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传统经穴电特性研究的理论和探测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的、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经穴内电特性"的概念、检测方法和手段,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一些传统经穴探测方法不能反映的问题,如经穴电特性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变量。最后提出基于"双极针灸针"的动态、实时检测经穴内电特性的思路,可能有利于比较全面地揭示经穴的电学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戚沁园  王频  陈长青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603-604,609
通过对近年来人体经穴电学特征探测研究的回顾,总结了目前研究关注的研究热点,并重点分析了经穴电阻抗特征研究、经穴多变量电学特征研究、经穴伏安特性研究等领域的理论成果,提出了现阶段经穴电学特征探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输穴主治的特异性,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经穴不存在自身固有的特异性。理由是:1.足够的刺激量是关键,穴位配方不是关键;2.“寸寸人身皆是穴”,针刺人体任何部位均可得气,“气至而有效”。另一种认为输穴主治的特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理由是:1.有经络、脏象学说为依据;2.有古人的经验为依据;3.有现代科学实验和临床疗效为依据。我赞同后者的看法。我认为输穴的主治性能是有“特异性”和“相  相似文献   

4.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杨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431-432
长期以来 ,针灸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疗效明确 ,操作简便 ,节省资源 ,易被患者接受。经穴作为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 ,有其相对特异性 ,对相关脏腑功能活动有特殊影响。近年来 ,广大医疗和科学工作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取得许多进展 ,现概括如下。1 经穴的生物物理学相对特异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 ,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使更多精密仪器得以开发和应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经穴生物物理学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1.1 经穴的电学特性 杨国平等 [1]将矩形脉冲通过两点电极加到人体皮肤表面 ,测试少冲、神…  相似文献   

6.
电针“曲泽”等穴对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曾报告电针兔“心包经”的“间使”“内关”、“郄门”和“膀胱经”的“胃俞”穴区有促使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恢复的作用,而电针“肝经”的“中都”穴区无明显的效应,表明经穴与心脏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为了较系统地探讨“心包经”与心脏之间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的联系,本文采用家兔冠脉结扎后再灌注的动物模型,以电生理学的方法,观察电针“曲泽”等穴  相似文献   

7.
<正> 胃电做为对胃的生理、病理研究的客观电学指标,近年来,已被普遍应用、许多学者以胃电为指标,探讨经穴的特异性,经穴与脏腑的相关联系及针刺作用。笔者对我院彭静山教授首倡的眼针疗法,通过针刺家兔眼部穴区,  相似文献   

8.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联系紧密。表明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经穴效应方面相关,相对穴通过内在经穴效应特性和经穴关系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首次发现穴位表面皮肤具有低电阻特异性以来,穴位电阻特性研究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穴位电阻特异性作为电学特性的一部分,是经穴反应特异性研究常用的客观指标。但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于穴位电阻特异性的认识并不一致,涉及的疾病、穴位及临床治疗方法也较多,而且临床试验中采用的仪器也没有统一标准。因此笔者以"穴位电阻"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研究者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的经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研究,从中枢机制的角度来看经穴的刺激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经穴的治疗效应明显优于非穴;不同经穴的治疗效应不同;病症相关经穴的效应优于非相关经穴,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但部分研究的研究结果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总结分析及凝练提升,需要在研究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11.
<正> 以前工作表明,无论正常人和患者,几乎人人都可被查出与我国古典经脉循行线相符合的信息传导轨迹,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LPSC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高度的定位性。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已经查出这条线的全程都有较其两侧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本文应用二种皮肤电位测试仪,测定了大肠经的LPSC线上和线内外皮肤电位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正> 已经证明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的全程皮肤都有阻抗较低的特性。这就显示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经络线不仅可以反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上,而且很可能在体表具有某种物质或结构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绝大多数人沿着古典的经脉循行线,都有对机械,对电刺激产生局限性很强的感觉,称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这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的经络现象。生物物理方面,这条线具有较邻近皮肤电阻为低,电位为高,以及能发出较高亢音调的特性。这些事实支持我们在六年前提出的关于这条LPSC线  相似文献   

14.
<正> 经脉图绘制的依据是古代的经典医著。经典文献对经脉循行的根据是什么,现代只能推测,无从考查。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络感传方面的大量工作,使绘制现代的经络图成为可能。但是,经络敏感的人很少,有时不能指出循行线的确切位置,给工作带来不便。隐性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表明经脉不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还具有高度的定位性,因而给经脉循行路线确切位置的厘订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100例患者肺经隐性感传路线的调查,初步厘订肺经在体表部分的循行路线,并与经典文献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15.
Experimental meridian line of stomach and its low impedance na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plying electrical impulse stimuli at the Jing point (St. 45) and then tapping on the skin surface along the vertical lines crossing the channel of the stomach, the line of 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LPSC) was determined in 51 patients at the acupuncture clinic. Of the cases examined, 98 percent were found to have positive LPSC lines which were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classical stomach channel. Using a low frequency skin impedance detector, the skin impedance of the entire lines of LPSC was found to be lower than its adjacent areas.  相似文献   

16.
隐性循经感传线叩诊音的特异性及其观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在以叩击法检查大肠经隐性循经感传线时,用一个听诊器放在大肠经的一点(如臂臑)可以听到当叩诊锤达到该经的另一点(如合谷)时,叩击音发生音量和音调的显著变化,一般表现为音量增加和音调变清,这种变化与受试者主诉的麻、传导感同步.听诊点和叩击点的距离一般可以超过两个大关节。如果用生理记录仪(SJ一4I 型)的心音装置测试,则可以记录到叩击隐性感传线上与线内外两侧对照点在音量上的显著差别。如果用皮肤阻抗测定仪(CDM1,2型),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人类皮肤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上有较其两侧皮肤的阻抗为低的特性。最近又发现这条循经的低阻抗线不仅在正常人而且在患者已经截下的肢体仍然存在。这个现象启示循经低阻现象不一定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来自皮肤本身物质结构的特殊性。深入研究这条低阻线的原因,可能有助于探讨经络的实质。本工作利用抽空减压,使皮肤起水泡的方法,初步证明LPSC在表皮层也具有低阻抗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