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桂枝汤是《伤寒论》治疗太阳中风证之主方,而中风证中又以自汗出为主证,因此,历来不少医家将该方芍药酸收之性味,作为止汗之功效,笔者对此谈谈粗浅的认识。 关于芍药酸收之性味,可以止汗之说,直至当今,奉从其说者,不乏其人。虽然酸味之药,多能收敛固涩,毕竟酸味之收,不专以止汗而论。《内经》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本经》  相似文献   

3.
自汗     
“自汗”是津液不能内守而外泄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津液和气、血、精同源异流,皆由中焦水谷精微所化生。汗是津液的一部分。若汗出过多就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亏耗,致使脏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变证。大量汗出除能使津液耗竭而成亡阴之证外,元阳之气亦可随汗液外泄而消亡,  相似文献   

4.
盗汗、自汗     
一方主治:盗汗. 处方:地骨皮15克、龙骨20克、胡连12克、浮小麦15克、生地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黄芪18克。用法:水煎服,一日三次. 二方主治:自汗。  相似文献   

5.
一、飞血瘀阻郭某,男,60岁,医师。患高血压病10多年,常感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口干口苦,每服平肝潜阳之剂病情可以缓解。1976年5月突然头面及左半身自汗出,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于1977年3月就诊于笔者。刻诊,头晕目眩,头面及左半身时时汗出,乍寒乍热,肌肤湿冷,且感胸闷胸痛,时如针刺,心慌心悸,舌暗红边有瘀斑,舌苔灰黑而润,脉弦涩。血压160/95mmHg,心电图提示冠脉供血不足。患者年事已高,伏案行医数十载,胸阳不振,气血瘀滞。治当振奋心阳,活血祛瘀。拟丹参饮加味:丹参30g,桂枝10g,砂仁6g,延胡索  相似文献   

6.
一方主治:小儿自汗。处方:黑豆10克、乌梅一枚、黄连1克、牡蛎6克、海螵蛸3克、浮小麦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三次服. 二方主治:小儿自汗.  相似文献   

7.
第一和剂汤 [成分剂量]附子 白术 黄芪 芍药各3.0克 当归 干姜 川芎 茯苓各1.5克 桂枝3.0克 甘草0.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和血,健脾温阳。 [主治]妊娠心下满闷,或产后血晕、产后脱肛之因于脾阳不足者,亦治胎死腹中阴道下黄汁或如赤豆汁者。  相似文献   

8.
孔××,男,42岁,门源县人,农民,于1988年4月2日就诊。主诉:全身汗出淋漓不止已一年多,一年前,某日劳动后身体困倦,与他人同饮酒,夜间行房事后,随即全身汗出淋漓不止。经中西医治疗半年多,并先后住院二次,汗出如故。西医疑为“甲亢”“风湿热”及“肾上腺病变”。但检查结果均不符合上述诊断。中医或责之阳虚,或责之阴虚。曾服桂枝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加减一百多剂,均未获效。现在眠后2小时左右即汗出淋漓,日晡时汗出也较多。诊时症见神疲体倦,心烦易怒、面色(白光)白、苔黄厚腻,边有齿痕、舌质带紫气、舌下静脉青紫曲张、脉滑,双关浮而无力。辅助检查:第二掌骨侧肝胆区、右天宗穴、胆囊穴、耳穴之十二指肠、肝、胆等穴压痛明显、莫非氏征(+)、闭目手平伸时轻微发颤。王老拟诊为:1、湿热郁自汗,2、慢性胆囊炎(湿热型)。治以疏肝健  相似文献   

9.
自汗1例治验     
患者,女,54岁,半月前感周身酸痛,颈项转侧不利,乍寒乍热,上半身出汗,服一般感冒药不显效,症状逐渐加重,汗出甚,经常湿透内衣,汗出后恶风怕冷,居室常关门闭户,微风一丝不透。来院时正值三伏,气温高达37℃左右,患者仍穿秋衣秋裤,外加套衣。  相似文献   

