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郑州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70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D患儿均有发热,四肢改变、口唇改变和眼结膜改变发生率相对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占22.86%,经过治疗后所有患儿预后良好。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KD治疗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晶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190-191
回顾分析1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而避免此病引起冠状动脉受累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先报道,从而得名。好发于婴儿及5岁以下幼儿,本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本病是患者感染病源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一种自身性血管炎。易侵犯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如延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对1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平均退热时间(2.13±0.88)d,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2.85±0.32)d,平均淋巴结炎症消退时间(3.14±1.52)d,平均手足肿胀消退时间(3.71±2.24)d;本治疗后血小板数值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临床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小儿川崎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以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除发热外临床表现达不到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4项称不典型川崎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近年发病增多,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凶之一。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指标及确定检测手段,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川崎病患儿不是同时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使其早期诊断和不典型病例确诊较为困难,从而延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为了加深对此病认识,笔者收集了川崎病患儿共42例,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仪器检查,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观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组川崎病患者的痊愈率(83.3%)与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76.7%)相当,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164,P0.05);(2)两组川崎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了2例头晕,对照组出现了发热、头晕、头疼各1例,治疗组川崎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相当(x2=10.552,P0.05)。结论 1~2g/(kg.d)的丙种球蛋白与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具有相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观察组3d内退热者23例(100.00%),对照组3d内退热者20例(89.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值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1d及3个月后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5%,对照组分别为30.43%和17.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在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的基础上,短期静脉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川崎病患儿87例,男48例,女39例,年龄73d-12岁,随机分成2组,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伍以静脉注射5%丙种球蛋白1.0g/(1kg·d)连用2d或2.0g/(kg·d)一次性静脉注射组(Ⅰ组)32例;单纯服小剂量阿司匹林30-50mg/(kg·d)组(Ⅱ组)55例。结果Ⅰ组治疗前体温38.2-39.9℃,平均39.2℃,Ⅱ组治疗前体温38.4-40℃,平均39.1℃,治疗后Ⅰ组热退时间及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高于Ⅱ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一次或分成两次静脉注射伍以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0年8月-2009年10月诊治的110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10例KD中典型89例,不典型21例,男78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其中冠脉扩张21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2.5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7例.结论 不典型 KD冠脉损害率高,KD发病l0d内用丙种球蛋白效果好,白细胞升高、血清清蛋白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68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提取我院2019年10月 –12月诊断为川崎病的住院患者病历信息,共计178例,对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时机下(早期、常规、晚期)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1 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治疗小儿川崎病中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治疗采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症状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明显的效果,缩短了治疗的时间,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娜  王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42-143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在鹤壁市人民医院住院被确诊的2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在临床中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应用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肠溶阿司匹林片,临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几率变低,临床症状很快恢复,效果明显。结论早期了解川崎病的诊断、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尽可能早期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片,保证治疗的效果,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