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两种隧道切口散光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前瞻性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正上方及右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散光、前房反应及超声乳化时间。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资料完整者共 5 5例 ( 62眼 ) ,术前随机分 2组。右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组 (A组 ) 2 8例 ( 3 0眼 )和正上方巩膜隧道切口组 (B组 ) 2 7例 ( 3 2眼 )。检测患眼术前、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角膜散光度 ;观察术后 3天的前房反应 ,并记录晶状体的核硬度及超声乳化时间。结果 A组术前、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角膜散光度分别为 ( 0 91± 0 3 5 )D、( 1 48± 0 3 4)D、( 1 3 1± 0 2 6)D、( 1 13± 0 2 7)D ,B组为 ( 1 0 3± 0 19)D、( 1 5 6± 0 3 7)D、( 1 5 4± 0 3 7)D、( 1 3 7± 0 2 8)D ,两组散光度、前房反应及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右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操作简便 ,术后散光度和前房反应控制良好 ,为一较理想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切口 相似文献
2.
巩膜三角形切口控制人工晶体术后的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能有铲减轻术后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对三组126例老年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三角形切口、弧形切口连续缝合和弧形切口间断缝合,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巩膜三角形切口组术后1周、1、3个月的角散光改变明显低于切口边续缝合组及间断缝合组,且视力高于后两者,结论:巩膜三角形切口为一有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新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上方巩膜5.5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方法 68例70眼白内障,排除其它眼病,术前角膜散光小于2.5D,眼轴长度在20.0~25.5mm之间,用自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中央3mm内散光。术后10~12月复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角膜逆规性散光组的年龄大于顺规性散光组,(P<0.05)。术后逆规性散光度有所增加(P<0.01),顺规性散光度有所下降。结论 上方巩膜5.5mm切口超声乳化术后会增加逆规性散光度,提示已有逆规性散光者,不宜用上方巩膜切口。 相似文献
4.
采用经改良的巩膜瓣切口在37例(3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中进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峰值为3.60D,角膜散光回归为2.11D,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比较,术后角膜散光显著减少.对改良巩膜瓣切口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白内障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ECCE)大切口所引起的高效角膜散光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 ,已为广大眼科医师所认识。为解决术后严重散光尽快恢复视力 ,本文采用巩膜隧道式反眉弓状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并对术后角膜散光进行动态观察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眼 ,男 36眼 ,女 32眼 ,年龄 16~75 a,平均 48.73a,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31眼 ,外伤性白内障19眼 ,青年性白内障 10眼 ,先天性白内障 8眼。1.2 手术方法 由同一手术者在 TOPCON- … 相似文献
6.
7.
巩膜阶梯状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巩膜阶梯状切口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43眼采用巩膜阶梯状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以角膜曲率计测量及验光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并随机与常规的角膜缘切口对照。结果:巩膜阶梯状切口,对于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提高视力优于常规的角膜缘切口。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方法 39例4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及术后3天,2周,1、2、3、6个月等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情况;计算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在各时期的变化.同期常规现代囊外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42例42眼作为对照.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2、3、6个月的散光度接近于术前的散光值.对照组手术各时期的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的散光值.两组术后产生的角膜散光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在术后早期减少角膜散光,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位置切口对逆规散光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针对术前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 ,研究不同位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所引起的手术散光 (SIA)以及其对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 术前存在 <2D逆规散光的白内障患者 96例 ,12 6只眼 ,将其分为三组 ,分别采用颞侧角膜切口、上方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进行常规的 3 0mm超声乳化手术 ,观察分析术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力情况 ,并做t检验。结果 采用上方角膜切口引起的手术散光 (SIA)最大 ,达到 1 5 1± 0 89(D) ,采用颞侧角膜切口的病人其术后散光最小 ,0 6 9± 0 6 6 (D) ,3个月时裸眼视力≥ 0 5的占 90 %。结论 对术前已经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来讲 ,颞侧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后角膜散光 ,从而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不同位置的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80例8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0眼,A组:顺规散光者切口选在上方,逆规散光者切口选在颞侧;B组:切口全部选在上方。均采用距角膜缘2mm反眉形6.0mm的巩膜隧道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3mo的视力、角膜散光。结果:A组术前和术后3mo的散光位为1.15±0.53D,0.89±0.50D,B组为1.13±0.57D,1.64±0.68D。A组视力≥0.5者34眼(85%),B组:24眼(60%),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手术切口选在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可矫正术前已有散光并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2.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和形态的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角膜散光值>1.00D的白内障患者43例52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为位于上方10∶30~11∶30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采用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散光值为1.00~2.00D的患者,切口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长度为6.0~7.0mm,角膜散光值>2.00D的患者,在上述直线形切口对侧角膜缘处,另作一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分别于术后2wk,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2wk,3mo裸眼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在术后2wk,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6.0~7.0mm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及此切口联合作对侧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3.
