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病理特点。方法:12例SPT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用组织学(HE和PAS)、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方法研究。结果:光镜下,实性区肿瘤细胞呈假乳头状或片状排列,假乳头中心或肿瘤间质内有PAS阳性的粉染小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内α1-AT、α1-ACT阳性细胞呈弥漫分布(100%),Vimentin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83.3%),NSE和CHG在肿瘤细胞内呈局灶性阳性(分别为16.7%和33.3%),PCNA 2例呈阳性(16.7%),CK8阳性细胞局灶分布(8.3%),Insulin 1例呈阳性(8.3%),ER均为阴性。结论: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检测ER表达均阴性,未显示肿瘤和雌激素有关系;肿瘤生长可能和瘤细胞多处于非增殖期状态有关;肿瘤可能是胰源性的,部分有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可用于鉴别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新方法。方法:对14例SPPT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嗜铬素(CgA)、突触素(Syn)、E-钙粘素(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并与5例胰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和高分化内分泌癌(WET/WEC)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PPT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胰头多见,肿瘤呈囊实性,虽边界清楚,但常可见局灶的浸润现象。SPPT在组织学形态上与WET/WEC,特别是实性型的WET/WEC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CgA、Syn均可阳性,但SPPT的E-cadherin染色呈现100%的膜阴性,甚至可出现核阳性信号(5/14),而WET/WEC保留膜阳性信号,核均为阴性。SPPT的β-catenin染色均呈现胞核及胞浆阳性,而WET/WEC均呈现胞膜及胞浆阳性,甚至出现核旁的点状阳性信号,而细胞核始终为阴性,类似于胰岛细胞的染色模式。SPPT的Cyclin D1核染色阳性率多大于70%(12/14),而WET/WEC的Cyclin D1染色阳性率均未超过30%。结论: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包括E-cadherin、β-catenin、Cyclin D1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综合分析,有利于SPPT的确诊以及与WET/WEC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胰腺囊实性肿瘤 (cystic and solid tum ors of the pan-creas,CSTP)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实体 ,属低度恶性。自195 9年 Frantz首次描述本病以来 ,国内外文献报道 30 0余例 [1 ] ,命名较乱 ,曾有乳头状囊性肿瘤、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囊实性腺泡细胞瘤、囊 -实性乳头状癌等多种名称 ,迄今组织学发生尚未定论。笔者报道 3例并文献复习 ,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发生。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病理科 1994~ 2 0 0 2年收验的手术病例 3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5 .7± 12岁 (2 3~ 4 7岁 )。 2例因腹胀、腹痛就诊。 1例未诉明…  相似文献   

4.
周莉  屈重霄  亢姝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19-182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例SPTP作HE、免疫组织化学((PV2000法)染色观察。结果:4例SPT中3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5岁~36岁,平均年龄27岁,术后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8.6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1例侵犯胰腺周围组织。多数肿瘤表达vimentin,a-AT,a-ACT,部分表达Syn,CgA,PR和AE1/AE3,EMA,ER均阴性。结论:胰腺SPTP好发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治愈率高,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可能起源于胰腺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11例PETs分别作HE、PAS、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11例PETs患者平均年龄43.2岁,术后有2例复发。部分肿瘤有包膜,肿块多为实性,局部可成囊状。组织学上,瘤细胞为一致的小圆形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内染色质呈细颗粒状。细胞排列成小梁状、腺泡状或实性。免疫组化:11例PETs中Syn11例、NSE和CgA10例、CK7例及Ins6例为阳性。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成年人,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6.
姜锦贵  王海  周航波  陈建华 《重庆医学》2011,40(4):343-344,30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SPTP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33岁,入院时主要症状为:2例腹部疼痛,2例腹部包块合并黄疸,4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肿瘤平均直径6 cm,组织学特征为相对单一的多边形细胞形成实性假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Vim和a-ACT阳性率为100%,CKpan阳性率为25.0%,Syn和CgA阳性率为12.5%,PR阳性率为62.5%,EMA和ER阳性率为0。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1~10年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 SPTP可能起源于胰腺胚胎的多潜能干细胞,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特征性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注意鉴别诊断,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寻找其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方法】HE染色观察10例病例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CD56、CD10、嗜铬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α-1抗胰蛋白酶、孕激素受体和E-钙粘素、β-连环蛋白及cyclinD1的表达。另选5例正常胰腺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SPN中6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17~41岁,平均29岁。全部病例随访至今均存活,未发生复发或转移。肿瘤组织囊实性外观,镜下呈实性假乳头状结构。10例中,Vim、CD56及PR均弥漫阳性,9例NSE(+),7例CD10(+),6例Syn(+),5例CK及α-AT(+),4例CgA(+)。5例正常胰腺组织E-cadherin与β-catenin均为细胞膜表达,且cyclinD1(-);在10例SPN中,均未见E-cadherin的胞膜表达,仅2例中少数肿瘤细胞核阳性;β-catenin为核/胞浆异常表达;且cyclinD1均为阳性。【结论】在SPN中,E-cadherin为阴性或胞核阳性,而β-catenin呈异常表达;SPN中Vim、CD56、PR、CD10阳性以及E-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情况为该肿瘤诊断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学(HE、PAS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2例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进行标记、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例患者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可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突起,瘤细胞退变、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结晶沉积。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Vi mentin)、α-AT、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均为阳性;1例上皮膜抗原(EMA)和S-100蛋白为阳性;突触素(Syn)、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嗜铬素(CgA)、肌动蛋白(Actin)均见小灶性阳性区。