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五实”、“五虚”证预后好坏的关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答:“五实”、“五虚”证,语出《素问》。《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病邪壅实,脏气阻绝,虽攻泻无能为力;五虚证是正气虚极,虽补养亦无济于事,所以都是不易挽救的危证,即所谓“五实死,五虚死”也。然而,在下列情况下,“五实”、“五虚”证也  相似文献   

2.
吴淑华 《陕西中医》2007,28(4):512-512,f0003
纵观《伤寒》与《金匮》,仲师对"利"病认识较多,根据条文分析,其病包括泄泻和痢疾,其病机和证候可概括为虚寒和实热两大类.如:属于虚寒的有下利清谷、阳虚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里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气虚肠滑而至气利的诃梨勒散证;泄利滑脱、便脓血的桃花汤证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常见肝胆脾胃系统疾病验案四则。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虚阴火内盛之证,笔者临证化裁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本方列为《脾胃论》诸方之首,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性方剂之一,以柴胡升胆气,利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及升降;以升麻、羌活风药助升发脾胃之气,复运化,利枢机,治脾阳下陷;以黄芪、人参、苍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借风药之力上行,脾旺则清阳不陷、阴火不生;黄芩、黄连、石膏清热燥湿泻阴火。文中“头痛”一案,证属脾虚肝郁、阴火上乘;“口疮”一案,证属脾虚阴火、热陷阳明;“胃痛”一案,证属脾虚阴火、湿热相搏;“泄泻”一案,证属脾虚湿盛、阴火内蕴;均采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治疗,充分抓住“阴火”病机,审证求因,有所侧重使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通过变化药物剂量和随证加减,灵活审慎,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4.
“神机”“气立”理论首载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内涵及意义的研究解读较少。本文通过剖析《黄帝内经》原文,对“神机”“气立”进行解读,认为“神机”“气立”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部分,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若协调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与荨麻疹发生发展联系密切。笔者提出“神机气立紊乱”为荨麻疹的核心病机:外邪侵伏,气立不固为发病根本,神机衰运,影响气立为发病关键,因此恢复神机气立失衡成为治疗荨麻疹的重要着力点。气立作为机体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临证诊疗应首察气立、辨明病位,审证求因、辨识病性,治以固气立、强神机之法。气立在外宜疏宜固,以自拟固本定风汤、小青龙汤、自拟除湿利机汤、四妙勇安汤除风寒湿热邪以祛邪气固气立;神机在内宜升宜降,以自拟黄芪三甲固本定风汤、四逆汤、自拟大除湿利机汤、生脉散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转以通血脉强神机,临证合理选方用药,疗效确切,以期为荨麻疹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6.
论仲景运用苓桂配伍治饮之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仲景运用茯苓与桂枝配伍治疗饮证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苓散等。饮证之治疗,温阳则饮邪得化,渗利则饮邪得除。故仲景治饮,多用苓桂。二者相伍,同人中州。茯苓,其性平,其味淡,《本经》言其“益心脾”,健脾运湿,以化饮邪;且善“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等饮邪内停之症;又“利小便”,使饮邪有所去路。又施以  相似文献   

7.
陈小野 《中医杂志》2012,53(13):1086-1087,1100
论述了气虚证的非定位性.第一,定位不同的气虚证其病理实质无本质性差异:①定位不同的气虚证其治疗药味基本一致.②定位不同的气虚证相涉时,其病理改变基本一致.第二,脾气虚证是全身性气虚证的代表:脾气虚证不是定位于脾(胃)局部的气虚证,而是全身性气虚证的代表.①直接论述.②与局部气虚证不同,脾气虚证于全身的众多病种皆可见到.③“劳倦”是脾气虚证的主要病因之一,而劳倦的损伤显然是全身性的.④“气虚证”的“尴尬”.⑤衰老“五脏气虚”的“尴尬”.⑥进化原理和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决定作为全身性气虚证代表的脾气虚证有较明显的中焦(脾胃)症征.第三,气虚证是非定位的,脾气虚证是全身性气虚证的代表.①中医证候的非定位性,决定了五脏证候的不对称性.②局部的气虚实际上即是局部的脾气虚.  相似文献   

8.
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四川中医》2000,18(12):6-7
“上气不足”语出《灵枢·口问》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表现为上气不足证。为此 ,笔者拟根据李东垣脾胃学说和自身的临证体会 ,就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作一初步探讨。1 辨主证着眼头部上窍《灵枢·口问》曰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 ,则乃为痿厥心忄免。”论中所言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上气不足证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于头部及上窍 ,即症状主要在“上” ,这是与“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诸症相对而言的 ;其二 ,上气不足证的病理性质属“气虚证” ,即所谓…  相似文献   

