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双眼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青少年患者60例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例)滴加同批次安慰剂治疗;观察组(n=30例)滴加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mo.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舒适度评分、屈光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舒适度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舒适度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官能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7%)与对照组(10%)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性视疲劳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04/2012-04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且具有典型的视疲劳症状患者200例400眼,年龄6~18岁,入选者采用(德国施图伦大药厂)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3次/d,每次1滴,共使用1mo。通过进行调查问卷评分测定视疲劳主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视力和屈光度的改变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前后患者的视疲劳主觉症状评分:治疗前3.67,治疗结束后1.89,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裸眼视力有所提高,治疗前200例400眼平均视力为4.43±0.38,治疗后为4.60±0.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治疗前后屈光度由-2.54±3.00D降至-2.25±2.98D,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6,P=0.33)。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滴眼液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性视疲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对青少年低度数近视及视疲劳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于2015年6月至9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眼科门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用药情况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卡胺组,施图伦组,每组40例80眼,分别比较三组用药前与用药后一月的裸眼视力与屈光状态,根据视疲劳问卷调查表评估用药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变化.结果 (1)裸眼视力:施图伦组及托吡卡胺组较治疗前裸眼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近视度数:施图伦组较治疗前矫正度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卡胺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矫正度数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3)视疲劳症状:施图伦组视疲劳症状改善37例,总改善率达92.5%.对照组及托吡卡胺组对比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施图伦滴眼液能显著改善近视患者的视疲劳症状,对于低度数近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因视疲劳症状来我院就诊患者100例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根据标准,判断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100例,经过连续10天点眼药水后,治愈35例,显38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结论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有效缓解了长期使用屏幕而产生的VDT综合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疲劳患者中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7家医院多中心联合开展临床研究。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就诊的LASIK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用药,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相同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术后第1、第2、第4周复诊,评价指标包括主觉症状、裸眼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共195例,其中男88例,女107例,平均年龄为(25.4±5.9)岁。对照组86例,治疗组109例。对所得数据采用嵌套模型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视疲劳主觉症状分析提示,LASIK术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改善阅读时字体变模糊(B4.099,P〈0.05)及近距离工作后头痛或恶心症状(F=4.344,P〈0.05)。治疗组术后调节灵敏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眼:F=5.895,P〈0.05;右眼:F=7.440,P〈0.05;双眼:F=5.323,P〈0.05)。治疗组术后负相对调节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1,P〈0.05)。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LASIK术后主观不适症状、调节灵敏度、负相对调节有明显改善作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早期视疲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视屏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单独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观察用药前后VDT综合征相关症状,包括: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睑周围疼痛、异物感、眼睑沉重、视物模糊复视、眼红、干涩流泪、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共10项。结果:患者VDT综合征明显改善,观察期间未发现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有效地缓解VDT综合征,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屏终端综合征5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63-164
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屏显示终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视屏显示终端综合征50例100眼采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30d,观察治疗前后视觉疲劳9项症状记分。结果:本组50例100眼,治疗前的症状总积分均数为12.64±6.56,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为3.56±4.8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409,P<0.01);观察期间,无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视屏显示终端综合征近期缓解视觉疲劳症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不同年龄段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56例(60眼),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26例),每组各30眼。试验组术后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每天3~4次;对照组术后仅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每天3~4次。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4周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视力、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矫正状态下的近视力,应用负镜片法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的调节幅度,并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各年龄段人工晶状体眼术后4周的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83±0.19,对照组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81±0.1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为0.31±0.05,对照组的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为0.20±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试验组各年龄段的人工晶状体眼的伪调节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各年龄段人工晶状体眼的伪调节力的影响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r=-0.312)。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以增加人工晶状体眼的有效伪调节力,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人工晶状体眼的伪调节力的影响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OCT测量泪河的变化,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泪液动力学的影响,以评价其治疗术后干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方法:随机选择准分子激光术后6mo以上、BUT<5s、有眼干、眼酸等症状的干眼患者25例,平均年龄28.60±3.77岁,受试者右眼(试验组)滴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左眼(对照组)滴用9g/L生理盐水,于用药前、用药后10,20和30min应用OCT行上下泪河高度和面积的测量。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眼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两眼间不同时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用药后20min下泪河面积(t=2.835,P=0.009)、用药后30min上泪河高度(t=2.368,P=0.026)、面积(t=4.293,P=0.000)和下泪河高度(t=3.060,P=0.005)、面积(t=2.644,P=0.014)试验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两组用药前后各期上下泪河高度和面积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试验组用药后有增加的趋势。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干眼患者上下泪河的容量,并保持着较持久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与眼局部穴位按摩单用及联用治疗视频终端( video display terminal, VDT)视疲劳的效果。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24例VDT视疲劳患者分为滴眼液组、按摩组、合用组及对照组各56例,分别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眼局部穴位按摩治疗、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与按摩联合治疗及常规用眼卫生指导,疗程4 wk。以症状疗效指数、泪膜破裂时间( BUT )、泪液分泌试验( 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1)合用组症状疗效指数(78.96±5.29)%高于滴眼液组(69.55±6.23)%和按摩组(71.15±6.41)%,而滴眼液组和按摩组又高于对照组(33.01±4.26)%(P<0.01);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按摩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疗效指数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滴眼液组、按摩组、合用组干预后的BUT值和SIt值较干预前提高( P<0.05);干预后合用组BUT值大于滴眼液组、按摩组和对照组;对照 SIt 值低于滴眼液组、按摩组及合用组。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眼和眼局部穴位按摩均可显著改善VDT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和眼生理状况,二者合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鑫  马丽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623-1625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青少年近视患儿正相对调节力(PRA)改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2016-09/2017-12间在我院视光科门诊初次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不正患儿122例244眼。其中选择角膜塑形镜矫正者63例(塑形镜组),选择框架眼镜矫正者59例(框架眼镜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mo时双眼PRA的改变情况。

