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严重创伤后早期全身性损害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近几十年来 ,我国创伤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烧伤、断肢 (指 )再植、交通伤、复合伤、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等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使我国创伤救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别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救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1] 。然而 ,与其他一些疾病 (如传染病 )不同 ,创伤发生率因其致伤因素的增加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呈现出伤情重而复杂、群体发生率高等特点。目前对于严重创伤尚无有效的救治方法 ,其伤亡率和伤残率很高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存质量 ,制约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因此 ,严重创伤既是目前创伤医学中亟待…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受体调控与创伤应激紊乱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 (应激原 )所做出的适应性综合反应 ,主要表现为以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HPA)轴兴奋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 ,目的是使机体抵抗力增强、保持和恢复内稳态。一般来讲 ,应激反应的程度与应激原的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刺激越强 ,反应越强。但当刺激原过度强烈如严重创伤时 ,由于生物机体的高度复杂性 ,机体往往不能做出适度的反应 ,而出现应激低下或应激过度 ,统称为应激紊乱。机体一旦出现应激紊乱 ,则会导致严重的继发性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严重创伤时机体应激反应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然而对应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建立海马惊厥阈下电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动物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脑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盐皮质激素受体(MR)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频率25Hz、波宽1ms、串长10s、串隔7min、强度100μA的恒流、单脉冲电流,反复刺激大鼠海马,并通过旷场行为及拒俘反应性检查观测大鼠情感行为改变;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GR与MR表达。结果:成功诱发了实验大鼠较长时程的活动习性改变,警觉水平增高,惊恐行为,环境适应能力下降,躲藏逃避反应等PTSD样行为异常表现。免疫印迹检测显示,电刺激停止后2d-1周,阈下刺激组大鼠海马GR表达明显增高;电刺激停止后1dMR表达增高,2-3d则明显降低;而额叶皮层二者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海马CA1区惊厥阈下电刺激可基本模拟PTSD多种临床表现,而海马结构GR持续性高表达与MR较长时程降低在PTSD样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实施DCS危重伤员的救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暂时血管阻断或填塞止血30例(83.33%);采用肠破裂修补、外置及造口术17例(47.22%);采用快速关闭或暂时关闭体腔16例(44.44%)。31例在初期手术后72小时内进行了确定性手术,最终治愈27例,治愈率75.00%;死亡9例,病死率25.00%。结论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为避免因无能力接受医源性打击并出现“危险三角”,实施DCS;根据资源条件、生理参数、创伤类型及部位进行综合分析后加以选择,对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模拟200m快速上浮脱险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这一应激方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6只,模拟快速上浮脱险后1、2、4、24h各6只。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肝脏GRmRNA表达水平。结果GRmRNA在大鼠肝脏中多量表达;模拟快速上浮脱险后其表达水平迅速降低(P〈0.01),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24h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模拟快速上浮脱险可一过性下调肝脏GRmRNA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性粒然肝脏中的聚集,滞留机制及参与肝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 应用生物力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观察了烧伤病人血清对培养人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间粘附力,以及P-选择素及镜粘发子-1(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1)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有聚集;(2)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血清作用下粘附力以2小时为最强;(3)肝细胞正常情况下无P-选择素和ICAM-1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鼠闭合性严重颅脑外伤后大脑皮质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s,GR)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外周肝脏GR蛋白水平的变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BIM-Ⅲ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 min、2 h、8 h、24h、48 h、72 h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和肝脏GR的蛋白水平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ACTH含量,放免法检测皮质醇含量.结果 致伤后2 h大脑皮质和肝脏GR均出现蛋白水平表达降低,8 h后呈现恢复趋势,肝脏GR至72 h仍未完全正常;而大脑皮质GR从致伤后24 h再次呈现持续的表达降低.外周血中ACTH、皮质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均具有的两个峰值特征,但是两者的高峰期并不完全吻合.结论 严重颅脑外伤后中枢和外周组织均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两者的变化具有时相差异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expression of central cortex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at protein level with GR expression in the liver at protein level and with changes of serum cortisol and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following severe clos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n mice. Methods Severe TBI was established in awake mice by using a BIM-Ⅲ biomechanical machine. At 0.5, 2, 8, 24, 48 and 72 hours after TBI, the total cytosolic GR in the cortex and liver were detected with Western blotting. Levels of serum ACTH and cortisol were measured by ELISA technique and radio-immunological assay (RIA)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GR both in the cortex and liver were obviously down-regulated at protein levels at 2-72 hours after TBI and increased slowly eight hours after injury. The GR in the liver showed no recovery at 72 hours after injury and that in the cortex was decreased continually at 24 hours after injury. Serum ACTH and cortisol levels were increased marked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hen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peaks in the observation curve.Conclusion There is glucocorticoid resistance both in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tissues after severe closed TBI in the awake mice, which changes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手术(DCO)治疗严重肝脏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治疗的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20~74岁,平均32岁。