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传统医学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该属植物富含松香烷型和意烯萜烷型二萜类成分,此类成分不仅化学结构多变而且生物活性广泛。本综述对2012-2022年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发现的139个新松香烷型和意烯萜烷型二萜及其生物活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胡椒属植物Piper rusbyi C.DC.分离到具抗利什曼原虫活性最强的成分(+)-(7R,8S)-环氧-5,6-二脱氢醉椒素(1)和黄醉椒素(2),还分得1个新的卡瓦吡喃酮(7R,8R)-或(7S,8s)-二羟基-5,6-二脱氢醉椒素(3)和4个已知化合物。检测了它们抗利什曼原虫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土耳其民间用鼠尾草属植物治疗胃病和感冒,还具有防腐、抗菌、驱风、利尿、止血和解痉等活性。该属植物的根主要含有松香烷型二萜,地上部分则主要含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作者曾研究了该属植物叙利亚鼠尾草(拟) Salvia syriaca L.的地上部分。在此,作者报道从其根部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二萜成分:铁锈醇(1)、4-dehydrosalvi-  相似文献   

4.
香茶菜属植物富含二萜化合物,作者曾报道从小叶香茶菜Rabdosia parvifolia叶中分得两个对映-异海松烷型二萜化合物。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又分得两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化合物:parvifoline A(1)和parvi-foline B(2),以及一个已知二萜:rabdoloxin B(3)。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智利产柏科植物A.Chilensis的提取物中用生物试验作指导,分得具有抗癌活性的强细胞毒成分去氧鬼臼毒素(desoxypodophyllotoxin)和两个弱细胞毒成分,它们都是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具有二烯酮结构,一个为已知化合物Pisiferol,另一个为新的二萜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美丽山竹子(拟)Garcinia speciosa广泛分布于印度、缅甸和泰国。作者从具抗HIV-1活性的该植物树皮甲醇粗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得3个新的原萜烷型三萜garciosater-pene A(1).B(2),C(3)和1个新的二香叶基二苯酮garciosaphenone A (4)以及4个已知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抗HIV-1试验。  相似文献   

7.
龙胆科植物印度獐牙菜 Swertia chirataBuch-Ham 在印度传统医药中用作苦味健胃剂、解热和驱虫剂。曾报道从中分出三萜、酮、木脂素和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本文从其甲醇提取液中分得苦杏甙(amarogentin)为一闭联环烯醚萜(secoiridoid)甙,它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株 UR_6的 DNA 拓扑异构酶Ⅰ有抑制作用。DNA 拓扑异构酶在调节 DNA 次  相似文献   

8.
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民间用于抗菌消炎,也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我们曾对河南新县白云山产毛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除了得到齐墩果酸等三萜酸外,尚分得了4个ent-Kaurene型二萜化合物,已作报道[1].我们新近又从茎叶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二萜化合物,并做了详尽的图谱数据测定.根据图谱数据分析,X-ray所示的晶体结构确定该化合物为rabdoepigibberellolide [2],见图1.近20年来,虽从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中分离出许多对映-贝壳杉烯(烷)型二萜化合物,但ent-Gibberellane型二萜化合物的分得在国内尚属首次,另外,此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亦是首次详细给予归属.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具有抗肿瘤、免疫抑制、男性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用途。为了探讨其活性成分,我们对采自福建省的雷公藤进行了研究,从该植物根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中分离鉴定出两种新化合物和一些已知化合物。本文报道,在对该部位继续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又分得了2个三藏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它们分别鉴定为demethylzeylasteral(I)和齐墩果烷一9(11),12-二烯-3-酮.这2个化合物在雷公藤属植物中的存在系首次报道。其中化合物1在进行初步活性筛选中发现对黑根…  相似文献   

10.
从管花马兜铃Aristolochiatubflora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酮(Ⅰ)、β-谷甾醇(Ⅱ)、欧朴吗素-7(Ⅲ)、豆甾烷-3、6-二酮(Ⅳ)、香草酸(Ⅴ)、豆甾-4-烯-3,6-二酮(Ⅵ)、奥伦胺乙酰化物(Ⅶ),其中化合物Ⅲ和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Ⅶ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乌藤Uvaris tonkinensis var.subglabr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桂层析,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析。结果 鉴定为棕榈酸(I)、硬脂酸(Ⅱ)、二十四烷酸(Ⅲ)、β-谷甾醇(Ⅳ)、β-胡萝卜苷(V)、4-烯-3-酮豆甾烷(Ⅵ)、4,22-二烯-3酮豆甾烷(Ⅶ)、甘油(Ⅷ)、4-烯-3,6-二酮豆甾烷(Ⅸ)。结论 化合物Ⅱ、Ⅲ、Ⅵ、Ⅶ、Ⅷ、Ⅸ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从变色马兜铃Aristolochia versicolar S.M.Hwang块根醇提物的石油醚溶解部分中分得12个结晶性成分,其中8个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测定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6-二酮、豆甾烷-3,6-二酮、β-谷甾醇、马铃兜酸A、马兜铃酸A-甲酯、6-甲氧基马兜铃次酸甲酯、胡罗卜甙和硬酯酸。其余三个可能为新化合物。经药理试验,马兜铃酸A和6-甲氧基马兜铃次酸甲酯(B_5)具抗生育作用,豆甾-4-烯-3,6-二酮具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香茶菜属Isodon植物中的很多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作者又从皱叶香茶菜I.rugosus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得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  相似文献   

