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检测法, 对9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及9例同海拔高原健康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了检测, 同时也观察了吸入纯氧对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病时, 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心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 而患者肺动脉楔压, 右心房压力同对照组相比, 未见显著差异;吸氧后, 高原肺水肿患者心率、肺动脉平均压力, 肺血管阻力及心脏指数均较吸氧前明显下降, 特别是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下降尤为明显, 肺动脉平均压力在吸氧1min后即明显下降, 吸氧5min后, 下降至最低值, 但吸氧20min后仍未达对照组水平。结论:高原肺水肿是非心源性肺水肿, 肺动脉高压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在体外循环下,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54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术后Ⅲ。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综合评价病情、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外科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51例行外科取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 年龄22~78(61.7±13.1)岁。51例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 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例患者术中呼吸道大出血死亡。其余5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1(139, 303)min, 体外循环时间81(44, 118)min;术后24 h心率、呼吸频率较术前下降, 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7~41个月, 平均19个月, 期间无患者死亡、肺栓塞复发或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34例有完整心脏彩超资料的患者术后1、6个月的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 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肺动脉切开取栓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病死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医院家庭序贯BiPAP 呼吸机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的作用,评价其临床疗效遥方法选取 我院接受医院BiPAP 呼吸机并携带家庭型BiPAP 呼吸机返家或坚持每日在无创通气中心进行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 者32 例作为病例组,以住院期间接受BiPAP 呼吸机治疗,出院后只使用氧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35 例为对照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尧肺功能及肺动脉压尧右心室内径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较前改善,病例组改善较明显 (约0.05)遥病例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气分析尧肺动脉压力尧右心室内径均较前改善,病例组改善较明显(约0.05)遥结论医院 家庭序贯BiPAP 呼吸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改善肺功能和心功能,增加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疗效, 降低病死率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97例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死亡5例;术中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再次阻断主动脉停循环后拆除隔瓣处转移针,心脏复跳后转为窦性心律;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行二次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治疗后好转;术后肺不张9例,经纤支镜吸痰、拍背、刺激咳嗽等方法处理后肺复张;肺部感染17例,调整抗生素治疗后治愈.结论 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围术期注重降低肺动脉压,加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瓣膜病变合并肾功能不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2003年1月~6月在我院接受瓣膜置换术且术前肾功能检查指标异常的15名患者作为研究组,2002年1月~6月符合上述条件的18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平衡超滤,严格选用抗生素,少用或不用人工胶体,不用甘露醇,体外循环中避免肾缺血.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在研究组患者中应用的上述措施对术前就用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大泡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采取外科手术方法行肺大泡切除23例,其中12例双侧肺大泡者两侧同期手术;5例术后呼吸机支持.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和复张性肺水肿各1例,均治愈.术后随访3~36月,复查X线示,肺膨胀良好,无气胸复发,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肺大泡,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李红卫  杨丽华  周晴  法宪恩 《医学信息》2007,20(11):981-98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及有关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12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共121例,男56例,女65例,年龄2~54岁,平均(18.0±9.5)岁。术前肺动脉和体动脉收缩压比Pp/Ps均>0.75,平均(0.95±0.16),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75%~96%。结果手术死亡10例(8.26%)。主要并发症:低心排血量2例,肺高压危象8例。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肺高压危象。术后SaO290%~97%,平均(94±2.1)%。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结论低心排血量和肺高压危像是合并重度肺高压的先心病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围术期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纤支镜灌洗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并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室间隔缺损并重症肺炎患儿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例)和观察组(1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观察组实施常规治疗+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纤支镜灌洗。对比2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与肺功能指标变化,统计2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2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E峰/A峰(E/A)、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LVSTI)和呼吸做功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个月的心、肺功能指标与同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LVEF、E/A、动态顺应性和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LVSTI和呼吸做功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纤支镜灌洗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并重症肺炎可改善患儿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患儿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快速诊断、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1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症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结果术后10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0 d心脏超声右室横径、主肺动脉宽度、三尖瓣反流压差和反流面积均明显缩小(P〈0.05)。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术后全部病例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术前及时明确诊断、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手术彻底清除血栓是治疗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