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肝损伤分级标准,其中Ⅲ级31例,Ⅳ级30例,Ⅴ级22例,无Ⅵ级病例。结果 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中58例按DCO原则治疗,经复苏病情稳定后再接受相应术式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56例(96.6%),再次手术后出现肝脓肿3例(5.1%)、膈下脓肿1例(1.7%)、胆漏2例(3.4%),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2例(3.4%),均死于肺部感染。25例患者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愈20例(80.0%),术后再次手术3例(12.0%),肝脓肿3例(12.0%)、膈下脓肿2例(8.0%)、胆漏3例(12.0%),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5例,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严重出血。结论严重肝脏损伤治疗选择损害控制性手术,能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后,常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功能障碍,导致低体温、凝血病、代谢性酸中毒等“致命三联征”,机体因生理功能耗竭而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手术。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适时实施损害控制外科策略,通过采取各种快速、有效的暂时性措施,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功能,再进入ICU进行复苏和纠正生理功能紊乱,有计划地分次进行确定性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视创伤后脏器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重视创伤后脏器损害的研究杨宗城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强监护(IC)措施的应用,创伤病人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仍有一些严重创伤病人,经过积极复苏与抢救,虽渡过休克、手术等危险,延长了生存时间,但随后不久并发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内脏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肝组织核蛋白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GR核转位的影响,为严重创伤时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可靠实验依据。方法 结合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48h内肝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变化情况;于烫伤后不同时间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地塞米松使用前后肝脏GR由胞浆向胞核的转位改变。结果 大鼠严重烫伤后15min,肝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就已开始降低,1h达最低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之后逐渐回升,12h恢复正常,24h后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严重烫伤后4-12h,腹腔注射大剂量地塞米松可使肝脏组织核蛋白中GR的表达显著增多,而烫伤后1h内和24h后应用地塞米松对核内GR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 严重烫伤可引起大鼠肝组织细胞核内GR的表达显著下降,在烫伤后4-12h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可通过促进核转位来提高GR在胞核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刮吸解剖法在25例严重肝外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刮吸解剖法在肝外伤中的手术经验。方法 本组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伤因分别为交通伤、摔伤、击伤和挤压伤,均造成不同程度的肝破裂、腹腔内大出血或肝内血肿形成。均采用刮吸解剖法进行手术操作和止血。除1例术后因并发肾衰竭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止血彻底,术野清晰。效果满意。结论 刮吸解剖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肝外伤的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揭示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小鼠肝、肺组织内CD14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器官间的差异性。 方法 小鼠 8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4只 )、创伤组 (40只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组 (40只 )。采用双侧股骨骨折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 ,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在创伤后 2 ,4 ,6 ,9,13h时的动态变化。 结果 肝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9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 ,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分别在创伤后 6h发生上调和下调 (P <0 .0 5 )。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均于伤后 2h分别呈显著的上调和下调改变 (P <0 .0 5和 0 .0 1) ,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 0 .82 3,- 0 .797,P <0 .0 1) ,而且创伤后 6 ,9,13h时肺组织内CD14和创伤后 4hSR表达变化幅度大于肝组织 (P <0 .0 5和 0 .0 1)。 结论 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后 ,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发生双向调节 ,CD14表达上调和SR表达下调可能与炎症反应由“自控”向“失控”转化有关。肝、肺组织内CD14和SR表达上的差异可能与创伤及合并内毒素攻击时器官功能损害的序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创伤后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对创伤后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方法 创伤后肝损害患者 12 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例 ,静脉滴注GSH 1.2~ 1.8g,1次 d ,连续用 7d。对照组 68例 ,静脉滴注肌苷 1.0~ 2 .0g、维生素C 2 .0~ 3 .0g、门冬氨酸钾镁 2 0ml、茵栀黄 3 0ml,1次 d ,连续用 7d。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凝血酶原时间 (PT)的显效率分别为 75 .0 % ( 4 5 60 )和 7.4 % ( 5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3 % ( 5 6 60 )和3 3 .8% ( 2 3 68) ;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总胆红素 (TB)、直接胆红素 (DB)的显效率分别为15 .0 % ( 9 60 )和 5 .9% ( 4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78.3 % ( 4 7 60 )和 3 2 .4 % ( 2 2 6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两组血清白蛋白 (ALB)的显效率分别为5 .0 % ( 3 60 )和 4 .4 % ( 3 68) ,总有效率分别为 4 8.3 % ( 2 9 60 )和 4 5 .6% ( 3 1 68)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GSH治疗创伤后肝损害起效迅速、疗效可靠 ,可作为治疗创伤后肝损害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创伤性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7例老年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2例,女105例;年龄65~96岁[(72.6±6.8)岁]。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为参考标准,分为TIC组...  相似文献   

16.