14.
夹竹桃科植物欧洲夹竹桃NeriumoleanderL.是生长于孟加拉国的一种稀有常绿灌木,民间用作解毒剂、抗菌剂、抗麻风剂、抗癌剂、强心剂和CNS抑制剂。该植物中含有卡烯内酯、孕甾烷和三萜等成分。作者曾从中分得一个新卡烯内酯化合物3β-羟基-5β-卡烷-8,14,16,20(22)-四烯内酯()。本文报道另一个新化合物,并研究了其抗菌、强心活性。干燥粉碎的植物根250g在室温下用95%乙醇提取,浓缩液分别用沸程在40℃~60℃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部分经过制备薄层,甲苯-乙酸乙酯(1∶1)展开,得到一个新化合物12β-羟基-5β-卡烷-8,14,16,20(2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提供依据。方法蓝萼香茶菜叶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应用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评价了其中7个二萜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化合物1对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影响。结果从蓝萼香茶菜叶中分离鉴定了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为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蓝萼香茶菜甲素(1)、蓝萼香茶菜乙素(2)、蓝萼香茶菜丁素(3)、蓝萼香茶菜戊素(4)、毛叶醇(5)、对映-贝壳杉-3β,16β-二醇(6)和16R-甲基-3α,7α,14β-三羟基-对映-贝壳杉-15-酮(7);2个化合物为三萜:2α-羟基乌苏酸(8)和齐墩果酸(9);1个黄酮类化合物:胡麻素(10);2个有机酸:正十四烷酸(11)和正十六烷酸(12)。MTT法检测结果发现,化合物1、2和3对人肝癌Hep G2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显示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化合物1处理Hep G2细胞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凋亡现象。结论河南辉县产药用植物蓝萼香茶菜富含有抗肿瘤活性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是一类具有前景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化合物1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苯骈噁嗪酮(benzoxazinone)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常存在于单子叶植物(如爵床科、毛茛科和玄参科)与双子叶植物(如禾本科)中,具有抗炎、止痛、解热、抗惊厥、催眠、松弛肌肉、杀利什曼原虫和抗真菌等活性[1,2].在我们对爵床科老鼠簕属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共分离得到5个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通过对这些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并结合文献中其它科属植物中所得到的苯骈噁嗪酮类化合物的报道,我们对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谱学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花生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胡萝卜苷(Ⅰ)、正二十六碳酸乙酯(Ⅱ)、棕榈酸(Ⅲ)、5,8-过氧化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Ⅳ)、水杨酸(Ⅴ)、尿嘧啶核苷(Ⅵ)、(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Ⅶ)、2-O-甲基-肌醇(Ⅶ)、9(Z),12(Z)-十八二烯酸(Ⅸ)、麦角甾-5,22-二烯-3-醇-7-酮(Ⅹ)、正二十九烷(Ⅺ).结论 除化合物Ⅰ、Ⅲ,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鼠尾草属植物隶属唇形科(labiatae),约有千余种,占全科植物总数的20%,我国鼠尾草属植物有83种。其化学成分按结构可分为精油、萜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等,其中二萜类占90%以上,而二萜醌类占50%以上。2002年王新玲对本属植物按各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作了归纳。现就鼠尾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鞭苔属植物含有大量倍半萜及芳香族化合物,其中有些已显示多种药理活性。作者从该属植物Bazzania decrescens中分离鉴定了5个已知化合物和1新的花侧柏烷型倍半萜化合物(1),从B.mada-gassa中分得1新的cyclomyltaylane型倍半萜(2)和1个新的菖蒲二烯醇(3),讨论了cyclomyltaylane型  相似文献   

20.
枣属植物Z.cambodiana Pierre广泛分布于泰国东北部,是用于抗感染的传统药物。作者从该植物根皮中分离出1新的和3个已知的美洲茶烷型三萜类化合物,还分得5个已知的羽扇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阐明了新化合物为三萜酯,其结构为3-O-(4-羟基-3-甲氧苯甲酰)美洲茶酸(1),8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羽扇醇(2)、桦木醛(3)、桦木酸(4)、2-O-E-对香豆酰罗珠子酸(5)、罗珠子酸(6)、zizyberanalic acid(7)、zizyberenalic acid(8)和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9)。该植物的干燥根皮用己烷脱脂后,依次用醋酸乙酯和甲醇于50℃提取50h,将具抗疟原虫和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