结果:治疗前塑形镜组PRA值-0.83±0.23D,框架眼镜组-0.77±0.24D(t=-1.457,P>0.05)。治疗前塑形镜组眼轴24.84±0.90mm,框架眼镜组24.78±0.86mm(t=0.550,P>0.05)。治疗6mo时塑形镜组PRA值-2.27±0.37D,与治疗前有差异(t=37.070,P<0.001)。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PRA值-0.83±0.24D,与治疗前无差异(t=1.565,P>0.05)。治疗后塑形镜组PRA优于框架组(t=-25.271,P<0.001)。治疗6mo时塑形镜组眼轴24.86±0.91mm,与治疗前24.84±0.90mm有差异(t=-2.453,P<0.05)。治疗6mo时框架眼镜组眼轴24.97±0.86mm,与治疗前24.78±0.86mm有差异(t=39.135,P<0.001)。治疗6mo时两组眼轴无差异(t=-0.932,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戴塑形镜相比配戴框架眼镜在治疗6mo时可明显提高其双眼PRA储备,但两者眼轴改变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正相对调节力(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PRA ),负相对调节力(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和 PRA/NRA 比值的特点及其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8/11在泉州180医院就诊的患者90例90眼。将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的PRA, NRA 和 PRA/NRA 比值进行比较。将近视眼患者PRA, NRA和PRA/NRA比值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近视眼进展组和不进展组的PRA,NRA,PRA/NRA比值,、戴镜年数、戴镜习惯、瞳孔大小进行比较。结果:(1)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分别比较, PRA和PRA/NRA比值均较低, NRA均较高;(2)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间比较,PRA,PRA/NRA比值和NRA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戴镜年数和戴镜习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戴镜时间越长, PRA和PRA/NRA比值越大、NRA和瞳孔越小。 PRA/NRA比值越大、NRA越小,则瞳孔越小;(4)在年龄、屈光度和眼压无差异的条件下,不易进展组戴镜时间长,常戴镜者比率大;进展组戴镜时间短,不戴和偶戴镜者比率大。结论:近视眼和正视眼比较,PRA和PRA/NRA比值下降, NRA增大;但PRA,PRA/NRA比值与近视度数和近视进展无相关性,提示近视发生与发展无法用单一相对调节力改变来解释,而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配镜并坚持配戴可减轻近视眼PRA,PRA/NRA比值下降和减缓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 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用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张力性调节的测量,比较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的差异。结果:在缺乏任何视觉刺激的状态下,调节处于一定的静息状态,所有受试者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发性近视者有较强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易导致牵拉眼球而使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5.
眼调节幅度与近视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不同屈光状态下的眼调节幅度特点 ,分析调节幅度在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进一步明确眼调节幅度与近视眼的因果关系。方法 被测者共 3 5人 ,其中男 17人(4 8 6% ) ,女 18人 (5 1 4% ) ,年龄 19~ 3 5岁 ,平均 2 6 49± 3 3 3岁。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 ,每眼矫正视力均≥ 1 0。移近法测得左眼调节幅度 ,采用SPSS9 0应用软件包对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近视组AMP明显高于正视组 ;②正视组、轻度近视和中度近视组三组之间AMP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正视组最低 ,其次是轻度近视和中度近视 ;③正视组、迟发性近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三组之间AMP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正视组最低 ,其次是迟发性近视和早发性近视。④对调节幅度和近视屈光度做相关分析后 ,可见AMP随着近视屈光度的不断加深呈现上升趋势 ,直线回归方程为AMP =9 95 2 -0 764 屈光度。⑤将AMP和近视发生与否做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认为AMP可能是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结论 高调节幅度可能是引发近视的原因之一 ,而弱的交感神经和强的副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高调节幅度 ,继而引发近视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江文捷  曲超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46-2150

