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考证,始载于《本草拾遗》的千里及与《本草图经》载的千里光应为一物,为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然《本草图经》所附的天台千里急植物图与千里光植物图相符,却与锦葵科植物黄花稔Sida acuta Burm.f.相符。  相似文献   

2.
<正>千里光,又名九里明、九里光、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Senecio scandens Buch Ham.的干燥地上部分。本品以千里光之名始载于《本草拾遗》,言其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明目退翳,杀虫止痒。《中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千里光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感冒发热、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千里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氧化及自由基清除活性,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1])。  相似文献   

3.
田基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基黄原名地耳草,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植物名实图考》,别名雀舌草,系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mb.)的干燥全草。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利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千里光(climbing groundsel herb),又名九里光、千里及、千里明等,是菊科千里光属植物Senecioscandens Buch-Ham.的干燥地上部分,始载于<本草拾遗>,其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明目、杀虫止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析方法、安全性、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现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7)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植物特征、产地分布、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等进行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收载之笑靥儿草的基原。结果表明,《履巉岩本草》记载的笑靥儿草应该为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的全草,建议更正笑靥儿草的文献始载。  相似文献   

6.
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从植物形态特征、药物名称、分布与生境、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履巉岩本草》三缝草植物基原。结果表明三缝草之植物基原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建议《中华本草》等专著在修订时可以增加“三缝草”作为旋覆花的别名;《履巉岩本草》三缝草药图为我国现存最早之旋覆花彩图,其文字叙述反映南宋时期该药的民间药用情况,为中药资源普查传统知识数据库增添全新的民间单验方,为进一步挖掘旋覆花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千里光,又名九领光、一扫光、九里明等,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scanden SBuch—Ham的全草。本品性味苦辛凉,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临床治疗各种疮毒、风疹、丹毒、败血症等  相似文献   

8.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别名寄生、广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原名“桑上寄生”,历代本草均有记载。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 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别名北寄生。两药在历史上用名较为混乱,《名医别录》、《本草纲目》及一些本草著作中,将槲寄生类植物作为桑寄生药材来源之一加以描述。而历代本草均无槲寄生之名,槲寄生一词首见于近代植物学,《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将Lorantheceae译为槲寄生,于是“槲寄生”一词才在药学界广为应用。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9.
灯盏花始载于《滇南本草》,又名灯盏细辛、东菊。因花似灯盏,根似细辛而得名。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能入药的短葶飞蓬只有3种,主要产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南、贵州及西藏等地亦产,  相似文献   

10.
蒲公英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震 《光明中医》2009,24(9):1801-1802
蒲公英始载于<唐本草>,列为下品.又名黄花地丁或金簪草(因其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名),又有蒲蒲丁、婆婆英、黄花三七、奶汁草等别名.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春至秋季的开花前或初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草、洗净,晒干.生用和鲜用.  相似文献   

11.
蒲公英系菊科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多年生本草的干燥全草[1] ,别名蒲公草、金簪草、婆婆丁等[2] ,我国资源十分丰富,且对其研究已达数千年.蒲公英很多种属有医疗保健及食用价值,其最早载于《新修本草》[3] ,古书记载蒲公英为"解热凉血之要药""至贱而有大功"[4] ,《医林纂要》称之:"补脾和胃,泻火"[5] ,...  相似文献   

12.
水火烫伤是一种外伤性疾病,在农村中最为常见。吾父用草药千里光治疗水火烫伤,无论对大面积或小面积、浅度或深度受伤患者,都有一定的效果。药物介绍:千里光,别名一扫光、九里光、千里急、为多年生草本菊科千里光属。(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相似文献   

13.
紫菀,女菀,白菀,山紫菀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兵  万德光 《中药材》1995,18(12):635-636
经考证:本草所载紫菀,与今所用紫菀Aster tataricus L.f.基本一致。女菀即今所用菀苑Turczaninowia fastigiata(Fisch)DC.,曾作紫菀的代用品。白菀有两种观点:《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以为是“紫菀之色白者也”;《新修本草》等以为即是女菀。山紫菀在古本草上未见其名,但《图经本草》对紫菀的描述及《证类本草》上“解州紫苑”图的地上部分,与今所用橐吾属植物  相似文献   

14.
张利敏  张雪宁  张雪荣  高亚玲  崔健 《河北中医》2012,34(2):221-221,263
蒲公英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之一,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善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1].最早记载于《唐本草》"蒲公英,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此药属菊科植物蒲公英、华蒲公英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全草[2],又有黄花地丁、普公丁、尿床草、奶汁草等名称.  相似文献   

15.
九牛草始载宋代《本草图经》,明清本草多有沿用,但其所指均不甚清楚。艾叶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和广阔应用范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艾叶药材的基原较多,其中明、清时期的蕲州九牛草被称作为"蕲艾",珍贵而价高,民间推崇为"艾之精英"。为捋清九牛草基原和九牛草与艾的历史渊源,该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著作中九牛草的本草文图考证、产地分析,对蕲州九牛草的实地调查取样,并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蒿属标本,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九牛草基原植物应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为古代中药材艾叶的重要基原之一,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浙江植物志》对《救荒本草》中菊科植物的来源、性状和生长环境及功效应用作了较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7.
姜味草Micromeria biflora Benth.为唇形科植物,全草具有类似生姜的气味,故称姜味草。本品始载明朝《滇南本草》,是云南常用中草药,资源丰富,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嫩枝叶作药茶还可预防感冒。有关文献报道含有挥发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丰富的姜味草资源,本实验研究了其非挥发性部分的化学成分。从姜味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6个成分,  相似文献   

18.
鹅不食草又名食胡荽、地芫荽、石胡荽,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始载于《食性本草》。每年花开时采收,去净泥土及杂质,晒干即可入药。  相似文献   

19.
鬼针草,又名婆婆针,为菊科一年生植物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或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paLvar.radiata Sch.Bip的干燥全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其性味苦,甘淡、微寒。具有解热、止泻、解毒和活血散瘀等功效。主治疟疾、腹泻、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鬼针草多生长于路边荒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在民间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鬼针草临床应用方面的情况,希望为该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炯 《西部中医药》2004,17(1):34-35
中药的同名异药、同药异名现象普遍存在,数重楼和拳参最为典型。重楼为常用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蚤休、草河车。拳参始见于《图经本草》,别名草河车、紫参、山虾子、回头参、倒根草等。由于二者均有“草河车”之名,故临床易混淆。现将其各自特点予以比较,以资鉴别。1来源1.1重楼为百合科植物华重楼Parispoly-phyllaSmithver.chinensis(Franch.)Hara及云南重楼Parispolyphyllavar.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的干燥根茎。1.2拳参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bis-tortaL.的干燥根茎。2性味归经2.1重楼苦,微寒;有小毒;归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