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许多蠕虫具有多种抗原,以致长期以来都认为非特异性是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一个问题。猪带绦虫囊虫病患者血清在用包虫抗原作血清学试验时,常产生高滴度的结果。不过,用定性的标准能大大提高特异性〔如用免疫电泳试验鉴定包虫特异的弧5(arc5)〕;经过对500多例患者作临床观察,已确认根据弧5的存在可以确诊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E.Vogeli的感染。但是,最近又发现,囊虫病患者血清也出现弧5,这样就对弧5确诊包虫病的概念提出了怀疑。本文试图用包虫抗原与囊虫抗原来检测两种患者血清的间接血凝试验(IHAT)的滴度,并用包虫抗原作免疫电泳试验(IEPT)和双向扩散试验,观察出现沉淀带的数目和类型(包括弧5),以鉴别包虫病和囊虫病。取病理学确诊的包虫病和囊虫病患者血清,并记录病史和临床表现。在IHAT中,血清作2倍稀释,自1∶32~1∶4096,用单体的包虫囊液为抗原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梅毒的结果来证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检测梅毒所存在的钩状效应。方法将RPR检测结果为阳性且滴度大于1∶4而ELISA一步法检测结果阴性或弱阳性的血清标本,经倍比稀释后再用ELISA一步法检测。结果原倍血清梅毒抗体为阴性或弱阳性的标本,随着稀释度的增加,OD值也逐渐增加,当稀释度为1∶8或1∶16时OD值达最高,以后随着稀释度的增加,OD值逐渐降低,梅毒抗体也由阳性到弱阳性到阴性,至稀释度为1∶128时,OD值都小于cut off值,即全部为阴性。结论 ELIAS一步法检测梅毒抗体存在钩状效应,患者检测时应同时采用RPR检测,以免漏检或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用番红O(Safranine O)染色的抗原微量凝集试验(MAT)来检测布氏菌抗体,并与试管凝集试验(TAT)作了比较。 TAT是检测人体抗布氏菌抗体的应用最广泛的试验方法。使用的抗原浓度是,将原液用0.5%石碳酸盐水作1∶50稀释。将血清在含0.85%盐水的试管内作2倍稀释,从1∶10稀释开始,至1∶5120为止,包括已知高、低滴度和阴性参考血清对照。每管含0.5ml稀释血清,加入等量的1∶50稀释抗原(0.5ml),混匀后置37℃水浴孵育48小时,观察结果。 MAT法系采用Ganltney等改良法使用的抗原浓度是将原液用pH7.2的磷酸盐缓冲盐水(含最终浓度为0.005%的番红O)作1∶50稀释。番红O-磷酸盐缓冲盐水稀释液是取1 ml 0.5%番红O水溶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检测抗核抗体(ANA)中的前带效应对ANA荧光滴度的影响。方法将880例血清样本以1∶100稀释进行手工检测,筛选ANA荧光滴度≥1∶1 000的样本分别以1∶100、1∶1 000、1∶10 000稀释检测,统计有前带效应(1∶1 000稀释比1∶100稀释荧光亮)的样本数;将前带效应的样本采用欧蒙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和EUROPattern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检测ANA(1∶100稀释),与手工法检测ANA(1∶100稀释)进行比较,检测前带效应样本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分析其荧光模型、荧光滴度及阳性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特点。结果有明显前带效应的样本数为34例,占总样本数的3.86%,占高滴度(≥1∶1 000)ANA样本数的29.57%。通过手工法检测或通过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检测均发现前带效应,其荧光模型及荧光滴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EUROPattern只能选取图片中间区域判读。在有前带效应的血清样本中,以荧光滴度≥1∶10 000最常见(74.42%)。在荧光模型方面,以斑点型最为多见(46.51%)。在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方面,以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最多见(62.79%),其次为抗双链DNA抗体(51.16%)和抗SSA抗体(51.16%)。结论 IIFA检测高滴度ANA样本在低稀释度时容易产生前带效应,从而导致错误的ANA荧光滴度判断,临床检验实验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因稀释所致甲胎蛋白检测值误差的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甲胎蛋白(AFP),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试验中发现,高浓度的AFP血清经不同倍数稀释后所得的各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为此,我们就如何校正因不同倍数稀释所致的误差,使结果符合真值作了一些试验探讨。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5份高AFP浓度血清(达400μg/L)均来自本院住院患者。采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生产的AFP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按照说明书操作,试验结果用中国科技大学生产的GC911放射免疫计数器测量,四参数法作数据处理。2方法(1)将患者血清分别用生理盐水经1∶2~1∶4096倍稀释,然后将各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一种简易杀菌抗体测定法,可用于伤寒血清学诊断.