Whitehouse G 《Clinical &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2000,28(4):290-292
Purpose : To evaluate the astigmatic results of two popular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es when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used in rural private practice in Australia. Methods : Four hundred consecutive cataract operations were follow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refractive results of patients receiving the Alcon Acrysof MA30 len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receiving the Allergan silicone SI40 lens. All patients were over 60 years of age and had no intercurrent ocular disease. Refractive and keratometric astigmatism was analysed both by vector analysis and as an absolute measu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 The Acrysof lens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postoperative astigmatism (P = 0.01), than the Silicone SI40 lens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3.0mm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前散光度数≤1.0D的144例156眼术前、术后3mo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散光的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0mm角膜透明手术切口的术源性散光为0.77±0.53D。患者手术前后的散光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变化具有相关性(r=-0.69,P<0.01)。术前角膜散光≤0.25D者术后散光增大,其余组术后散光变小。结论:利用角膜地形图定位手术切口位置,可以改变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散光。对于散光范围在0.37~1.0D的患者更适合3.0mm的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已成为现阶段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新目标。角膜散光直接影响白内障手术功能性人工晶状体(IOL)种类的选择和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角膜散光检查的种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散光数值,而是细分成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全角膜散光以及高阶角膜散光等,相应的检查设备及技术也有较多更新。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设备特点及应用范围,选择适合的检查设备评估术前角膜散光情况,为制定更精准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规划提供参考,对散光型IOL的定位、度数计算以及多焦点类IOL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检查种类和检查设备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前节 OCT 扫描仪(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对术源性散光( 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
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 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 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
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 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 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Purpose:To evaluate the amount and type of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 in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SICS) with a 4.5 mm U-shaped scleral incision.Methods: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done on a total of 61 patients above 40 years of age with senile cataract.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omplete examination including pre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refractio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d keratometry using a manual keratometer (Bausch and Lomb). All 61 patients underwent manual SICS with a 4.5 mm U-shaped scleral incision within the astigmatic neutral incisional funnel. Patients were thoroughly examined on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day 1 and findings of UCVA, BCVA, refraction, and keratometry were noted at the end of the 1st week, 4th week, and 6th week follow-up visits. SIA was calculated for all the follow-ups using the SIA calculator version 2.1, a free software program. The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type of postoperative SIA were tested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using Fischer''s exact test. Variance was tested using intraclass score effect. The threshold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set to P < 0.001.Results: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SIA was 0.43 ± 0.13 D at the end of 1st week, 0.29 ± 0.20 D at the end of the 4th week, and remained the same 0.29 ± 0.21 D at the end of 6th week. The type of astigmatism shifted more towards against-the-rule (ATR) type in 45.9% of cases during the final postoperative follow-up.Conclusion:In our study, we conclude that the incision within the funnel of astigmatic neutr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SIA in manual SICS. We were able to achieve phacocomparable SIA in our study mainly because of our type of incision. 相似文献
18.
干眼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干眼与白内障手术的关系,术前干眼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术后干眼的发生与转归。方法将84例96眼患者随机分成2组,为44例51眼和40例45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I组)和小切口囊外摘出术(II组),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干眼检查,按积分分级,分别列入A、B、C3组,并于术后1月、3月随访远视力、干眼状况、角膜散光、轴位及非球面指数等指标。结果在I组中,C组术后1月角膜散光值为2·41±1·23,术后3月为2·12±0·89,与A组(1·94±1·01,1·51±0·72)和B组(2·03±1·08,1·60±0·75)角膜散光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II组中,C组术后1月角膜散光值为1·90±0·83,术后3月为1·12±0·71,与A组(1·28±0·62,0·82±0·54)和B组(1·34±0·64,0·86±0·55)角膜散光值的差异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2组中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I组和II组中,术前、术后1月、3月,角膜非球面指数值在各组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组中,术后1月、3月C组视力分别为0·43±0·30、0·54±0·33,较A组(0·62±0·24、0·70±0·28)和B组(0·58±0·21、0·65±0·26)低(P<0·01);II组中,术后1月、3月,C组视力分别为0·65±0·32、0·76±0·30,亦较A组(0·85±0·26、0·90±0·29)和B组(0·84±0·24、0·88±0·25)低(P<0·01);而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中术后1月C组患者数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月则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I组术后发生中重度干眼的比率高于II组。结论白内障术前干眼的程度与术后角膜散光、角膜非球面指数及术后视力的恢复都存在正相关,术前中重度干眼的存在及术后干眼的发生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治疗术前干眼及预防术后干眼对提高手术预后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颞侧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行颞侧巩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 3 0例 ,并与 3 3例相同术式的上方切口患者相对照 ,比较其术后 1天、1周、1、3个月的手术源性散光 (surgeryinducedastigmatism ,SIA)、视力和并发症 ,从而评价颞侧切口的手术效果。结果 :两种切口产生相似量的逆切口散光 (P >0 0 5) ;术后各个时间比较 ,两种切口视力无明显的差异 (P >0 0 5) ;术后除上方切口组有两例虹膜脱出者外 ,两组均没有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颞侧切口可以产生与上方切口同样的手术效果 ,并且具有方便手术操作 ,保留上方结膜完整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前,散光矫正已成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重要内容,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散光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角膜切口、松解性角膜切开、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散光矫正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术后残余散光将会不断减小,白内障术后获得更为完美的屈光状态必将成为现实.本文就以上内容对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术前散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