9.
1解表升津止利(表邪内迫下利)“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场主之。”(32条)太阳病表证不解,外邪内迫大肠,使大肠传导太过而致下利,下利以表证为主。成无己日:“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止老,而下利。”药用葛根汤解表散邪,使表解而里自如,放下利自止。2透表清热.坚阴止利(协热下利)“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逐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羊黄连场主之。”(34、茶)本证主要为表证末解误下后,邪陷阳明,入里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下利以里证为主。药用葛…  相似文献   

10.
《温病条辨》中将芳香方药运用于卫分证中可透邪外出;运用于气分证中可化湿理气,祛湿清热;运用于营分证中可化湿清热,透热转气;运用于血分证中可透血分热毒外达;运用于温病后期,可使邪退气宁血止.吴鞠通《温病务辨》以“芳香”冠名的方剂有20首,对芳香药的配伍应用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1.
<正> “百病病皆有虚实”,故将胃脘痛证分类,以虚实辨证为纲作以概括。一、虚类:《素问·玉机在藏论》指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胃脘痛证,凡久病体弱,痛喜温按,得食可缓、食少便溏,神志疲惫,面色无华,舌胖厚而有齿痕、质浅红或淡,苔腻厚或  相似文献   

12.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8,21(3):41-43
气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分阶段是温病的发展期,为治疗和转归的枢机,直接关系到病情的传变和治疗的成败。就卫、气、营、血4阶段而言,气分阶段是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转折期,疾病处于关键时刻。因此,充分认识气分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以往言及气分证,常常重其热而轻其郁;详于热而略于郁。笔者从探析气分证病理“热炽”与“郁结”并存的角度,提出气分证治疗当“清热”与“解郁”并举,从而加深对气分证之证治规律的认识,以提高临证诊治效果。1 热炽与郁结是气分证的重要病理改变11 邪热炽盛 正盛邪实温热时…  相似文献   

13.
便秘在《内经》中称为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脾约”.后世张洁古认为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实秘、气秘、风秘、冷秘热秘、以及老人、产后及发汗、利小便过多、气血未复所致便难等症.张景岳根据其性质对便秘作了简要的归纳,把“阳结”和“阴结”概括为六证:  相似文献   

14.
14.如何理解叶香岩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并举例加以说明。答:这是叶氏根据温病发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不同病理机转而确定的治法。换句话说,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以透邪外出。因卫分证,病位浅,病情轻,属表证之故也;气分证,治宜清气泄热。因气分证为邪已入里,病势较重,里热蒸腾也;营分证,治应清营透热,以使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因营分证,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热灼营阴,心神被扰;血分证,治疗方法则须凉血散血。因血分证是较营分证更深一层,病势最为严重,此时热盛动血耗血也,故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5.
<正> 2.小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之病机与大承气汤证基本相同,只是燥热结实的程度较轻,腑气壅滞亦未达到“不通”的程度而已,  相似文献   

16.
五、粥饮服药法下利病篇中,用“粥饮和服”诃梨勒散治虚寒性肠滑气利证,证下利泄泻,滑脱不禁,大便随气而出,病由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用“粥饮和服”,取米粥性温和、益肠胃而健中气,与诃梨勒同用,可补虚敛肺涩肠、止利固脱。妇人产后病中,用麦粥和服枳实芍药散治产后气血郁滞成实的腹痛证。其特点为腹痛而烦满不得卧,为产后气郁血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致。用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和血止痛,用大麦粥目的在于和胃安中。  相似文献   

17.
将温经汤与多首经方比较,分析其"证机药效"关系,认为温经汤功效包括三大方面:补益气血、逆流挽舟止利;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滋阴润燥,补益气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等相关信息与pSS发病所累及的系统损害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釆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门诊及住院部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的pSS患者,收集其出生时的运气学相关信息资料,统计运、气因素出现的频次,分析其与pSS发病所累及的系统损害及中医证候相关的运气因素,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结果:岁运因素中“土不及”是pSS患者的易患禀赋因素;岁运因素中“土不及”、六气因素中的“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及“厥阴司天、少阳在泉”是pSS气阴两虚证的易患禀赋因素;岁运因素中“土不及”“木太过”“金太过”“水太过”“水不及”,六气因素中“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及“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为阴虚津亏证pSS的易患禀赋因素;岁运因素中“火太过”,六气因素中“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少阴司天、阳明在泉”是阴虚热毒证pSS的易患禀赋因素;岁运因素中“木太过”“金不及”“木不及”,六气因素中“厥阴司天、少阳在泉”为阴虚血瘀证pSS的易患禀赋因素;岁运因素中“土不及”“金不及”,六气因素中“太阴司天、太阳在泉”为pSS患者关节受累的易患禀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