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了解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法选择圆锥角膜50眼和年龄相匹配的预行LASIK手术的50眼;测量LASIK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与圆锥角膜患者相应的角膜参数进行比较。对LASIK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数据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各时间点差异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组之间的差异行u检验。结果LASIK术前CH[(10.25±2.44)mmHg]及CRF[(10.97±2.33)mmHg]明显高于术后1周[(7.84±1.25)mmHg、(7.47±1.13)mmHg]及术后6个月[(8.33±1.16)mmHg、(8.18±1.3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角膜生物力学值较术后1周时有回升;圆锥角膜患者的CH[(7.19±1.35)mmHg]、CRF[(7.15±1.46)mmHg]与LASIK患者术后1周角膜CH、CR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05,P<0.01)。结论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CH、CRF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提示早期角膜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康杨  胡琦  李雪  吴琼  杨帆  周文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116-2118

目的: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6-01/2017-12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就诊且行LASEK/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17例200眼(等效球镜-2.00~-5.00D),其中行FS-LASIK术者64例100眼(FS-LASIK组); 行LASEK术者53例100眼(LASEK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采用ORA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CH和C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FS-LASIK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EK和FS-LASIK两种术式均会对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但LASEK手术比FS-LASIK手术产生的影响更小,更安全,可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范围为-2.75~-11.75D,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结果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曲率半径为6.4087±0.3778mm,与术前(6.3037±0.2479)mm相比显著增加(P<0.001),周边6mm和7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小,术前为(6.3450±0.2680)mm、(6.4374±0.2563)mm,术后为(6.3190±0.2473)mm、(6.4170±0.2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分组,百分比>45%组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BFS曲率半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P=0.017);百分比<45%组各参数都无明显改变。结论 LASIK术后,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变平,周边6mm和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好,该百分比可能作为提高术后可预测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M-IK组)各分为三组,IK-Ⅰ组(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576.99, 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mo和术后3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及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并分析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3例飞秒制瓣LASIK手术患者,所有收集对象采用右眼数据进行分析.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器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及眼反应分析仪ORA,手术前及手术后1mo进行生物力学数据采集分析.配对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手术前后生物力学对比分析.Pearson或Spearman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FS-LASIK手术前相比,手术后1stA-time,Vin,2nd A length,Vout以及Radius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0,P=0.00,P=0.00,P=0.00). 2nd A-time,DA以及PD手术后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0,P=0.00).1stA length以及HC time手术后改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96,P=0.08).与FS-LASIK手术前相比,手术后CH,CRF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P=0.00).手术后1stA-time,2nd A-time,DA and Radius变化量与手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4,P=0.03,P=0.01).结论:飞秒激光LASIK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有较明显改变,可通过Corvis ST及ORA生物力学参数计算得出相应变化,手术后生物力学参数变化与角膜厚度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准分子激光对兔眼角膜进行切削,改变角膜的厚度。研究在离体状态下兔眼角膜与兔眼角膜中央厚度、眼压三者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30眼。分3组,1组:正常组,未切削眼;2组:切削原角膜厚度的1/3,3组:切削原角膜厚度的1/2。把角膜试样固定于自制夹具,暴露全部角膜,通过连通器对角膜内表面加压。每个压力状态下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分析在不同压力状态下不同角膜厚度时角膜前凸的变化情况。实验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趋势检验。结果:不同眼压下相对基线平面的角膜凸出度dx(x=10~80)转化成logd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眼压与初始眼压状态下角膜凸出度的差值d-x10(x=20~80)转化成logd2后3组间比较:3组与1组和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眼压的角膜凸出度的差值d(x 10)-x(x=10~70)转化成logd3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压力状态下角膜凸出度dx(x=10~80)转化成logd1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呈线性趋势,3组间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的前凸与生物力学存在一定关系。为了确保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应小于原始角膜厚度的1/2。同时眼压应维持在正常范围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视LASIK术后随访 1年以上的病例 16 11人 ,32 10只眼。术后形成继发性圆锥角膜的 5人 6只眼 ,占0 18%。形成圆锥角膜的时间为术后 8~ 36月 ,平均 2 2 3± 10 6月。预测 6眼LASIK术后角膜瓣下所保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16 0 μm、 16 2 μm、 15 9μm、 2 32 μm、 2 0 6 μm及 2 86 μm。结论 :LASIK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与角膜瓣下保留基质厚度过薄有关 ,也可能与患者的角膜组织存在生物力学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8.49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5 D±0.23 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 D±2.21 D,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3.02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9 D±0.24 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 mm区与3 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 D±1.21 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 1,P<0.01)。结论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近视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形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近视患者69例136眼,于LASIK术前及术后1mo行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参数。计算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ΔCH及ΔCRF,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变化ΔCCT,中央2,4,6mm平均角膜厚度变化(ΔCCT2mm,ΔCCT4mm和ΔCCT6mm),角膜容积变化ΔCV,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ΔRa和ΔRp,分析ΔCH和ΔCRF与角膜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LASIK术前平均CH及CRF(9.99±1.38和9.96±1.30mmHg)明显高于术后1moCH和CRF(7.90±1.16和6.49±1.2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ΔCH和ΔCRF与ΔRp和ΔCCT6mm无相关性,ΔCH和ΔCRF与ΔCCT,ΔCCT2mm,ΔCCT4mm和ΔCV呈正相关(r:0.513,0.397,0.329和0.314,P<0.05;r:0.616,0.504,0.484和0.466,P<0.01);ΔCRF与ΔRa呈负相关(r:-0.374,P<0.01)。结论:近视LASIK术后角膜CH和CRF变化与角膜厚度及容积有关,CRF评价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比CH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原因。方法:对99例198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术。使用FemtoLDV达芬奇飞秒激光作上方带蒂角膜瓣。激光参数:脉冲频率1MHz,预定制角膜瓣厚度110μm,角膜瓣直径8.5~9.0mm。日本TOMEYSP100超声波角膜测厚仪,实际测量厚度为95~103(平均98.00)μm。结果:发现haze10例19眼,haze多发在光学区中央,直径约3.0~4.5mm,小部分在鼻侧。患者术后1,14d;1,3,6mo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82±0.24,0.94±0.16,0.98±0.17,1.0±0.26,0.97±0.13。而患者发生haze后的术后14d;1,3,6mo之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8±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的薄角膜瓣与haze的发生有关,轻度的haze对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