规则肝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3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规则肝切除在肝创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士兰肝胆中心13年间(1983-1996年)287例肝外伤中行规则肝切除的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7例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8.1%),主要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肝外伤后早期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肝外伤的手术质量. 方法对1995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肝外伤后早期非计划性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漏诊5例,肝创面的处理方法不当3例,术后感染2例,肝硬化引起创面大出血2例.本组治愈11例,再次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8 d.本组1例因失血性休克、DIC、MODS死亡. 结论全面探查、创面充分止血、通畅引流,术后支持治疗如护肝、促凝及抗感染等是防止肝外伤后非计划性再手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的救治方法和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救治该类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33.7岁.敛伤原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1例.其中9例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7例合并1处以上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均有休克表现, 结果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出J血6例,严重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胆漏4例,腹腔脓肿4例,切口感染6例.术后随访6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 3~79个月,1例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消化道出血,其余均生存. 结论 术中低血压是导致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规则肝切除术联合血管修补可应用于抢救肝外伤伴近肝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时小鼠肝组织中锌指蛋白A2 0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 选用健康昆明种小白鼠 95只 ,雌雄不拘 ,体重 18~ 2 4 g ,制作双侧股骨闭合性骨折创伤及创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创伤组、单纯内毒素组和创伤内毒素组。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肝组织中锌指蛋白A2 0mRNA的表达 ,结果以A2 0mRNA与内参照GAPDHmRNA之总灰度比值表示。 结果 正常对照组A2 0mRNA呈现低量表达 ;单纯创伤组各时相点锌指蛋白A2 0mRNA均呈现低量表达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单纯注射内毒素后 0 .5h ,A2 0mRNA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明显 ,注射后 0 .5~ 2h为A2 0mRNA表达的高峰期 ,2h以后表达又有所下降 ,各时相点均高于单纯创伤组 ;而创伤内毒素组在注射内毒素后 0 .5h ,A2 0mRNA均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 ,注射后 0 .5~ 2h为A2 0mRNA表达的高峰期 ,注射后 2h显著高于单纯内毒素组 (P <0 .0 5 ) ,至 4 ,7,10h时表达逐渐下降 ,但仍高于单纯创伤组。 结论 锌指蛋白A2 0作为一种参与体内炎症反应调控的内源性蛋白 ,在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的早期即可呈现出高表达。说明创伤合并内毒素攻击情况下 ,A2 0表达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炎保护效应机制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规范创伤救治模式对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促进作用. 方法 以2006年1月1日本院建立创伤中心为界,将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创伤中心建立后2006 - 2008年)和对照组(创伤中心建立前2001-2005年),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的变化. 结果 研究组66例,对照组26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NISS值分别为(20.59±4.63)分和(20.57±5.38)分(P>0.05);研究组急诊处理时间为(0.33±0.03)h,对照组为(0.57±0.35)h (P <0.01);研究组住院时间为(27.64±29.01)d,对照组为(30.84±32.87) d(P >0.05);研究组ICU治疗时间为(2.98±5.77)d,较对照组为(2.65±7.00) d(P >0.05);研究组治愈率为87.9%,对照组为76.5%(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9.1%,对照组为20.8% (P <0.05). 结论 规范的创伤救治显著地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