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38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近五年国内有关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搜集分析。结果: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临床除发热、疲劳等症状外,还可能导致视网膜损害、突发性失听、神经精神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致命性肝功能恶化等。结论: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我院住院病例使用IFNα—1b和聚乙二醇IFNα-2a注射剂主要不良反虚发生的情况。方法从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使用IFNα—1h和聚乙二醇IFNα-2a沣射剂的302例住院病例中选取有效病例92例分成A、B两组,观察两组病例用药后主要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整理、比较。结果A组病例中,有15人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占28.8%),13人出现白细胞下降(占25%),21人出现血小板下降(占40%);B组病例中,有24人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占60.0%),16人出现白细胞下降(占40.0%),5人出现血小板下降(占12.5%)。结论我院住院病例使用两类干扰素(Interferon,IFN)引起流感样症候(头痛发热)聚乙二醇IFNα-2a比IFNα-1h高出2倍,骨髓抑制方面(血小板计数下降)IFNα—1b比聚乙二醇IFNα-2a高出3.3倍 相似文献
4.
5.
<正>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自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发现以来,已逐步形成涉及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干扰素学。随着基因工程干扰素的问世,大量的高纯度IFN在临床得到应用。由于IFN用药剂量较大(10~6u以上),疗程较长(3~6个月或更长),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报道作一概述,以引起医药人员的注意。 目前临床应用的IFN主要有三类,包括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β)和人类淋巴细胞干扰素(IFN-γ)。它们具有类似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似乎以IFN-α较小,以IFN-γ较大。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7.
8.
干扰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临床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2006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64例干扰素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扰素所致不良反应在30~39a年龄段发生比例较高(占35.94%),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占68.75%)所占比例高于女性(占31.25%)。不良反应多在多次给药后发生,其临床表现以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最常见,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结论:临床使用干扰素时应根据用药指征合理用药,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15.
Loke YK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2,73(6):908-911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ly importan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s hindered by a lack of emphasis on biological mechanisms, patient susceptibility factors and long-term outcomes. Assessment of drug safety needs to move beyond industry and regulatory perspectives, towards a greater focus on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will allow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to deal with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t the bedside. This would ideally involve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linical pharmacologists and pharmacoepidemiologists skilled at interrogating th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healthcare databases. In light of the myriad safety scares that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would be best served by a centrally funded independent network of rapid-response drug safety researchers who can use techniques of teleoanalysis to describe fully the magnitude of risk, the potential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patients' susceptibility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氟罗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吸收快、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感染治疗,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该药也出现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所共有的不良反应,现就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氟罗沙星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的增加,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包括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肝损害、过敏反应、眼外肌麻痹、性功能障碍、多尿、消化系统反应、关节痛、下肢不宁综合征等。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