该试验对Kenny(1967)法略加改进.待检血清用pH7.2磷酸盐缓冲盐水作倍量稀释,从1/10至1/2560.取每份稀释血清0.025毫升加入微孔板,加等量1∶10豚鼠补体及10~4个细菌/毫升伤寒沙门氏菌悬液.适当混和后,微孔板用胶布覆盖,置37℃孵育1小时.然后每孔取10微升接种于琼脂平板,经37℃孵育18小时作菌落计数.杀菌活性以杀灭菌液内50%细菌所需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对照孔加补体,不加血清.杀菌抗体血清标本取自24例急性期伤寒病人(其中13例尚取恢复期血清),15例临床可疑病人及23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并与肥达氏试验比较.杀菌抗体效价如以≥1∶80作为阳性,则24例急性期血清和13例恢复期血清杀菌抗体均属阳性;15例临床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国产乙肝金标法(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临床标本对比检测,分析GICA法和ELISA法检测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的差异原因,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确保同一实验室内同一项目结果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3年4~5月来本院门诊就诊患者共60例,用GICA法分别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与临床常用的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ICA法测得原倍血清的HBcAb阳性率(51.6%)明显高于GICA法和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阳性率(38.3%和3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1);两种方法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中的HBcAb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0.3%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结论 GICA所测原倍血清中HbcAb阳性率明显高于GICA和ELISA法测定1∶30稀释血清中HBcAb阳性率。因此,临床上用GICA测定HBcAb时,测定标本必须用1∶30稀释后的血清,确保同一实验室内GICA与ELISA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梅素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前带现象发生的规律,为减少假阴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收集性病实验室检出RPR前带现象的血清标本48例,进行RPR、不同批次试剂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分析各实验间相关性及RPR前带现象凝集反应规律。结果 48例前带现象标本TPPA及FTA-ABS IgG抗体试验结果均为阳性,RPR试验原倍稀释时无颗粒凝集或凝集颗粒较小,且稀释反应前3~4孔(1∶8~1∶16)反应弱,凝集颗粒大小几乎无变化,从第4~5孔(1∶16~1∶32)起凝集反应不断增强,经稀释后滴度为1∶1 024~1∶65 536;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RPR前带现象可通过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结合凝集反应特点发现,并通过增加稀释倍数避免漏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临床标本对比检测分析,探讨ECLIA检测HBcAb的结果意义模式,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确保同一实验室内同一项目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60例患者标本,用ECLIA法分别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与临床常用的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的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ECLIA法测得原倍血清的HBcAb阳性率(48.3%)明显高于ECLIA法和ELISA法测定1∶30稀释后血清阳性率(35.0%和3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P〈0.01),两种方法同时测定原倍血清和1∶30稀释后血清中的HBcAb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4%和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05).结论 ECLIA法定量测定乙肝时,HBcAb测定标本必须用1∶30稀释后的血清,确保同一实验室内ECLIA法与ELISA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软脂酸钠法纯化牛血清白蛋白的最佳工艺。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软脂酸钠加入时的温度和加入量、血清稀释度、放置时间及水浴时间对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分析产品质量。