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肛痈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 ,是肛窦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组织炎症的病变 ,属祖国医学“痈”的范畴。其发病急 ,疼痛剧烈 ,全身症状较重 ,破溃后形成肛瘘。应争取早日治疗 ,以免形成肛瘘 ,采用仙方活命饮内服外洗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2例 ,男 48例 ,女 2 4例 ;年龄 18~ 45岁 5 7例 ,46岁以上 15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15天 ,平均 5天 ;皮下脓肿14例 ,坐骨直肠窝脓肿 12例 ,粘膜下脓肿 9例 ,直肠后间隙脓肿 11例 ,肛门后间隙脓肿 8例 ,肛管粘膜下脓肿 8例 ,其它 10例。2 临床表现肛周脓肿表现为一般的炎性…  相似文献   

2.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一般是指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肛痈、脏毒等范畴。其特点是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瘘,特别是切开排脓后形成的肛瘘,一般需再次手术,给患者增加痛苦和负担。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传统  相似文献   

3.
肛瘘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指经肛管或直肠下段到肛门周围皮肤的瘘管,也叫肛漏或痔漏,是外科常见病。肛瘘多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后,由于脓液或粪便仍从原来的感染灶进入脓腔,引流不畅,日久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瘘管。少数为结核性所致。肛瘘病人非常痛苦,肛门处经常流脓,刺激周围皮肤,引起湿疹、痒痒、伤口经久不愈合。  相似文献   

4.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而形成的瘘道。近4年来,笔者对收治的56例各型肛瘘分别采取切开法、挂线法、切开挂线法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手术不遗留肛瘘,是近几年来肛肠外科的一大进展。所谓一期手术就是切开排脓的同时,切开或挂线切开引起脓肿的原发内口肛隐窝,以达到日后不形成肛瘘的目的。我们总结了183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手术均达到痊愈,无肛瘘形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尹霞  裴玉洋  裴玉芹 《光明中医》2006,21(10):71-71
肛瘘是指发生于肛门周围与肛管直肠部的瘘管,属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继发病.脓肿初起红、肿、热、痛,继则化脓,切开排脓后反复自溃,脓溢毒出,暂可收口.余毒未尽或正气虚弱,脓水淋漓,久而不敛或闭而又溃,形成肛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旁流脓淌水.本病目前的治疗方法除肛瘘切除术外,还没有其它有效根治的方法,现将肛瘘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郭美红 《河南中医》2003,23(11):86-87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脓肿者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肛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及直肠后间隙脓肿等。属于祖国医学“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范畴。本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伴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肛周脓肿即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筋膜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进一步发展就形成的肛周脓肿,脓肿破溃后多形成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目前国内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脓肿切排联合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术后患者换药痛苦、愈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正  相似文献   

9.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我国肛门直肠疾病的25%,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肛瘘是指位于肛管周围,由内口、瘘管及外口三部分组成的肉芽肿性管道,常由直肠肛管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内外并治低位肛痈7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痈系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急性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病变,又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现代把其发生于肛提肌以下间隙者,称为低位肛痈〔1〕。因其容易复发,易遗留肛漏,故治疗颇为棘手。1987年3月~1998年10月,笔者对住院的71例低位肛痈进行内外并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肛周脓肿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简称,系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及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形成的脓肿。中医称为肛痈、脏毒,属痈疽的范畴。为肛肠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以20~40岁多见,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常因自然溃破或单纯排脓而形成肛瘘。  相似文献   

12.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属于祖国医学“脏毒”、“悬痈”、“坐马痈”等范畴。现代医学统称肛门痈。是肛肠疾病中常见病之一。肛瘘的形成多由肛周脓肿演变而来,目前有效疗法仍以手术为主。但脓肿早期先服药,若辨证得法,可免刀针之苦。中医内服法及外用熏洗法,治疗肛肠疾病,也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辨证施治,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柏年高位肛瘘手术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蓓 《河北中医》2003,25(1):20-21
高位肛瘘因其病变位置及手术方式的特殊性 ,要求医生在手术时必须充分认识、预见到创腔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尽量做到一次手术成功 ,避免术后多次修剪创面的痛苦。1 管壁的处理肛瘘是因肛门脓肿排脓后 ,脓腔的压力减小 ,而原发病灶感染的分泌物仍不断地刺激腔壁 ,使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管壁、腔道变狭所致。1 1 切除管壁 管壁是纤维化结缔组织 ,其纤维化程度与发病时间有关 ,厚薄与炎症侵犯有关 ,管道深浅与脓腔初起有关。管壁因反复炎症刺激与周围组织粘…  相似文献   

14.
<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多由于肛窦感染、发炎等,炎症沿其肛腺管蔓延扩散到肛门周围组织间隙或肛管皮下与黏膜下。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发  相似文献   

15.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外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在临床分类中,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肛门直肠环上方)有2个以上内口者,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其病因病机多为肛痈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或肺脾肾三阴亏损,肛痈破溃不能愈合所致.  相似文献   

16.
黄志坚 《北京中医》2001,20(3):19-19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外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在临床分类中,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肛门直肠环上方)有2个以上内口者,为高位复杂性肛瘘.其病因病机多为肛痈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或肺脾肾三阴亏损,肛痈破溃不能愈合所致.  相似文献   

17.
浅析《外科正宗》肛痈之托法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痈是发生在肛门部的痈疽,通常因过食肥甘、辛辣,湿热下注,或湿痰凝结,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肠周围,气血淤滞,热毒化腐成脓,形成痈肿。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形成肛瘘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历代医家根据肛痈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将肛痈可分为初发期、酿脓期及溃脓期三个阶段,并相应采用内治的消、托、补三法予治疗。对于托法医家们已有详细的论述,早在晋.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治痈疽初期高肿,发病不定,喘息气粗”用“托毒散”的记载。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宜保命集》首创治疮须明托里之法,他在《河间六书》中指…  相似文献   

18.
王妍 《中医杂志》2003,44(Z1):96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周脓肿的续发病,是肛窦感染发炎沿肛腺管蔓延扩散到肛门直肠间隙或肛管皮下与粘膜下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多形成肛瘘.本病例因肛周脓肿后外口尚未破溃而形成半瘘,粪便经感染肛窦形成的内口进入脓腔,长久积存而形成粪石.  相似文献   

19.
张留巧 《河南中医》2004,24(11):87-88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一般是由于肛门腺体感染形成直肠周围脓肿,在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形成瘘道。在我国,肛瘘约占肛肠病发病人数的1.67%~3.60%,国外约为8%~25%。其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肛瘘的一次性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将我科对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50例肛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同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亦称痔瘘或肛漏。其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组成,特征为瘘管内口多位于肛窦内,管道穿过肛门直肠周围组织,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经常有脓性分泌物由外口流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1]。尤其是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