结论:胰腺囊实性肿瘤具有良性临床病程,手术切除少复发,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寻找其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诊断标记。 【方法】 HE染色观察10例病例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CD56、CD10、嗜铬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α-1抗胰蛋白酶、孕激素受体和E-钙粘素、β-连环蛋白及cyclin D1的表达。另选5例正常胰腺组织作对照。 【结果】 10例SPN中6例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17 ~ 41岁,平均29岁。全部病例随访至今均存活,未发生复发或转移。肿瘤组织囊实性外观,镜下呈实性假乳头状结构。10例中,Vim、CD56及PR均弥漫阳性,9例NSE(+),7例CD10(+),6例Syn(+),5例CK及α-AT(+),4例CgA(+)。5例正常胰腺组织E-cadherin与β-catenin均为细胞膜表达,且cyclin D1(-);在10例SPN中,均未见E-cadherin的胞膜表达,仅2例中少数肿瘤细胞核阳性;β-catenin为核/胞浆异常表达;且cyclin D1均为阳性。 【结论】 在SPN中,E-cadherin为阴性或胞核阳性,而β-catenin呈异常表达;SPN中Vim、CD56、PR、CD10阳性以及E-cadherin与β-catenin的表达情况为该肿瘤诊断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上腹疼痛14例,腹部肿块12例,影像学均能发现腹部肿块但不能明确诊断。肿块平均直经10.3cm,包膜完整10例,包膜不完整9例,质地呈实性8例,呈囊实性11例。快速冰冻病理10例,6例获得确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一致,异型不明显。4例证实有胰腺和血管浸润。11例免疫组化结果是: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a1抗胰蛋白酶(a1-AT)、突触素(Syn)、孕激素(PR)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ER)、嗜铬颗粒素A(CgA)、S-100蛋白为阴性。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体部肿瘤行胰腺阶段切除术。18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2-103)个月,肿瘤无复发,除1例出现营养不良外,余患者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无黄疸及其他临床症状。CT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实性肿块,位于胰腺边缘部分,其中8例病灶较大,向胰腺外生长,另3例病灶较小,局限性于胰腺内部;2例位于胰头部的巨大病灶伴有胰管轻度阻塞扩张;所有病灶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强化,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均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假包膜,10例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仅一例病变与网膜粘连。结论 SPTP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静脉期强化明显于动脉期,螺旋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医学综述》2013,19(4):753-75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的CT表现,比较分析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共同之处,找到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5例SPTP中胰头部发病2例,胰体部1例,胰尾部2例,术前CT全部检出病灶,诊断3例,怀疑1例,误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80%。SPTP在CT上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影,瘤体边界多较清楚,瘤体较大则有明显的占位效应,淋巴结肿大或转移极少见,极少数病例可有胰管或肝内胆管扩张。CT增强后病灶边界显示更为清楚,包膜完整显示并有明显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瘤内实性部分呈持续性轻度强化的特征。结论 SPTP为胰腺少见的肿瘤类型,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CT特点有助于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征象,提高对该病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4年间于我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15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型5例,实性成分为主型3例,囊实性比例相间型7例。其中2例病灶可见出血,3例病灶可见钙化。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CT值平均(37.56±9.53)Hu;增强动脉期平均(54.5±9.75)Hu;门脉期平均(72.0±17.1)Hu,呈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平扫平均(24±12.52)Hu;增强扫描无强化。MRI上肿瘤实性成分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趋势。囊性成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肿瘤包膜在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2例肿瘤内出血病灶在T1WI上可见环样、云絮样高信号,相应区域在T2WI上呈低信号。3例肿瘤内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如能抓住该病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对其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SPN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43例SPN中,女性35例,男性8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36.25岁。肿瘤位于胰头10例,胰体尾部24例,胰腺周围9例;肿瘤大小直径3-17cm,平均为6.5cm,切面囊实性。组织学特点: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假乳头状结构或实体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Vimentin、β-Catenin(核)、CD10、Cyclin D1和PR多为弥漫阳性,而CK-Pan、Syn多为灶性阳性,Ki-67大部分病例示增殖标记<5%,仅1例为30%。随访40例,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SP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临床生物学行为表现缓慢发展过程。组织学上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表现,免疫组化联合应用Vimentin,β-Catenin,CD10,Cyclin D1和PR等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0例SPTP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呈囊实性,大部分体积较大,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仍低于胰腺正常组织,肿瘤的假包膜完整,强化明显,密度高于或与胰腺组织相似。结论:SPTP在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SP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 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 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5例肿瘤均呈类圆形囊实性肿块,3例肿瘤内及边缘见斑点状、条状钙化;增强后肿瘤囊性部分各期均不强化,实质部分渐进性强化,可见肿瘤边缘呈线条状强化,所有病灶在各期强化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征象,提高c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PTP,结合病理表现,对其cT三期增强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SPTP均为单发。5例位于胰尾,3例位于胰头,1例于胰颈。7例为类圆形,2例为浅分叶状。8例均有完整包膜,1例未见包膜。9例中有8例最大径〉4cm,为囊实性,1例最大径〈4cm,为实性病变。增强后所有病变实性部分自周边不均匀强化,并渐进性向中央延迟强化。2例见点条状钙化,5例伴有出血。所有病例均未见胆管或胰管扩张。结论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刘长瑞  牛帅  刘杰 《医学综述》2012,(19):3192-3194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及其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S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本病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是其主要的诊断手段,手术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统一,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尚不清楚。现就SPN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