结果该工艺白蛋白提取率达41.1%,白蛋白含量达95.0%以上。血清稀释度对白蛋白提取率影响大,放置时间次之。该法纯化牛血清白蛋白的条件为软脂酸钠加入时的温度为70℃、加入量1∶2/3,血清稀释度为1∶1,放置时间为1 h,水浴时间为1.5 h。结论该工艺是实现高效、快速纯化牛血清白蛋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比稀释法测乳糜血清钾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55例乳糜血和50例非乳糜血分别测稀释前后血钾。结果以直接检测法对稀释法进行评估,非乳糜组和乳糜组两组血清经稀释前后两法均有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r20.97)。乳糜组中有5例血清未稀释时测不出结果,经1∶1稀释后2例可测得结果。2例1∶2稀释后可测出,1例始终未测得结果。结论两种方法测定血钾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比稀释法测乳糜血清钾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临床常见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学临床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制订结合实际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案。方法对152例疑诊梅毒患者血清标本先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步检测,TPPA单独阳性16例,RPR单独阳性6例,二者均阳性130例。再将130例二者均阳性标本原始血清、TPPA单独阳性16例及RPR单独阳性6例的倍比稀释血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进行复检。结果 130例二者均阳性原始血清检测后TRUST与SYP阳性例数下降最为明显,ELISA及TPHA与TPPA初检结果比较一致。TPPA单独阳性的16例血清倍比稀释至1∶16后,RPR和TRUST出现1例阳性。16例TPPA单独阳性的样本经ELISA和TPHA复检后均为阳性,经TRUST复检后均为阴性,经SYP复检后阳性例数也有所下降。6例RPR单独阳性血清倍比稀释后,RPR和TRUST的阳性例数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结论临床检测梅毒时应选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方法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血清稀释滴度对儿童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分析(ANA-IIF)结果的影响,探讨降低血清起始稀释度必要性。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10例健康儿童系列稀释度血清标本抗核抗体(ANA),并与特异性ANA线性免疫(ANA-LIA)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一组ANA-IIF阴性的临床患儿标本ANA-LIA结果。结果健康组标本随着稀释度从1∶80、1∶40、1∶20逐步减低,ANA-IIF阳性检出率有所上升,分别为7.3%、9.1%、1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阳性分别为7.3%、15.5%、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中8例标本检测出特异性ANA,阳性率为7.3%。8例IIF法稀释度1∶80阳性者中,特异性ANA阳性者2例;稀释度1∶40、1∶20新增的4例荧光ANA阳性标本中,有1例特异性ANA阳性。若视ANA-IIF(1∶80)或ANA-LIA任一阳性为ANA阳性,ANA阳性率从7.3%上升到12.7%。29例ANA-IIF(1∶80)为阴性的自身免疫肝病相关自身抗体检测患儿临床标本中,特异性ANA-LIA检测出5例阳性(17.2%)。结论降低儿童血清起始滴度并不能明显提高ANA-IIF阳性检出率,反而增加了非特异的弱阳性,因此,临床实验室不需改变儿童ANA常规标本稀释滴度,联合特异性ANA-LIA的检测有利于ANA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临界值质控血清的制备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将献血员血清置于56℃30min灭活,离心去除沉淀后,按1∶2、1∶4、1∶6稀释比例检测试剂盒中多批号的阳性对照质控物。结果抗RNP/Sm抗体(+++):1∶2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抗SS-A抗体(++~+++):1∶2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为+~++。抗RO-52抗体(++~+++):1∶2稀释后,显色为+~++;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为+。抗核小体抗体:1∶1、1∶2稀释后可出现阳性;1∶4、1∶6稀释后,显色均为阴性。结论自身抗体质控血清制备方便,质量可靠,可满足临床检测室内质控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改良法在梅毒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梅毒患者血清标本71例,其中55例TRUST滴度在1∶2及以上,16例滴度为1∶1,阴性样本29例.实验室5名工作人员分别用传统方法进行检测,同时用全自动酶免仪加样到稀释板中,然后加入TRUST试剂,震荡30 min后,判读结果.