10.
我院广大教职员工认真贯彻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狠批了“四人帮”散布的“知识无用”、“文盲无害”、“交白卷有功”等反动谬论,分清了是非界限,掀起了教师为革命而教、学员为革命而学的热潮,推动了教育革命深入发展。中医系一九七五年级工农兵学员在今春到农村医疗实践中,自觉与贫下中农结合,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认真进行临床实践,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奋勇前进。医疗实践结束时,他们总结了数百份临床医案,今选登七份。这些病例,反映了工农兵学员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利用中医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赵XX,男,38岁。 初诊:6月5日。 主诉:经常盗汗6年。 病史:25岁起经常夜寐不安,甚至失眠。6年前开始经常盗汗,服用太子参、糯稻根、大枣等药不效。近2年又加心慌、呕恶、受凉即泄泻。脉象软缓。舌苔薄腻微灰色。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4岁,因"自汗伴乏力2年余,加重10天"为主诉于2009年9月10日收住我院内科。患者自发病2年多次在我院中医门诊就诊,曾服用多种中药,效果不显。入院症见:时有汗出,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身重酸痛、失眠多梦、口干咽燥,神卷,舌上少津,舌质青,苔薄黄,脉象弦数。中医诊断:自汗。辨证:阴虚火旺。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秦艽10g,银柴胡10g,甘草6g,方用三剂,  相似文献   

13.
魏××,女,24岁,农民。1990年2月30日入院。50天前足月顺产1女婴,次日汗出湿衣,手足心烦热,神疲乏力。经用西药抗炎、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及抑制汗腺分泌之品治疗1周,汗出无好转:又经用中药玉屏风散、桂枝汤、当归六黄汤等治疗半月症状无减。渐感心慌心悸、头晕目眩,不能行走,速转我院住院治疗。症见:汗出如绿豆大小,1日4~5次,动则加重,汗出湿  相似文献   

14.
一、热燕自开严某,男,42岁,干部。于1977年5月7日初诊。患者形体壮实。每次就餐时,头部冒汗,汗出如洗,饭后如常,伴口臭已三年。舌质红,出汗时脉洪数。此属胃有实热,薰蒸于上。拟江笔花“抽薪饮”加味: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0克,石斛12克,木通15克,泽泻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浮小麦15克,牡蛎15克。五剂,并嘱少食鱼肉荤品,多食新鲜蔬菜。服上方后,餐时头汗明显减少,再进五剂,头汗逐止。  相似文献   

15.
自汗1例治验     
患者,女,54岁,半月前感周身酸痛,颈项转侧不利,乍寒乍热,上半身出汗,服一般感冒药不显效,症状逐渐加重,汗出甚,经常湿透内衣,汗出后恶风怕冷,居室常关门闭户,微风一丝不透。来院时正值三伏,气温高达37℃左右,患者仍穿秋衣秋裤,外加套衣。患者体质肥胖,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清晰,语言流利,物理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诊出:汗证(营卫不和、阳虚自汗)。治则:调和营卫、温阳益气、固表敛汗。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12g、白芍18g、黄芪18g、附子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葛根18g、生姜9g、大枣5枚、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疗程10天,痊愈…  相似文献   

16.
自汗验案2侧     
例1 范某,男,48岁,92年3月5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弱,有“慢性肝炎”3年。半月前不慎外感风寒,经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后,虽热退,但自汗至今不已。刻下:恶风怕冷,汗出湿衣,脊背感冷,伴有头晕倦乏,纳谷少思,形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沉细无力。脉证合参,此乃外感后营卫不和所致之自汗证。观其舌质色红苔白干。当知患者又有阴液亏虚  相似文献   

17.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其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临床凡是遇见血瘀之象,皆可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8.
伤湿自汗病因为阴湿之邪阻遏阳气,阳气被郁,迫津外出,汗液分泌失常所致。伤湿汗出每以湿滞不清、绵绵汗出为主,兼见恶风恶寒、声音重浊、体重倦怠、胸闷口腻、关节疼痛等症。治疗可用风药胜湿法、通利州都法、化湿温阳法、健脾化湿法等。  相似文献   

19.
伤湿自汗病因为阴湿之邪阻遏阳气,阳气被郁,迫津外出,汗液分泌失常所致。伤湿汗出每以湿滞不清、绵绵汗出为主,兼见恶风恶寒、声音重浊、体重倦怠、胸闷口腻、关节疼痛等症。治疗可用风药胜湿法、通利州都法、化湿温阳法、健脾化湿法等。  相似文献   

20.
任仲传教授认为,自汗多以气阳不足为主,当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并应在药物剂量比例,敛汗药的选择和善后调养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强调切不可把"阳虚"作为自汗的唯一病因,如阴虚自汗,在临床中就以阴虚胃火最为常见。必须正确把握阴阳关系,才能正确找出具体的病因,加以对证治疗,以达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