目的:探讨眼调节对正视眼和不同类型近视眼眼压的影响。

方法: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01/04志愿者共88人,其中正视眼组28人28眼,近视眼组60人60眼,近视眼组根据屈光稳定情况分为稳定性近视组(近2a每年近视进展≤0.5D)34人34眼和进展性近视组(近2a每年近视进展>0.5D)26人26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D≤SE<-3D)17人17眼、中度近视组(-3D≤SE<-6D),28人28眼和高度近视组(SE≥-6D)15人15眼,采用回弹式眼压计对所有受试者分别在调节放松(0D)和诱导3D调节两种状态下进行眼压测量,并对各组调节前后的眼压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非调节状态下,正视组(16.54±2.12mmHg)、稳定性近视组(17.15±2.23mmHg)、进展性近视组(16.88±2.37mmHg)间眼压无差异(P>0.05);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16.41±2.21mmHg)、中度近视组(17.11±2.27mmHg)、高度近视组(17.60±2.35mmHg)间眼压无差异(P>0.05); 诱导3D调节后,进展性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眼压变化量明显上升(P<0.05),正视组、稳定性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眼压变化量下降不明显(P>0.05)。

结论:眼调节可引起进展性近视眼或高度近视眼患者眼压升高; 眼调节诱导的眼压升高可能和成年人近视持续性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状态下眼的调节近点(near poira of accomodation,AN)改变的意义,分析调节近点异常在近视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眼调节近点变化与近视眼的因果关系。方法 对248名(493只眼)近视青少年患者按照年龄和近视度数进行分组,并行屈光状态的检查,采用移近法获得调节近点距离。结果在9~10岁年龄组中,低度和中度近视组AN数值增加。在11~15岁和16~18岁年龄组中,低度近视组AN数值增大,高度近视组AN数值减少。结论 高AN数值可能是由于长期视近而造成调节力的滞后或不足引起的,这种滞后或不足可能是诱发近视不断加深的原因之一。可以认为AN远移可能是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前兆。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opia progression and near accommodative lag. METHODS: A 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nd myopia progression in 62 children with mild and progressing myopia at two visits: they were 10.81 +/- 1.60 years old with refractive error -1.70 +/- 0.76 D on entry. Repeated measurements included refractive error, ocular biometry and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t 33 cm. The refractive error was determined by autorefraction after cycloplegia; ocular biometry by A-scan ultrasonography; and accommodative response by an open-field autorefractor. Results were based on the right eye and analysed by paired t-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ESULTS: Myopia progression in the year was -0.72 +/- 0.37 D (p < 0.001) with a range from -0.06 to -1.96 D. The change of axial length and vitreous depth were 0.41 +/- 0.25 mm (p < 0.001) and 0.36 +/- 0.24 mm (p < 0.001), respectively. The near lag was 0.76 +/- 0.29 D on entry and 0.72 +/- 0.38 D 1 year later (p = 0.79).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near lag vs myopia progression and the change of ocular biometry as a whole (p > 0.10 for al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yopia progression between myopic children with greater than, compared to less than the mean amount of near lag (p = 0.36).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yopia progression and near accommodation lag in children with mild and progressing myopia.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near lag provides a stimulus to progression in this stage of myopia.  相似文献   

19.
姜俭 《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618-1619
目的:研究张力性调节(tonic accommodation)与正视、近视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日本精工wv-500红外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正视、近视屈光度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的主觉验光,结果以等效球镜表示。在完全黑暗的暗室中适应10min后,以日本精工wv-500红外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张力性调节,结果以等效球镜表示。张力性调节和屈光度数均仅测量右眼。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大学学生47名,年龄19~23(平均20.9±0.76)岁。主觉验光屈光度数-7.50~+0.25(均值-2.78±1.82)D;张力性调节-0.08~3.16(均值0.61±0.61)D。右眼屈光度数与张力性调节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107,无明显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张力性调节=0.71+0.035×屈光不正度数。结论:张力性调节和正视、近视度数存在有一定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张力性调节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