结果 阴性样本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滴度在1∶2及以上的阳性标本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均为100%,滴度在1∶1的阳性标本传统方法的检出率为66%,而改良方法的检出率为74%.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检测阳性率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χ^2=0.494,P=0.31).结论 改良方法可以借助全自动酶免仪加样,实现半自动化操作,较传统法简便,特别适合大批量样本,改良方法可以代替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从羊细粒棘球绦虫的包虫囊液和头节提取5种抗原组分,并用这些抗原致敏羊红细胞,作间接血凝试验来诊断人体包虫病.头节抗原取自羊包虫囊中的头节,用盐水稀释成1∶4,用干冰冻融两次,经超声振荡器高功率处理5分钟后,生理盐水透析48小时,用15,000×g离心15分钟,上清液取出保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393例疑诊梅毒血清标本先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进行初步检测,TPPA单阳性42例,RPR单阳性24例,二者均阳性327例。再将327例标本原始血清、TPPA单阳性42例及RPR单阳性24例的倍比稀释血清分别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进行复检。结果:327例原始血清检测后TRUST与SYP阳性例数下降最为明显,ELISA、TPHA及TPPA与初检结果较一致。TPPA单阳性的42例标本倍比稀释至1∶16后RPR和TRUST阳性3例。RPR单阳性的24例标本倍比稀释后,RPR、TRUST的阳性例数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抗体检测仅出现ELISA阳性1例。结论:临床检测梅毒时选择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多种方法检测老年患者梅毒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该院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住院患者送检的5 314例血清标本应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等方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血清标本经TP-ELISA检测有反应性结果占2.35%(125/5 314),阴性占97.65%(5 189/5 314),对125例有反应性的结果经TRUST法检测阴性占87.2%(109/125);有反应性结果占12.8%(16/125),其中阳性(原倍血清)占5.6%(7/125),阳性(1:2稀释)占2.4%(3/125),阳性(1∶4稀释)占2.4%(3/125),阳性(1∶16稀释)占1.6%(2/125),阳性(1∶32稀释)占0.8%(1/125);设诊断界值(OD/cutoff值)为α,TP-ELISA与CLEIA、TPPA的相符率分别为100%、99.1%(α≥4.0),80%、80%(2.0<α<4.0),71.4%、42.9%(1.0<α≤2.0).结论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等影响,建议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应结合多种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详细了解患者生活史、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长期使用且稳定性好的HBsAg室内弱阳性质控血清。方法以小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按不同稀释倍数1∶2、1∶4、1∶8、1∶16、1∶32等比例梯度稀释HBsAg阳性血清;以2种厂家提供不同批号的检测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HBsAg阳性质控血清进行连续6个月检测,以此对HBsAg阳性质控血清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以吸光度值/临界值(S/CO)1.0~3.0为参考标准,确定该实验室HBsAg阳性质控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其S/CO值为2.42,变异系数(CV)为4.72];且该质控血清在不同试剂使用稳定性较好(其S/CO范围为2.41~2.82,CV范围为4.24%~8.68%);HBsAg阳性质控血清连续6个月检测结果CV范围为8.71%~9.86%(CV10%)。结论自制HBsAg质控血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精密度,可作为临床常规HBsAg检测中的室内质控血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鼠疫恢复期患者血清F1抗体水平的维持情况及间接血凝、酶联免疫、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鼠疫F1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gs-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ⅠCA)3种方法,对比检测25例鼠疫恢复期患者血清中F1抗体。 结果 25份血清样品F1抗体IHA阳性19份,DAgs-ELISA阳性21份,GⅠCA阳性18份。F1抗体滴度:IHA 15例为1∶80~1∶320;ELISA 10例为1∶640~1∶1280。 结论 大部分鼠疫恢复期患者血清能检出F1抗体,3种F1抗体检测方法均为敏感、特异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