方法:选择在我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进行LASIK的患者40例80眼,在术前通过Zyoptix波前像差仪对患者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随机分两组,其中20例40眼接受常规LASIK(对照组),20例40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computer assisted corneal topography guide 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CAT组), 分别于术后1,3,6mo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数和波前像差检查,从而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

结果:术后早期两组间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术后1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术后两组屈光度数均有轻度的回退,ORK-CAT组比对照组回退少。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K-CAT组和对照组高阶像差比较,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49例98眼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行二次矫正手术。所有患者分成A、B组,A组24例48眼行LASIK手术,B组25例50眼行LASEK手术,术后1wk;1mo;1a,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次手术后1 wk A、B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mo 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a A、B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增生,LASEK组出现1例2级haze。结论:采用LASIK或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探讨SMILE术后角膜界面混浊对视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05/2021-10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93例186眼,其中SMILE组48例96眼,FS-LASIK组45例9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 1wk, 1、3、6mo时角膜光密度、等效球镜、裸眼视力(UCVA)的变化。结果:纳入9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无失访病例。FS-LASIK组在术后1d, 1wk UCVA分别为0.044±0.064和-0.001±0.065优于SMILE组(0.102±0.077和0.023±0.064)(均P<0.05)。两组间术后各随访时间的等效球镜均无差异(P>0.05)。FS-LASIK组术后1d在距角膜顶点0~2、2~6mm的角膜光密度及总角膜光密度分别为18.0(17.5,18.6)、16.2(15.6,16.7)、16.7(16.1,17.3),...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mtomilleusis,LASIK)是一种矫正患者异常屈光状态的手术方式,它运用准分子激光对表层屈光介质进行精准切削,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使患眼恢复至正视状态,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好,术后效果肯定,近年来已在广大近视人群中大量推行。调节性集合比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是一项反映视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该项指标在LASIK术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我们就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张蓉  张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1061-1062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伴调节力下降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手术设计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32例63眼中27例53眼行单眼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欠矫-0.5~-2.00D,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全部矫正。观察术后3mo视力。结果:术后3mo,27例53眼远视力主视眼1.0~1.2,非主视眼0.3~0.6;近视力主视眼0.6,非主视眼1.0。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完全矫正。结论:LASIK矫正大龄调节力下降患者,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按患者要求、年龄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江霞  张青松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65-146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我院收治的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51例102眼行SMILE术治疗,62例124眼行Fs-LASIK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并分析手术安全性。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两组患者角膜水肿、角膜感染、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及眩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MILE术与Fs-LASIK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但两种术式术后均出现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干眼情况。方法:收集2014-01/04在潍坊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S-LASIK)及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的患者60例120眼,年龄27.46±6.65岁。其中LASIK组28例56眼, FS-LASIK组32例64眼。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 wk及术后1 mo时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随时间的变化。结果:Oculus 干眼分析仪检查术前泪河高度为0.25±0.10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6.70±3.86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10.14±4.51 s。术后1 wk 泪河高度为0.19±0.04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4.87±1.71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7.77±2.30s,两组患者术后1wk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泪河高度为0.19±0.18mm,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8.72±2.54s,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5.02±2.30s,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后1 wk泪河高度及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mo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后1 wk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S-LASIK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和FS-LASIK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用人工泪液干眼症状有所改善。 Oculus干眼分析仪非侵入性的反映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有利于LASIK术后干眼的快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刘香琼  李婧  易村犍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1986-1988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